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時間:2022-02-11 11:28:15

導語:人工智能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工智能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摘要】近年來,新技術革命浪潮席卷各行各業,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區域塊等新技術新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人工智能在會計行業的運用,不僅意味著會計行業在未來將面臨巨大的沖擊,而且預示著傳統會計教育模式將不再適應新時代對會計人員的要求。本文以人工智能對會計人員的影響為切入點,分析了目前我國高等學校會計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嘗試構建一套人工智能背景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人工智能;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會計人員面臨的挑戰

(一)基礎財務崗位大幅減少,亟需進行轉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財務機器人的逐漸普及已是大勢所趨。這意味著會計行業中大量基礎性重復性的低級工作將會被財務機器人所代替,市場上對于財務崗位的需求量會逐年削減。財政部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我國累計共有637人通過相應級別的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其中初級、中級和高級會計師人數分別是443萬、180萬和14萬,初級會計師的占比高達69.54%,而高級會計師占比僅有2.2%,說明會計行業人才兩級分化趨勢十分明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財會人員要想在激烈的“人機”大戰中取得最終勝利,就必須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在實際工作中的戰略分析能力、職業判斷能力以及隨機應變能力,努力實現由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財務會計”的轉型。(二)人工智能催生“人工智能+會計”人員需求。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無論是財務軟件在工作中的運用還是財務機器人的開發、應運和維護,均需要具備扎實的會計基礎知識并熟練掌握財務機器人使用方法的專業會計人員與計算機研究人員緊密配合,協助開發和維護系統程序。人工智能和會計學科不再是相互獨立、互不相容的兩個學科,相反它們之間聯系日益緊密,“人工智能+會計”無疑是會計人員轉型的新方向。(三)積累跨領域工作經驗,學習國際知識開拓國際視野。受到專業性質、思維模式等眾多因素的束縛,大多數財務人員只關心與所從事工作相關的財會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對所處行業經濟環境以及國家經濟政策的關注,對其他領域知識的學習力度更是微乎其微。為了實現財會專業知識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財會人員跨領域知識學習顯得至關重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我國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一些大中型企業、科技文化創新型企業都紛紛邁出國門,實現經營業務的全球化。同時,一些國外的企業也開始進軍中國市場,企業兼并、收購、重組等經濟行為日趨頻繁,這些業務除了要求企業聘用的會計人員具備扎實的會計知識外,還要求其具備開闊的國際視野,能夠熟悉和掌握分支機構所在地和派駐機構所在地的政治、經濟、法律法規、稅收政策以及會計準則等相關知識。為了在跨國工作中能得心應手,財會人員應熟練掌握一門外語,提高國際交流能力。

二、高等學校會計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課程設計不合理,重理論學習輕實踐技能培養。隨著會計學界對會計理論研究的深入以及各高校對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視,我國的會計專業學科體系建設日臻完善。但是課程設計明顯呈現出以財務會計為核心,管理會計等為輔助的特點,同時大部分院校還是主要采用以往的講授式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換句話說高校會計人才培養過多關注核算能力,忽視了管理能力;過多關注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實踐技能的提高。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財務機器人逐步取代高標準化、規范化和重復性的會計核算工作,但無法根據所收集的數據對企業未來的經營管理進行分析、控制和籌劃,即無法替代管理會計的職能。因此我國高校課程設置應當順應人工智能時代的要求,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實現課程體系由“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平穩過渡。(二)師資隊伍和教學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緩慢,無法適應現有的招生規模。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要領,是推動會計教育改革創新的主力軍。當前,我國各大高校會計教師隊伍力量明顯很薄弱,大部分高校的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問題,首先,教師內部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其次,大部分教師只注重本專業的研究,基本不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也不能熟練應用計算機技術,雙語教學模式基本不能實現。此外,我國高校的會計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很小,教學實驗基地、“互聯網+”線上線下學習設施亟待完善。(三)考核評價方式單一,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真實的能力和水平。在會計教育中,考核評價是實施教育管理控制的主要手段,也是教育評價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會計教育的評價仍然停留在傳統評價的基礎上,即高度重視期末考試成績。這一考評機制的嚴重弊端體現在評價方式簡單劃一,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會計教育評價體系應有其特殊性和綜合性。如果將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無疑會誤導學生只重視課程學習,忽視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高等教育是培養會計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但由于各種外部條件和內部因素的制約,我國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方面還未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人工智能背景下,各高校應當順應時展的最新現實需求,堅持以培養“會計專業復合型人才”為核心,不斷優化會計專業課程設計,向社會輸送大量基礎知識扎實、知識面寬廣、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級專業性會計人才。(一)實現“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課程體系轉型。高校課程體系的設計應當以培養“基礎知識扎實、知識面寬廣、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會計人才為出發點,堅持“一個轉型,兩個加強”指導方針,從教學中提高學生整體競爭力。“一個轉型”是指高等學校的課程體系應轉向以“管理會計為核心,財務會計為輔助”,提倡學生在掌握財務會計基礎性理論的基礎上,運用管理會計分析數據、解決問題、合理籌劃企業資源。“兩個加強”之一是加強跨學科選課力度。隨著財務機器人在會計行業的應用,財務數據安全和人工智能系統的維護愈加重要,同時,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會計人才除了豐富專業知識之外,還應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因此加強學科之間的融合滲透,跨越學科邊界學習,對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兩個加強”之二是加強網絡教程的力度,近年來,MOOC(大規模在線課程)、SPOC(小規模在線課程)、微課以及翻轉課堂等網絡教學成為一種新潮流,通過提供線上學習可以解決學時短、課堂時間難以全面掌握所學內容、理論和實踐集中講授造成時間浪費等問題,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壯大教師隊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針對高校師資力量薄弱的現象,應當重視國內外優秀會計人才的引進,不斷為教師團隊注入新鮮血液。加強對教師團隊培訓,改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此外,選拔優秀教師出國深造,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師團隊,為雙語教學做好準備。隨著財務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很少有企業愿意接收毫無經驗的實習生,更不會讓其接觸核心會計資料。針對在會計人才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面臨的障礙,各高校應當采取措施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如建立集教學、實驗、應用、操作為一體的會計審計實驗室、沙盤模擬推演實驗室以及穩定的校企合作實習基地,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三)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機制。各高校應當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建立集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三位一體的復合型考核評價機制。在評價學習能力時,遵循“考試方式多樣化、考試時間自由化”的原則,合理分配筆試成績、實踐操作成績以及口頭表達成績的比重;平時考核與期末成績相結合,將學生在平時案例分析、小組作業以及課堂互動的表現納入考核內容。在實踐能力考核時,對學生在ERP沙盤模擬實驗中的表現進行打分,綜合學生參與會計專業類競賽等活動中取得的成績,最后將二者的加權平均分數作為實踐能力評價依據。在評價學生創新能力時建議引入學術創新學分,如成立創新計劃項目小組、學術科研興趣小組,使用等級評估法,將最終總成績作為最終評價創新能力的依據。

四、結語

人工智能背景下,財務機器人在財務工作中的大力推廣不僅對會計人員職業規劃和發展轉型提出新的要求,而且對各高校以往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新的挑戰。面對時展的新需求,各高校應當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構建符合現實需要的會計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發揮高等教育在高層次會計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

作者:云虹 王俊霞 單位:長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