配電網建設模式研究
時間:2022-04-14 02:46:34
導語:配電網建設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現有電網存在的問題
賀蘭縣負荷相對集中的賀蘭縣縣城、德勝工業園區、暖泉工業園區,該區域負荷密度測算為2.937MW/km2,縣城負荷主要為商業負荷和居民負荷,德勝工業園區負荷主要為中小型企業,暖泉工業園區主要為高耗能企業,以上區域同城化建設不斷推進,已經逐步融入進銀川市;其他地區內主要負荷為農業灌溉、畜牧業、種植業和居民用電,用電相對分散,負荷密度僅為0.009MW/km2,負荷比較分散,但隨著小城鎮、中心村建設的開展,負荷也逐步由分散變得相對集中。原有的供電模式已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10kV電網結構過于復雜,供電分區不清晰。2)現有線路供電半徑過大,線徑較小,不能滿足集中居住后供電需求和用電質量。3)農網主干線路控制設備少,多為一段控制,且控制設備存在機構銹蝕、卡澀,CT變比小,開關的技術性能以不能滿足現有線路安全運行需求,為后期配網自動化建設造成了瓶頸。4)農網線路現有模式多為單輻射電源,手拉手供電模式,可靠性較差,負荷互代能力有限。
2中心村建設及分類
按照自治區政府要求,新建移民區,解決寧夏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貧困人口移民居住問題,中心村就是拆除一些古老的、人口少的、居住相對分散的莊點,在原址或集鎮周邊廣闊的區域,政府統一規劃建筑布局,建成包括有村部、村衛生室、水電暖、健身設備等配套設施齊全的類似城市社區的村子。目前,賀蘭縣已建成中心村5個,在建5個。同時,賀蘭縣依據中心村的建筑布局,將中心村分為三類:第一類以多層樓房為主;第二類以平房和樓房混合;第三類以聯排平房為主的居住區。中心村的供電模式根據三類不同建筑布局的中心,分別進行不同的配置,以實現電力資源的優化和保證供電可靠性的要求。
3供電模式
3.1電網建設標準
以賀蘭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為基礎,根據縣城、工業園區、城鎮及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用戶性質、環境要求,按照110kV、10kV、0.4kV三個電壓層級制定“賀蘭縣配電網建設標準”,采用差異化的建設標準,合理滿足各類用戶的用電需求。高壓、中壓和低壓配電網三個層級應相互匹配、強簡有序、相互支援。高壓配電網目標網架以基于現狀,適度加強為原則;中壓配電網目標網架的構建遵循“區塊化、形態化、差異化、強支撐”的建設原則,組網形態可采用“區塊化拉手型”,每個獨立的供電區可根據負荷分布及電網情況形成各自的區塊組網形態,如花瓣型、紡錘型、網格型等;低壓配電網目標網架以簡單為原則。針對不同的供電區域,分別采取與其相適應的電網結構。1)縣城區域:采用單環式結構,環網單元通過環進環出方式接入主干網。初期根據間隔和通道情況可采用單輻射、對射式作為過渡結構。以電纜網為主,采用單環網結構,每組單環網主干接入4~6座環網柜。2)工業園區:針對負荷集中地區新建開關站,變電站布點較少時,開關站電源可以取自同一變電站不同母線。如果開關站與變電站距離過遠,其進線也可以從附近的開關站出線接入。電網逐步過渡到成熟期后,再根據變電站供電范圍調整每個開關站的進線電源。以電纜網為主,采用開關站集中供電方式,根據用戶重要程度、用電負荷和報裝容量,由變電站10kV專線、開關站出線、分支箱(帶開關)出線供電。3)小城鎮、中心村區域:以多分段適度聯絡的架空網建設模式為主,采用三分段單聯絡結構,每段負荷控制在1MW以內??梢圆捎脙勺冸娬局g的手拉手結構,也可采用同一變電站不同母線出線間的聯絡,亦可采用放射式結構。中心村供電模式建設主要是針對配電變壓器臺區進行的,以配電變壓器為電源,由低壓配電線路及其附屬設施電氣設備直接向用戶提供和分配電能。系統和無線網絡系統。利用無線“瘦AP”架構,集中管理、分散部署,將無線網絡和有線網絡整合統一。3綜合布線綜合布線是場館神經系統,為場館數據、語音、圖文、圖像、多媒體傳輸以及高速寬帶接入提供信息高速公路,系統基本結構為星型結構。1)工作區子系統。數據、語音信息點采用六類非屏蔽端接模塊、RJ-45單(雙)口面板。信息點地插采用非屏蔽RJ-45模塊。辦公間按每10m2一對信息點,觀眾座席區預留信息傳輸通道。媒體看臺區、比賽場地預留AP。2)水平布線子系統。數據、語音信息點均采用六類4對非屏蔽雙絞線,管理間到信息點的水平線纜長度<90m,支持1000Mbps的傳輸速率。部分辦公大開間采用CP點方式,CP點到末端的距離<17m。3)垂直干線子系統。采用光纜及大對數電纜。數據垂直干線采用6/12芯室內多模光纜。語音垂直干線采用3類25對或100對大對數光纜。4)管理間子系統。配線間內設19寸標準機柜安裝配線架。接水平布線子系統采用RJ-45塊接式配線架;接垂直干線子系統中大對數銅纜采用110型(魚骨刺)配線架;接垂直干線子系統中光纜采用光配線架。5)設備間子系統。接垂直干線子系統中大對數銅纜的配線架采用110型(魚骨刺)配線架;接垂直干線子系統中光纜采用光配線架。6)建筑群子系統。建筑群子系統包含固定通信中繼線、移動通信外線、互聯網外線、全運會專網外線和電視轉播傳輸線等。參考文獻[1]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組委會.信息系統建設各競賽場館基建要求與硬件配置方案.[2]GB/T21671-2008基于以太網技術的局域網系統驗收測評規范.[3]GB50312-2007綜合布線工程驗收規范.作者簡介趙可(1981-),男,山東濟南人,工程師,學士學位,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和信息系統管理。
3.2中心村電網建設標準
賀蘭縣中心村是一種新的農村建設發展模式,它的出現,對于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提出了新的要求。賀蘭縣依據實際經濟發展情況以及地理環境,將轄區內的中心村建設分為三類,中心村電網建設模式也就按建設模式分為三類。多層樓房為主的居住區采用全絕緣化的第一類供電模式,配電變壓器采用集中布置方式,配電變壓器安裝方式以箱式變為主,低壓導線采用絕緣線,配電變壓器計量采用遠方集中抄表/負荷管理終端和配電箱。平房和樓房混合為主的居住區采用全絕緣化的第二類供電模式,配電變壓器采用分散布置方式,配電變壓器安裝方式以箱式變/柱上變為主,低壓導線采用絕緣線,配電變壓器采用配電箱計量。聯排平房為主的居住區采用全絕緣化的第三類供電模式,配電變壓器采用分散布置方式,配電變壓器安裝方式以柱上變為主,低壓導線采用絕緣線,配電變壓器采用配電箱計量。
4結論
由于縣城負荷發展較為穩定,電網建設主要集中于優化電網和提升供電可靠性;而工業園區負荷發展迅速,電網建設主要滿足負荷發展需求;農村區域電網建設主要用于增加電源布點,縮小供電半徑,增加導線線徑,提高絕緣化水平,解決負荷接入和低電壓問題。通過賀蘭縣配電網建設模式的規范,針對縣城網、工業園區、小城鎮和中心村等不同類型用電區域,依據其不同的需求,建立了不同的電網建設模型,使得賀蘭縣配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大修技改等工程建設標準得以明確,使得網架結構得到優化,設備配置趨于合理,資源利用得到最優化。
本文作者:王占琪工作單位:國網寧夏電力公司農電工作部
- 上一篇:電網建設質量管理論文3篇
- 下一篇:城市電網規劃建設論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