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法學教學改革分析

時間:2022-12-22 10:39:56

導語:婚姻家庭法學教學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婚姻家庭法學教學改革分析

一、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指向改革我校婚姻家庭法學教學的必要性

2015年5月29日,喀什師范學院正式更名為喀什大學,定位為多民族、多學科、多形式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大學。我校法學本科于2002年招生,在學校“以教學為中心,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生命線,以培養合格人才為目標”辦學思路的指導下,堅持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培養了大批法律人才。對法學本科生而言,婚姻家庭法學是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的一門課程,旨在通過理論學習及應用,使學生系統掌握基本理論和制度,理解和熟悉相關的法律規定,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理論和法律規定分析、解決婚姻家庭問題的能力。說過:“婚姻法是關系到千家萬戶、男女老少切身利益的,是普遍性僅次于憲法的根本大法?!睆?950年我國第一部婚姻法的頒行,到1980年婚姻法,再到2001年的修正,以及司法解釋的相繼出臺,《婚姻法》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維護社會穩定與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喀什地區社會經濟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催升了離婚率。通過調查得知,在喀什地區某基層法院2015年處理的民事案件中,婚姻家庭類案件已略超50%①,其中涉及的人身、財產關系和孩子撫養、婦女權益保障等已成為喀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迫切需要相關法律人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校法學教育的目標與方向,作為新疆南疆的領頭高校,培養熟悉《婚姻法》和擅長處理婚姻家庭案件的高素質法律人才成為擺在我校面前的一道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就培養高素質法律人才而言,現代法學教育在傳授法學理論知識的同時,應以提高學生的法律實務能力,培養實用法律人才為己任。就法學專業而言,主要是指采行能力為重的培養模式,豐富社會實踐,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應用、創新能力,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②教育部教高[2007]2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然而,我校法學教育目前面臨十分尷尬的局面:一方面,新疆尤其是南疆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大量掌握法學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學生不能很好地應對社會需求,實踐、應用能力不足。從這個角度說,我?;橐黾彝シ▽W教學改革值得密切關注與深入研究。

二、我校婚姻家庭法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認識不到位。比較而言,傳統的填鴨式理論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不高,照本宣科,或推崇漫無邊際的聊天,或沉迷于講臺獨演,期末結課時即是教學任務完成時,至于學生學了什么、學到什么,在所不問。結果是學生學了后篇忘前篇,討論不會,模擬法庭不練,法律規定不理解,為了考試死記硬背,考完就忘完,工作中一竅不通。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不到位,教學不僅要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二)教學內容陳舊狹窄。教學內容陳舊狹窄,首先局限于教材,教師往往習慣于數年使用同樣的教材,一般不輕易更換;其次,教學內容局限于婚姻家庭法的歷史發展、基本原則、婚姻的成立與效力、婚姻的終止、收養、法律責任等;再次,欠缺親屬關系與繼承方面的內容,受課時所限,只能穿插在個別案例中講解;最后,教師的實踐、創新能力不夠,未立足喀什實際及充分利用本地資源,課堂缺乏色彩。(三)教學形式單一。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習慣于教師滿堂灌、學生埋頭記的模式,課堂教學大多為理論講授,偶有案例,也僅是為了輔助學生認識一些難懂的理論,實踐教學尚未獨立,也未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開展實踐教學,更別提校外實踐的開展了。(四)課程設置與安排不盡合理。在我校法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婚姻家庭法學是一門選修(限選)課程。受語言和風俗習慣等影響,該課程分別由民漢教師授課,且在不同的學期開設,民漢班學分和學時存在較大的差異,課時短缺,且均為理論課時,未設置實踐課時。民漢師生相互之間交流不夠,特別是在實踐活動方面缺乏合作。這些都給民漢班級的授課、交流與合作帶來一些問題,既影響教學效果,也不利于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五)師資科研薄弱。除進修、讀博等,法學教研室在崗民漢教師不足十人,師資力量十分薄弱。其中,僅有兩名民商法學研究生,但研究方向均非婚姻家庭法學。漢語班一直由法學其他專業的教師授課。教師中執業律師寥寥,鮮少專注婚姻家庭類案件。因此,教師自身欠缺實踐,解決婚姻家庭案件的經驗不足,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此外,有關婚姻家庭法學的科研成果不多、不精,難以實現科研促教。(六)考評機制滯后。學生一學期學完婚姻家庭法學課程,雖有平時成績,但主要看期末成績,導致有的學生比較功利。因此,考評機制的滯后不利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而在職稱壓力下,教師過多專注于科研,不能、不愿將大量的時間用在教學上,這對課程改革及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三、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指向改革我?;橐黾彝シ▽W教學

(一)教學目標再梳理。法學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實踐性,對婚姻家庭法學這門課程而言亦是如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前所述,現今南疆社會經濟的發展,渴求“用得上、下得去”的法律人才。這不僅指掌握了多少法學知識,應主要突出學以致用的能力,而如何培養應用型的法律人才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們應當堅持不懈并努力實現的教學目標。(二)更新拓展教學內容。更新拓展教學內容,可以選擇一本婚姻家庭法學教材作為主教材,其他為教師備課之用,以采各教材的長處,做到教學內容豐富化。同時,選擇合適的教輔、案例集、習題集也很重要。合理適用PPT、視頻教學,實現課堂教學動態化。增加繼承法、親屬法內容,引入倫理學和社會學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家庭觀,注重女生“四自”教育。充分利用喀什本地特色和資源,為教學增添一些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眾所周知,喀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主要有維吾爾族、漢族、塔吉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等31個民族,西部與塔吉克斯坦相連、西南與巴基斯坦接壤,周邊鄰近國家還有吉爾吉斯斯坦、印度等,發展了特有的經濟和文化。可以由民漢師生合作調研,取得關于民族婚姻家庭的第一手資料,對民漢婚姻家庭關系進行對比,適當介紹一些涉外婚姻家庭案件以及國外法律的相關規定。(三)多種教學方式齊下并用。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推行實踐性教學已成共識,這需要多種教學方式齊下并用,即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綜合交叉運用多種實踐教學方式;不僅僅針對課堂,法學教育更廣闊的天地應在社會實踐中,還要融合其他資源,借助其他途徑,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像法官、律師、檢察官一樣思考。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改革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讓實踐教學成為一種獨立、優位的教學方式。而且眼光不能局限于一學期教與學任務的完成,要把學習和運用放到更長遠的時間中。1.課堂實踐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分組討論、開展辯論賽和模擬法庭、表演節目等方式。傳統的案例教學無非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讀一些案例,讓學生發表意見,最后由教師總結,但選編的案例大都體現了編排者的意志,教師讓學生思考、發言無非是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某個知識點,追求的是正確答案。改革后的案例分析,應有教師自身參與的案件,讓學生“看到”當事人提供了哪些證據,在舉證、質證、辯論階段如何抗辯等,逐步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梢赃x擇大學生婚戀、同居方面的熱點問題,展開分組討論、辯論賽和組織節目表演,讓學生在討論、辯論和角色扮演中思考、成長,切實認識到婚姻不是兒戲,從而樹立正確的婚戀家庭觀。指導學生面向全校公開舉辦模擬法庭,以及開展模擬法庭競賽,充分利用我校新建的數字化模擬法庭,邀請法官、律師作精準化的指導,在鍛煉學生膽量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思考、解決問題、應用知識的能力。2.課后(外)的應用課后(外)指導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法律咨詢、法院旁聽與實習,有目的地培訓學生的法律思維和應用能力,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分析和解答活生生的案例。在解答法律咨詢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向教師求助③,教師可以點開云霧,幫助學生掃除思維上的障礙,傳授分析案件的思路。學生可以先在學校作關于大學生婚戀、同居方面的調查,再逐步與外界打交道,培養與人交流、為人處世的能力。為避免旁聽流于形式,教師要提前和法院溝通,要求學生事先做準備,查詢相關案例,回校后組織討論,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④,培養學生的協調、表達、應用能力,增強團隊意識。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經常提示該案例,以鞏固學生的認識。深入指導專業實習,不僅包括學生記錄庭審筆錄的準確性和速度,還要引導學生分別站在法官、原告、被告的角度去思考。在實習結束后,指導學生面向全校開展經驗交流。3.其他資源和途徑的利用教師在布置作業或在期中布置寫作時,應盡量避開教材和書本,到廣闊的社會中選擇熱點問題、疑難案例,培養學生查找資料、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為寫作畢業論文和申報課題做準備。在寫作畢業論文和申報課題時,婚姻家庭法學的選題往往受到較多學生的青睞,如“80后”、“90后”離婚案件的原因及啟示,婚姻家庭法在喀什少數民族中落實狀況研究⑤?,F今學生大多為“80后”、“90后”,獨有個性,透過“80后”、“90后”離婚案件,可以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婚姻家庭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婚戀家庭觀,并通過自身積累的訴訟技巧、調解策略幫助周圍的家庭,為社會和諧作出一些貢獻。而為完成課題,學生需要進行問卷調研、數據分析、報告寫作等,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分析和寫作能力等。另外,應充分利用診所課堂,其與眾不同之處在于法律人像醫生一樣診斷當事人的疑難雜癥,學生接觸真實案件,教師傳授辦案經驗,還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體驗人生中提升實踐、應用能力。(四)改革課程設置與安排。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宜將婚姻家庭法學課程確定為法學本科生的必修課,統一民漢班級的學分和學時以及開課時間,將漢語班的學分、學時分別至少提高至3和54,又從理論課時中分出一部分作為實踐課時,建議初步確定理論部分36學時,實踐部分18學時。這些改革措施也有利于民漢班級和教師間加強交流與合作。(五)提升師資和科研水平。教師要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包括學歷、兼職、進修、科研等方面。努力讀取博士,根據意愿選擇婚姻家庭法學作為研究方向,以彌補師資欠缺。努力考取律師執業資格,提升實踐、應用能力,爭做“雙師型”教師,為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積極響應“千人計劃”,到公檢法司等實務部門學習鍛煉,同時聘請法官、檢察官、律師到我校任教,加強理論與實務的互通。積極參加進修、學術會議等,多合作申報婚姻家庭法學課題,寫作質量較高的論文,提升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六)改進考評機制。關于學生的考評機制,要細化平時成績,由原來主要考查課堂秩序和理論知識的掌握,轉向著重考查應用能力,即參與實踐的次數、程度與效果,且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由原來的30%提高到50%,降低期末成績的比例,避免以一次考試決定學生的總評成績。鼓勵教師積極投身于教學工作,科研教學兩手抓,在評先選優、評定職稱時,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待。

總之,隨著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召開,喀什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我校應不斷改革和提升法學教育,培養出更多“用得上、下得去”的應用型法律人才,服務于南疆社會經濟發展,為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汪鐵民.兩次主持聯席座談會討論婚姻法草案.檢察日報.2014-03-03.

[2]楊大文.婚姻家庭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段冰.淺析法學實踐教學體系的重構.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作者:胡婭 單位:喀什大學法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