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民族音樂教學研究

時間:2022-04-28 08:28:29

導語:傳統文化民族音樂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文化民族音樂教學研究

【提要】音樂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載著人類的文明和歷史。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蘊含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也形成了具有深刻文化內涵和豐富藝術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針對目前民族音樂教學存在的現實問題,遵循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戰略下民族音樂教學原則,提出了具體的教學路徑:推進素質教育,構建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課程結構;更新教育理念,貫徹文化中的音樂與音樂中的文化思想;營造優良環境,發揮校園民族音樂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開拓創新思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民族音樂課堂;彰顯文化自信,發揮多元文化在民族音樂教學中的作用;借助信息技術,不斷創新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表達方式。

【關鍵詞】傳統文化;民族音樂;價值內涵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和靈魂,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精神標識,為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音樂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表現方式之一,承載著人類的文明和歷史。中國民族音樂是用中國傳統樂器以獨奏或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間傳統音樂,是一種能夠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藝術形式。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蘊含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也形成了具有深刻文化內涵和豐富藝術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民族音樂教學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碰撞,民族音樂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致使民族音樂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缺失,民族音樂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究其原因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生方面,受歐美外來音樂的影響,缺乏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對民族音樂產生抗拒心理;二是教師方面,部分民族音樂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不高,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觀缺失,缺乏對傳統文化深刻內涵的引入;三是教材方面,文化性缺失,不能有效利用地方音樂藝術資源,不具有地方民族音樂文化特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戰略下民族音樂教學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通過本文研究,指出相應的教學路徑,為民族音樂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服務。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中國人數千年思想和行為的演變史,深深地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經過五千年的歷史沉淀,內容豐富、種類繁多,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是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代表,具有豐富的價值內涵,主要體現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維護國家安全與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一種崇高的道德規范,使中華民族具有無與倫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獨立自主和百折不撓的改革創新傳統,以銳意進取和孜孜不倦的大無畏精神,創造了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三是愛好和平與促進世界交流的文化發展觀,堅持“和為貴”的道德準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讓世界了解中國。四是自強不息和永無止境的人生理想追求,堅韌不拔地對崇高精神境界的態度,這也是中華民族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五是中國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發展,創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這是奮發向上、開拓進取的文化睿智精神的體現。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音樂教學中的價值體現

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優秀的民族音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戰略下的民族音樂教學,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為民族音樂教學發展指明了方向,具體價值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體現民族音樂的經典性。中國民族音樂經歷了由原始樂舞到宮廷樂舞的進化,先秦諸子百家文化,奠定了各自的理論端點。儒家文化引起音樂思想的變化,從南北對立到多民族國家統一,民族音樂這種藝術形式,與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上承前代,下接后世,產生了很多經典作品。第二,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鑒賞能力。民族音樂為人們的業余生活提供了豐盛的聽覺盛宴,這以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為前提。民族音樂與優秀傳統文化密切相關,準確深刻地體驗民族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就必須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戰略下的民族音樂教學是有效途徑。第三,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懷。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蘊含著民族的堅強意志和生活習慣,具有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讓學生在民族音樂的學習和欣賞中體會民族音樂之美、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發展變化,促進民族情感交流,激發愛國主義情懷。第四,推動民族音樂教學的本土化發展。民族音樂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文化多元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土文化缺失。民族音樂文化發展,既要融入到世界音樂文化之中,又不失中國傳統文化之特色,這就要求在民族音樂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本土文化,以民族特色為基礎。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戰略下民族音樂教學原則

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影響著民族音樂,民族音樂教學又肩負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根據民族音樂教學的基本理論以及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現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戰略下民族音樂教學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第一,文化引領原則。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南針”。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教化心靈的傳統文化將發揮重要作用。民族音樂教育堅持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作用,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挖掘民族音樂教學中的文化成份,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第二,音樂本位原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戰略下的民族音樂教學,根本任務仍然是音樂教育,即將音樂教育置于民族音樂教學的核心地位,提供給學生感受、表現和創造民族音樂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民族音樂的實踐活動中去,讓鮮活的民族音樂形象走進學生心里,讓優美的民族音樂感染和熏陶學生,讓教學回歸到音樂本體上來。第三,協同發展原則。即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民族音樂教學相互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修養和人文素質,達到共同發展的雙贏效果。二者協同發展,有利于挖掘民間遺留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有利于學生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和學習民族音樂文化,增強對民族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保護意識與責任感,符合“藝術興學”的辦學理念。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戰略下民族音樂教學路徑音樂的生命力需要強大的文化根基為支撐,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中國的民族音樂教育,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弘揚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特色,讓學生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針對目前民族音樂教學存在的現實問題,本文提出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戰略下民族音樂教學路徑如下。第一,推進素質教育,構建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課程結構。素質教育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質為目標,普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素質教育始終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約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和新的突破口。課程結構是各種課程以及具體科目的組織搭配形式,目前高校音樂類相關專業比較重視音樂知識學習,其他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不被重視,這與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相違背。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建立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結構,增加學生利用傳統文化對音樂的感悟能力。第二,更新教育理念,貫徹文化中的音樂與音樂中的文化思想。教育理念是人們追求的教育理想,是教育主體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對教育實踐具有反思、規范和指導作用。傳統的民族音樂教育理念已不適應時代需求,要將文化與音樂結合起來。文化中的音樂,從文化的角度去探究音樂;音樂中的文化,在音樂中闡釋和理解文化。民族音樂蘊含著獨特的藝術特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各民族音樂文化平等的原則,不允許輕視或歧視某個民族的音樂文化,用發展的眼光對待民族音樂文化,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發展。第三,營造優良環境,發揮校園民族音樂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每個人成長都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就深刻地表明了環境的重要性。校園文化環境是學校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共識的一種價值體系,像一只無形的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名學生。營造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校園文化環境,將學生置身于民族音樂文化的氛圍中,具體途徑包括:啟動宣傳媒體,拓寬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渠道;豐富閱讀空間,擴展學生的民族音樂文化視野;調動師生積極性,開展與課程相關的民族音樂文化活動。第四,開拓創新思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民族音樂課堂。創新思維指思維活動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開拓創新思維、培養探究能力,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養成。民族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情境,運用有效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知識需求;留給學生充足的編創時間,設置疑問活躍課堂氣氛,教師的講授中融入傳統文化,學生的自主學習中引入傳統文化;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以音樂教育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操和音樂素養,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第五,加強師資培養,不斷提升民族音樂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教師是教育實踐的主體,推動著教育過程發展和教育目標實現,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素質才能適應時代教育發展。民族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教師的業務水平密切相關,高校要采取多種手段提高民族音樂教師素養。首先,培養民族音樂教師的專業技能,創造性地鉆研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其次,教師要做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先行者,實現從符號知曉到文化理解的再提升;最后,教師要努力提高教學水平,立足課堂,因材施教,挖掘開發音樂課程資源,保持與時俱進的業務能力。第六,優化教材建設,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與民族音樂融為一體。教材是開展教學的依據,是溝通教與學的橋梁,是傳承民族文明的重要載體,高質量教材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水準,教材建設是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民族音樂教材建設要樹立精品意識、突出民族特色,精心挑選那些語言優美、意境悠遠、蘊涵豐富文化內涵的作品,使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音樂融為一體,內容安排上遵循“由淺至深、由易而難”的原則,突出實用性和學術價值,全面服務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音樂人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操。第七,彰顯文化自信,發揮多元文化在民族音樂教學中的作用。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來源,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植根于中華文明傳承的土壤,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向心力。多元文化并存構成了文化發展的現實語境,民族音樂發展離不開多元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以文化自信凝聚力量的同時,樹立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的理念。西方音樂理論在世界音樂界占有主導地位,民族音樂教學必須吸收西方先進的音樂技術作為有效補充,與西方先進的音樂文化相融合,避免出現全盤西化和狹隘的國粹主義傾向。第八,借助信息技術,不斷創新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表達方式。信息技術成為支持終身學生和合作學習的有效手段,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信息技術創新了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為學生獲取傳統文化、傳輸傳統文化、處理傳統文化和應用傳統文化提供了新途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戰略下的民族音樂教學,更要適應時代需求,運用信息技術將學生融入五彩斑斕的民族音樂文化世界,讓傳統文化變得生動有趣,刺激學生多種感器,在享受民族音樂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吸引學生主動投入到民族音樂文化的實踐活動中去。

參考文獻

段小麗、劉海濤2016《論高校音樂教育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戲劇之家》第6期。

金花2016《培養民族音樂興趣增強愛國主義情感》,《讀與寫》第11期。

何美榮2001《試論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的基本內容》,《湖南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

王芳2018《民族音樂文化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傳承研究》,《北方音樂》第18期。

郭聯俊2018《民族音樂文化在音樂教學中的傳承路徑探尋》,《陜西教育》第1期。

魏艷梅2018《傳承音樂之源弘揚民族文化》,《藝術評鑒》第7期。

陳偉2018《高師聲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藝術評鑒》第21期。

吳嵐2018《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探究》,《科學大眾》第11期。

馬彪2018《高校音樂教學和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問題探究》,《北方音樂》第18期。

作者:姜瑩名 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