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實驗教學生命教育研究
時間:2022-10-10 09:45:12
導語:生物實驗教學生命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實驗裝置的改進:實驗過程
取5個潔凈的黏土盒,分別貼上寫有1、2、3、4、5的標簽,在盒下用解剖針打若干小孔,1、2、3號盒子用鐵絲固定在一根筷子的不同位置上,4、5分別固定在兩根筷子的中間,并向每個盒子中放入1張餐巾紙和一層棉花,并在棉花上均勻地放上10粒種子;去掉3個可樂瓶上部1/4,裝適量的水;將筷子分別放入甲乙丙可樂瓶。改進原因:(一)將餐巾紙該為餐巾紙加一層棉花。因為大豆種子體積大,萌發時需要的水分較多,兩張紙所提供的水分不夠種子萌發時對水分的需要,如果在種子萌發的過程中頻繁的打開罐頭瓶蓋灑水,會使空氣中的細菌或真菌的孢子飛進去,從而引起種子發霉腐爛,影響實驗進程,因此實驗過程要擰緊罐頭瓶蓋且盡量少打開瓶蓋。(二)增加了第五組實驗,目的讓學生通過親自探究得出,“光不是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消除學生做題過程的困惑。(三)經濟:實驗種所用的可樂瓶、黏土盒、筷子、鐵絲等都是生活廢品的再次利用。經濟、環保、低碳。(四)輕便易攜帶,安全:5個罐頭瓶比較重,七年級學生比較小,安全意識淡薄,做實驗那天七年級5班楊雪,帶罐頭瓶在樓梯上絆倒,打碎了罐頭瓶劃傷了她的手和臉,我親自領她在醫院包扎,還向家長賠禮道歉,感觸頗深。于是就改了實驗裝置。
二、對實驗異常結果的進一步探索———補充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
材料器具:50粒浸泡過大豆種子,有蓋盒子5個,小勺1個,餐巾紙,棉花、標簽5張,清水等。處理方式:取4個潔凈的透明盒子,分別貼上寫有1、2、3、4的標簽,并向每個盒子中放入1張餐巾紙和一層棉花,然后依照下表中處理方式操作:補充原因:1.學生將處于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空氣和充足的水分的種子種下去不一定發芽,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種子的萌發也不外乎,即便是肉眼觀察到最優秀的種子在外界條件適宜的條件下種下去也不一定萌發,說明種子的萌發除了外界條件外還有自身的條件。2.學生無意間將蟲子咬了洞的種子種下去,有的發芽,有的不發芽,啟發學生設置了2號和5號,說明蟲子咬的不是胚芽、胚軸、胚根時種子不萌發,如果叮咬的是子葉的一部分,種子照樣萌發。說以課本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胚是完整的活的,且已過休眠期”應改為“胚的主要結構完整(胚芽、胚軸、胚根完整)、活的且已過休眠期”。
三、課堂實驗內容的拓展延伸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會產生與實驗相關的質疑,教師盡可能為學生搭建參與進一步實踐活動的平臺。將2號和5號萌發的種子移栽在土壤中繼續觀察探究,胚根發育成根,胚軸發育成連接根和莖的部分,胚芽發育成莖和葉,直到發育成植株,再觀察植株的開花,傳粉,受精以及豆莢的形成的過程,直至親眼目睹被子植物的一生。
四、改進意義
(一)培養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實踐中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通過觀察、實驗、探索、記錄、展示和親子活動等形式,一個一個的問題和困惑破解了,才是真正的前進。通過這次合作探究澄清了許多平時錯誤的概念。如:被子植物的一生并不是從“發芽”開始的而是從“開花”開始的,生命開始于受精卵;集市上買的豆芽并不是“芽”而是“胚根”;只要種子胚的胚芽、胚根、胚軸三者完整,子葉缺少部分,在適宜的條件下種子照樣萌發。這些豐富多彩且真切的探究創新,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學生學習生物的價值感,使學生將以更大的熱情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去體驗、去感悟。實現生物教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歸生活”。(二)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了“在嘗試中學會制定計劃和完善計劃”的新型模式。在實踐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每個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在活動中創新的教學理念,也體現了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學為本的原則,養成了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發展了探究創造思維,形成創造品格,增長創造才干。(三)學會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使學生學會了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別人。實驗結果的相互展示、匯報交流,加深了學生們相互間的理解、溝通和包容,培養了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優秀品質。同時使學生見證了種子生命強大的奇跡,一粒大豆種子通過萌發、植株的生長、植株的開花與結果,最后收到一堆豆莢,每個豆莢里又有好多個種子,種子的繁殖力真大,學生真正理解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但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學生像母親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著豆苗,使他們倍感到生命的不容易,培養了學生愛惜糧食,敬畏生命,珍愛生命,感恩生命情懷。(四)獲得了學生終生發展的能力。鼓勵學生踐行低碳環保生活,收集生活廢品,建立學生自己科技創新實驗室,隨時隨地進行與生物教學相關的科技探究實驗,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觀。例如課本實驗的補充探究,改革創新。制作簡易顯微鏡、照相機、小飛機、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吸塵器等,堅持“節節生物課后有質疑、有探究”,真正實現師生心靈改革、觀念改革、技術改革、行為改革。愿華亭市第三中學的莘莘學子借助自己的科技實驗室為平臺,不斷的改革創新,使自己的發明創造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向市場,科技創新蓬勃開展、科創產業節節攀升,用創新點綴人生,讓科技融入生活,走出了一條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徑。
作者:馬添萍 單位:甘肅省華亭市第三中學
- 上一篇:VR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基于信息技術生物教學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