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視唱練耳教學探索
時間:2022-12-17 09:29:18
導語:民族音樂視唱練耳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視唱練耳作為音樂專業各學科的重要基礎課程,是了解音樂結構語言的主要途徑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極其深厚悠久、體裁豐富的音樂文化,其中民族音樂這一體裁形式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藝術瑰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中特色鮮明的廣西本土民族音樂運用到我們的視唱練耳教學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和愛好,還可激發他們對民族音樂藝術的熱愛以及民族意識的加強;同時,豐富視唱練耳教學內容,促進民族音樂視唱練耳教材的編寫,對課程的建設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和深遠意義。
關鍵詞:廣西本土民族音樂;視唱練耳教學;必要性;應用;探索
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發展,高等院校音樂專業在視唱練耳的教學中不斷凸顯民族性,已成為當今音樂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更是成為民族文化傳承、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要了解一個民族的音樂,首先必須要有一對能夠聽懂該民族音樂表達方式的耳朵。因此,高等音樂院校將視唱練耳教學與少數民族地區民族音樂融合是必然結果。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一個少數民族音樂資源豐富,且有著深厚民歌文化傳統的地區,除民歌外該地區還有著濃郁特色的本土戲曲音樂,實則都是廣西民族音樂中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這些本土的民族音樂在調式運用上,有著豐富的手段,從而使得曲調簡潔卻富有趣味。這樣的融入與結合,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視唱練耳的教學,同時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一、民族音樂融入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必要性
視唱練耳是音樂語匯中重要的一種,是了解學習音樂語言、音樂結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視唱練耳作為高等院校中音樂專業入學考試的必考科目,也是音樂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它作為一門音樂基礎學科,肩負著培養學生基礎音樂素養的使命與責任。視唱練耳是一門技能與理論高度結合的課程,是音樂學習與實踐的基礎語言,可以使學習者具備敏銳的聽覺能力,快速的識譜能力,建立良好的基礎音樂素養。每個人都具備聽覺感受,相對于具有較好音樂素養的人,他們具備敏銳而準確的聽覺能力,能夠憑借敏銳的聽覺能力準確辨別音與音之間的高低、音程關系及和弦性質;能夠聽辨出音樂語句中力度與速度的微妙變化;分辨各種人聲、樂器聲的音色差異以及各種節奏、節拍等。長期以來,全國范圍內的高等院校音樂專業一直采用國外的視唱練耳教材與教育教學體系。國外的視唱練耳教材與教育體系雖很值得我們學習,但它與我國民族音樂的教育體系是不同的。目前各院校的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是陌生的,單一的認為民族音樂過于土氣、只有單聲部旋律等等。這都是對于民族音樂片面的認識與西洋樂的盲目追崇。隨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與深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我們更應將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融入到視唱練耳教學中,有利于樹立學生的民族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樂感,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的興趣與熱情。這樣的少數民族音樂學習,無論是對于演唱、器樂演奏還是作曲等各專業都將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當我們熟知和掌握了所學的少數民族音樂,在演唱或演奏此類風格作品時,對于音準的強化、節奏的把握會更為準確,在作曲創作地域風格作品時,對于調式的特點以及聲音色彩的運用更為自如??梢?,通過視唱練耳的教學訓練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可以更好地促進受教育者達到更高的音樂素養水準和積累更深厚的學識。
二、廣西本土民族音樂融入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
廣西地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歷史過程的演變中,主要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民族世居于此。這些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他們通過自己的勤勞與智慧為中華民族文明增添異彩,也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就是這珍貴遺產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各民族的民歌都是各自民族文化、歷史、語言、風情風俗等活動的記載和反映。除民歌外,廣西還有著獨具特色特的戲曲音樂文化,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如廣西壯劇、彩調等地方戲曲。其中廣西壯劇是在南路、北路壯劇河流的基礎上吸收了壯師劇音樂中的精華形成,廣泛吸收、借鑒其他戲曲劇種和歌舞劇的音樂表現方法,以豐富和發展自身。彩調早期音樂很多都是源自廣西“耍板凳龍”、“馬仔燈”、“唱采茶”等民間歌舞、民間小曲、山歌、說唱音樂而形成,歷經發展至今。經過世代的傳承歌唱,這些民族民間音樂都被很好的保留下來,更是為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錦上添花。因此,對于廣西本土民族音樂的深入了解,是將廣西民族音樂融入視唱練耳教學工作中一個重要的前提。筆者通過對廣西本土民族音樂的學習研究與分析,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壯族、瑤族2個民族的單聲部民歌及2首地方戲曲進行舉例分析。(一)首先,通過對都安縣壯族民歌《山連水來水連山》作為視唱曲目并加以分析應用到視唱練耳教學中,見下例所示:1、調式調性分析:G宮五聲調式(四音列)。2、旋律特征:《山連水來水連山》整首曲子旋律質樸、真實,全曲由21小節構成,旋律發展開始在徵音位置以級進的發展方式進行,沒有密集的且較大的跳動。旋律線條流暢悠長,起伏較小節奏也較為規整。音樂情緒舒緩,歌曲情感很好的體現出來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間。3、重難點:注意節奏的變化,休止位置要準確不可搶拍也不可拖拍。注意八分音型到十六分音型時、八分音型到四分附點節奏的變化以及快速的十六分音型到二分音型時值的變化。演唱時音高位置要準確,需注意純五度音程音準。(二)其次,通過荔浦縣瑤族民歌《二月棉花滿地開》作為視唱曲目并加以分析應用到視唱練耳教學中,見下例所示:1、調式調性分析:A徵五聲調式(四音列)。2、旋律特征:《二月棉花滿地開》整首曲子旋律輕快、熱烈,全曲由12小節構成,旋律發展開始在商音位置以級進和跳進的發展方式進行,樂曲音域適中中音區范圍。旋律線條輕快流暢,節奏特征較位特殊。全曲音樂情緒熱烈,展現出人們豐收時的幸福與喜悅之情。3、重難點:視唱時附點節奏型XX.要準確,注意四分音型節奏到后附點節奏的快速變化(XXX.)需注意純四度、純五度的音程音準。(三)再次,通過對戲曲彩調《盤花》的分析作為視唱曲目并加以分析應用到視唱練耳教學中,見下例所示:1、調式調性分析:A商五聲調式。2、旋律特征:彩調《盤花》整首旋律速度較快,全曲由14小節構成曲調短小。旋律律發展開始在羽音位置以同度音重復與級進的方式進行,音樂情緒特征豐富,旋律流暢輕快,起伏較大出現了大六度及八度音程。節奏變化豐富多彩,音樂情緒強烈給人愉悅的感覺。3、重難點:整體節奏明快,視唱時注意節奏的整體掌控。小切分節奏XXX時值要準確后接十六分音型時不可追趕節奏要保持平穩,大切分節奏與小切分節奏需同樣注意,演唱時可保持積極的狀態。(四)最后,通過對壯劇《阿哥阿嫂成家了》作為視唱曲目并加以分析應用到視唱練耳教學中,見下例所示:1、調式調性分析:C宮五聲調式(四音列)。2、旋律特征:《阿哥阿嫂成家了》整首曲子旋律樸素、真實,全曲由18小節構成。旋律發展開始在角音位置以級進向上的方式進行,經過幾小節的發展又以跳進為主要進行,旋律高亢悠揚,節奏平穩發展。整首作品旋律線條流暢自然,一氣呵成音樂情緒熱烈極具少數民族特征。3、重難點:注意節奏型的變化,尤其在后十六分音型的演唱時要準確無誤,最后兩小節跨小節連音線的出現要注意整體時值為兩拍半,進入后一小節時高音C無需再唱音名,需注意純四度、純五度、大六度音程音準。綜上四條譜例的分析可看出,調式調性都使用了民族五聲調式體系,旋律上以級進和跳進結合的方式發展進行,音程上都多使用純四度、純五度音程,偶爾出現更大跨度的大跳音程。但節奏上相較之各有差異,上述壯族民歌中以八分音型為主,穿插著十六分型、大附點及休止節奏;瑤族民歌中以附點節奏為主,四分音型與八分音型節奏少量出現;彩調中使用了前兩首民歌中未曾出現的小切分與大切分節奏;壯劇中使用了連音線及二分音型節奏,使得旋律更為悠長。由此可以看出廣西本土各民族之間的音樂文化相互交融但又各為一體,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
三、廣西本土民族音樂融入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思考
通過廣西本土民族音樂融入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分析可看出,民族音樂元素的融入對于視唱練耳的教學有著積極而又深遠意義。在視唱練耳的課堂教學中通過融入廣西本土民族音樂特有的調式調性、旋律、節奏節拍等因素,來提高學生視聽能力與綜合音樂素養,增強學生對于民族音樂語匯的積累。長久以來絕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都在引用西方音樂教材及教學模式,雖能達到培養目標但它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高等院校中的視唱練耳教學體系理念。就廣西少數民族音樂而言,民族音樂的滲透參與,它打破了長久以來我們對于西方視唱練耳教材的依賴,同時也對視唱練耳教育改革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對于學生來說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本民族音樂風格特征,積累各民族中優秀的音樂語言,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訓練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鑒賞能力與音樂創作能力。就演唱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廣西本土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視唱練耳曲目,有助于熟悉少數民族音樂的旋律變化與音程關系,更有利于歌曲旋律的掌握與情感表達;就演奏專業的學生來說,洞悉音程關系的變化與結構的變化,更有利于今后演奏民族風格樂曲時準確的詮釋;就作曲專業的學生來說,視唱練耳的學習對于民族音程、調式調性、曲式結構、音樂風格的掌握,能夠直接給予作者創作的靈感,如此廣西本土民族音樂便可以更好的傳播與發揚。
將廣西本土民族音樂引入視唱練耳教學課堂,不僅增強學生對于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了解,還提高了對民族音樂不可替代的藝術特征和其他藝術形式無法復制的藝術魅力的學習和認知。當然僅僅通過廣西地區的民族音樂融入視唱練耳中,還不能完全影響或改變現已有的視唱練耳教育體系理念,由此可看出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無論是對于教育者、受教育者還是整個視唱練耳教育體系發展改革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者:戴偉
- 上一篇:會計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研究
- 下一篇:民族音樂國際化傳播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