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時間:2022-02-06 09:14:52

導語:高校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摘要:高校是向社會培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場所,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引入工匠精神,不僅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對行業現代化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財會崗位在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財會人員,不僅是為了迎合社會發展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為切實強化學生財務管理專業實踐能力,應當采取多措并舉方式加強人才培養方案與工匠精神的聯系,從而加速高校教育模式改革進程。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校教育;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工匠精神是職業人對產品匠心、質量求精、技藝追求與品牌堅守的精神理念,也是職業人責任擔當、工作敬畏的良好品質表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程加速,對具備工匠精神的員工可遇不可求;對此,高校應當加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確保其能夠嚴于律己,實現自身與企業發展有機結合,逐步強化自身的職業素養。尤其是在財務管理專業教學中,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加強校企合作,不斷滿足社會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一、整合財務管理專業教育與工匠精神的意義

(一)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企業競爭越演愈烈,人才優勢儼然成為了企業提高市場占有率的有效手段。人才應當具備工匠精神與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兩種條件缺一不可,從而為社會發展做出有力貢獻。工匠精神也是人才作用發揮的重要前提;對此,加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意義重大,以帶動學生專業技能水平提升,夯實服務企業基礎,不斷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二)雙創能力培養需求。創新與創業能力培養,能夠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更利于其職業生涯發展。為強化學生雙創能力,應當在財務管理專業教育中加強工匠精神培養,確保學生能夠細心工作,發現工作中的潛在問題,實現開拓創新,促使企業穩定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三)實踐能力培養需求。財務管理專業教育注重對學生理論實踐綜合能力的提升,確保其能夠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為了強化學生理論學以致用與觸類旁通的能力,在工匠精神培養中應當加強對動手能力的提倡,要求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操作同步進行,從而不斷強化操作能力[1]。

二、工匠精神在財務管理專業教學發揮作用的對策

(一)加強具備工匠精神教師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起到了有效引導與榜樣作用;對此,應當實現工匠精神與財務管理專業教學的有效滲透,不斷提高教師要求,加強具備工匠精神教師隊伍的建設,確保學生潛移默化的養成工匠精神。學校應當加強對專業教師的培訓,將教師從傳統教學理念與工作觀念中脫離出來,充分認識強化自身工匠精神對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從而在教學工作中能夠做到行為規范與嚴于律己,將工匠精神的精髓準確傳達給每位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教師工匠精神培養更利于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為高校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二)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為有效培養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應當加強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確保專業學生夯實理論知識基礎的同時,逐步強化自身的動手能力,從而為企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逐步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學校在制定教學目標時,為了滿足多元化需求,應當全方位提升學生能力素養,確保工匠精神在多方面得以體現。除此之外,應當明確了解人才培養與專業教學目標間的關系?;诰蜆I導向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應當明確專業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強調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升,實現與企業的無縫銜接。專業教學中應當注重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的有效性,不斷強化學生崗位適應能力。教學目標不能脫離經濟常態現狀,根據新形勢下的學科動態變化調整教學方法,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行業的教育理念貫穿教學全程。為了滿足私放經濟與發展發展的需要,應當充分發揮人才與學科特色優勢,在文化傳承與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做足功夫,確保人才培養與教學目標能夠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2-3]。(三)重新構建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直接影響人才培養效果;對此,應當加強課程體系優化設計。充分把我企業實際發展情況,了解企業人才需求,以作為課程設計的價值參照。根據崗位發展情況,從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納稅申報、審計基礎等方面培養學生財會素質能力,根據行業發展規律,圍繞就業導向教育理念,合理設計專業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除傳授專業知識外,應當注重工匠精神理論基礎的滲透,以及與因材施教學理念的相互補充,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掌握工匠精神內容,從而針對性的提升素質能力。根據崗位特征注重學生職業素養與崗位能力養成。為確保課程設計有效性,學科理論與操作等都應當緊密圍繞企業需要與就業面展開,確保產業需求與專業設置、職業標準與課程內容、企業生產過程與設計教學過程等方面的一致性。最后加強課程體系評價,了解學生綜合素質實現重點培養,實現工匠精神充分發揮。學生溝通能力與思維能力等綜合素養,與工匠精神間是相互影響的關系;對此,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過程,也是工匠精神養成的過程。為了有效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可在課程教學中引入綜合性案例,確保實踐作業高效展開。涉及以下幾點;一是向學生布置實踐作品,學生在討論中收集完整案例資料。尤其是在資料不充分情況下,可向相關專業學生請教以完善案例資料,更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與溝通能力提升。二是引導學生合理規劃企業內控內容,包括發展戰略或組織架構等。學習現行稅收與信貸等政策,分析運營與投資等策略,逐步培養學生謹慎思維能力。三是學生在可行性分析中靈活運用財務數據模型,能夠強化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其熟練掌握財會軟件的能力。四是實現財務管理專業與企業專業知識整合,在掌握統計學與戰略管理、市場營銷等學科知識基礎上,合理展開定量與定性分析,能夠培養學生融會貫通能力。五是引導學生整理可行性分析報告,在利用財務數據模型的同時反復討論與分析,最終完成報告撰寫,更利于學生文案組織與處理能力提升。六是在教師引導下,鼓勵學生以多媒體課件方式闡述研究報告,能夠提高學生文字表達與PPT制作的能力。(四)校企協同培養專業人才。從校企合作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現狀入手分析。校企協同實現了雙方信息與要素的有效聯系,對滿足社會人才需求與推動大學教育內涵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屬于共贏的合作模式。但企業與高校的出發點不同,合作動機出現偏差。同時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參與度低,而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獲利出發點背離,導致校企協同育人效果不盡理想。從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思路入手分析,學校應當加強傳統人才培養思路的調整,吸引更多的行業人員與企業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中來,緊跟教育對象變化速度不斷轉變教育理念。企業應當從學校人才培養角度考慮,實現校企合作深入發展。高校教育應當注重學生職業素養與專業技能水平提升,確保人才培養規格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以及企業崗位與生產技能發展的需要。根據社會需求加強專業學科平臺建設,切實發揮學科優勢。同時根據行業標準與行業發展方向等靈活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對企業的適應性。從協同育人的教學模式入手分析,應當樹立以學生為主的協同教育理念。積極設立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企業高校為主體,科研院與政府等部門支持輔助的合作共贏模式。扭轉傳統松散與短期的校企協同合作模式,加強長期與雙向、全方位的合作模式,以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行業部門與政府等應當加強校企合作調控,實現優勢資源整合與集中共享,形成人才培養的社會合力,切實將校企協作育人工作落到實處。在教學中應當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同時,把握學生個性,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基于工匠精神培養的創新教學模式入手分析,應當積極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立足知識點,通過樹立典型與榜樣,激發學生往工匠方向發展的決心與信心。教學中注意理論實際聯系,營造開放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通過工匠精神輿論引導,挖掘校園內的工匠典型,或是請社會上的工匠典型以座談會或報告等形式實現互動影響,不斷激發學生養成工匠精神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二是教師言傳身教。鼓勵教師到企業頂崗實習,培育雙師型的教師團隊。三是設立產研學一體化教育平臺?,F代科技發展帶動了高校科技園與產業園、大學生創業園的建設步伐。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應當緊抓住時展機遇,加強產研學一體化教育設施與平臺建設,帶動專業相關的創業孵化、實訓與融資服務等方面的改進,為工匠精神多渠道培養提供基礎保障。四是提高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在社會實踐與實訓、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入企業情景元素,實現企業生產與學校教學有機結合,不斷強化學生理論知識實際運用的能力。在實驗實訓教學中,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包括技能大賽與創業大賽等,提高團隊協作能力、良性競爭意識、社會實踐與適應能力是,實現工匠精神遷移與轉化。利用校外實踐基地作用,提供更多項目參與及定崗工作機會,提高學生專業崗位技能,豐富崗位工作經驗,強化組織協調與溝通等綜合素養,快速實現全面發展等教學目標。

三、結語

工匠精神是每位崗位人員不能缺失的;對此,高校應當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目標調整,實現學科教學、社會經濟發展、企業崗位特征無縫銜接,以切實發揮高校教育的作用價值。為培養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學生實際操作等綜合能力,應當加強教育方式與理念轉變,在社會與政府等方面的支持引導下,以及校企協同育人的共贏合作模式下,逐步摸索出切實能夠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培育更多優質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何妍嫚,劉一鍵.構建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現代經濟信息,2019(19).

[2]李追陽,張翅,盛慧娟.論高校財務類專業培養模式改革——基于證券分析師職業要求[J].浙江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9(4).

[3]李麗.“互聯網+財務”背景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以喀什大學為例[J].現代企業,2019(5).

作者:楊麗紅 李自連 單位:萍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