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微傳播”現狀分析
時間:2022-04-16 11:20:23
導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微傳播”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廣西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其中多數還保留著自己的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這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利用數字化平臺傳播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順應時展的需求,文章通過調查統計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微傳播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通過微傳播渠道進行更有效更廣泛傳播的方法。
關鍵詞:廣西民族音樂文化;微傳播;傳播策略
少數民族音樂屬于人類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的精神文化的范疇,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方式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媒介技術的變化和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一同發展的。近年來,隨著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的興起,使得音樂傳播不僅僅是依靠網站、廣播等媒體推送,在微傳播平臺的幫助下,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音樂的創作者和傳播者,可以讓將相關民族的生活以及風情等通過音樂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每個人的面前,這種微處傳播趨勢的出現也影響了少數民族音樂相關傳播模式的進一步發展。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地,各民族文化正在交互融合,廣西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如何得到更好的傳播,對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微傳播”現狀
關于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微傳播所涉及的范圍廣泛,本文所進行的數據分析主要是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廣西壯族自治區群眾藝術館、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學藝術屆聯合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四個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的微傳播平臺以及壯美天下、侗文化研究部兩個自媒體平臺為調查對象,分析關于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現狀。(一)政府部門媒體平臺“微傳播”現狀。1.廣西壯族自治區群眾藝術館的微信公眾號中的群文慕課板塊中有少許的音樂、國學、戲曲、人物名著等鑒賞,活動直播板塊沒有具體內容,幾乎不涉及和針對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然而在該單位的網站上關于活動組織、創作輔導、人才培養、文化資源、對外交流、文化志愿都包含豐富的廣西民族文化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只能通過網頁瀏覽傳統的方式進行傳播,未能將內容上傳微信公眾號從而實現更為便捷的“微傳播”。2.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的微信公眾號中主要以地圖、景區、招商、景區、自駕路線、攻略等旅游信息,同樣也不包含涉及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在廣西文旅廳的網站中的工作動態、視覺文旅、各市要聞模塊中包含大量的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這些內容未在微信公眾號中體現。3.廣西文學藝術屆聯合會的微信公眾號名稱為廣西文藝界,平臺廣西文聯工作信息、創作動態和業界新聞,關于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較多,比如《桂林有戲為何有戲?》《理論山歌唱出最炫民族風》《劉三姐高峰聳立》《廣西兒童音樂創作管窺》等文藝觀察的文章推薦;《人生是最美的音樂》《哈丹:舞臺之上,我更靠近幸福》《曲藝家李侃:懷抱一座繁華藝苑》等名家的介紹;《美麗中國唱起來北海演出活動》《金茂文藝獎工作座談會》《文藝進校園》等基層文藝工作的紀實以及60周年文藝精品評論和文藝戰“疫”兩個專題報道。4.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的微信公眾號中涉及到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較豐富,比如《銅鼓探索萬種情——我的銅鼓研究之路》;《歌海》《演出》《民族藝術》等書刊的推薦;演員和劇作家的介紹、《廣西特色樂器制作工藝人才培養》的開班信息、廣西地方戲曲劇種的編撰會議,可歸納為:民族音樂文化的文獻研究、書刊介紹、著名音樂人的介紹和訪談錄、民族音樂文化產業信息、民族音樂文化研討會議這5大方向,通過“微傳播”影響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二)個人自媒體平臺“微傳播”現狀。1.壯美天下的微信公眾號是以再現壯族文化之美,宣傳壯族文化之精髓,介紹壯學研究之動態,提供壯族文化產業發展創意為主要目標的自媒體平,平臺主要包括壯鄉新聞、壯鄉民俗、壯學研究、莊文狀語、僚音影音五個內容板塊,在影音方面的傳播包括《思戀歌》《夢火塘》《南方之南》《你不要離開》《山水戀歌》《阿婆》《貝儂德保》《壯族大歌》《母親的祈禱》等狀語歌曲;在民俗方面的傳播包括《話說壯族“三月三”》《悠揚的壯族唱歡》等內容。2.侗文化研究部視頻號是以侗族音樂視頻為主的微信視頻號,主要包括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牛腿琴歌、侗戲、侗歌比賽現場、節慶活動現場、民間交流活動現場的短視頻以及《五月初五》《孝敬父母》《八月半》《蟬之歌》《四季勞動歌》等百首歌曲視頻。
二、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微傳播”面臨的問題
在當下微傳播為主導的新媒體時代,大眾對信息的獲取主要來源于各大平臺的微信、微博,主要包括政府門戶微信、微博賬號的信息、主流媒體的微信、微博賬號的信息和個人自媒體微傳播平臺的信息三大類,從以上三大類的傳播平臺中得到的數據分析,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網絡空間傳播過程中呈現出以下問題。(一)傳播內容的準確性。個人自媒體微傳播平臺的信息主觀性強,容易引起大眾的關注,注冊獲得微平臺傳播的門檻較低,有利于進行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但在傳播的內容上,傳播的主體更多是以吸引民眾的關注、觀看數量、獲贊數量和評論數量為主要目的,在傳播內容的準確性方面并未進行嚴格的把控,缺乏引導,存在一些紕漏。而藝術研究機構的微傳播平臺推送的相關內容主要以學術性的文章、活動的記錄、名家的介紹為主,內容存在一定的專業性,普通民眾少有瀏覽和關注,盡管微傳播平臺在促進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方面比較有利的一面,但是如果不能考慮到內容的準確性,就難以真正通過相關的平臺讓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得到進一步的傳播。(二)傳播內容的全面性。廣西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內容、種類、形式豐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部分專家學者的挖掘,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并被列入為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仍有一部分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沒有被充分挖掘,正在逐漸流失。作為傳播的主體,必須具備傳播的內容,并需要收集大量的素材,系統歸類整理,否則在傳播的過程中很難實現內容的全面性。(三)傳播的受眾面。隨著城鎮化的飛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在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方面受到旅游、商業的影響,盡管廣西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依然保有演唱、演奏自己民族歌曲和音樂的這種習慣,但是相關的人群逐漸呈現出老齡化、斷層等現象,年輕人接觸到的更多來自于網絡媒體上的流行音樂為主,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在傳播人群上受到了較大制約,代表少數民族音樂的歌曲和樂器逐漸的遠離了少數民族民眾的日常生活,傳播的主體在減少,傳播的受眾面自然會受到影響,由于關于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內容的傳播源數量少,在微信、微博等微傳播平臺上很難接受到相關的資訊和短視頻,極大地限制了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
三、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微傳播策略
(一)推動本地少數民族群體中新媒體平臺的普及。新媒體平臺的出現給廣西少數民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提供了全新的傳播渠道,不過這些地區面臨著比較特殊的情況,一方面,本地的群眾對于微傳播以及新媒體相關的知識的了解比較少,另一方面,對于本地群眾來說,借助網絡這類新媒體來傳播他們的民族音樂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所以應當加大網絡和新媒體知識宣傳力度,幫助當地的群眾獲取更多的關于新媒體的知識,提升他們對這些平臺的使用率,同時強化本地的的網絡設施等基礎設施的發展建設,通過這兩種途徑可以極大地促進當地對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二)以保留當地少數民族音樂特色為前提。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創新的內容包括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在內的少數民族音樂不能盲目的朝著商業化的方向創新改變,因為這樣很容易將原本的一些民族特色給遮蔽掉。但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如果完全照搬原汁原味的廣西少數民族音樂,不作任何改動地加以傳播,也不容易引起廣泛聽眾的興趣,新媒體的使用者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他們比較能夠接受個性、時尚、有創意的音樂元素,而對完全“傳統”的東西不是非常感興趣。所以應當在對音樂進行現代化創新與保留民族音樂特色兩者之間進行權衡,找到最佳的取舍方式,通過新媒體等平臺將符合現代人欣賞趣味同時又保留了少數民族音樂精華部分的創新性作品傳播出去。(三)充分挖掘擴展本地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途徑。新媒體的作用猶如紐帶與橋梁,可以將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民族音樂同外面更加廣泛的世界連接起來,一方面讓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有機會走到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具有當地民族音樂特色的作品。以往的傳播渠道比較狹窄,很多優秀的音樂很難被展現在外面的世界面前,其中也包括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如今有了更新的傳播途徑,就應當充分挖掘各種可以利用的渠道,讓這些少數民族音樂的美好散發到更廣的地方,以政府部門平臺和研究機構平臺為主導,帶動自媒體人為人們展示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的歷史、發展、形態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內涵等。微傳播時代給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創造了全新的契機和更多的可能,應當努力挖掘新媒體平臺的作用,讓這些寶貴的音樂文化更加廣為流傳,打造少數民族音樂品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讓更多人參與到保護和傳播少數民族音樂的事業中。
參考文獻
[1]柯麗娜.新環境下少數民族音樂傳播路徑探索[J].貴州民族研究,2018,(07).
[2]付鵬.新媒體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8,(02).
[3]余浩.自媒體時代的戲曲微傳播[J].西部廣播電視,2016,(05).
作者:吳昊 單位:桂林旅游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
- 上一篇:教育期刊編輯的核心素養
- 下一篇:民族聲樂文化定位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