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圖像聲樂教學價值分析

時間:2022-07-23 09:20:20

導語:音樂圖像聲樂教學價值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圖像聲樂教學價值分析

圖像學的職能拓展成為20世紀中后期人文學科研究的重要事件,其產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美國圖像理論家米歇爾(MitchellW.J.T.)認為:“這是人文科學繼語言學轉向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轉向,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帶來了巨大的范式轉變?!盵1]幾十年間,圖像學不斷拓展其研究范圍,與其他學科緊密結合,對于推動人文學科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音樂學科發展帶了新的契機。音樂圖像學正是圖像學與音樂學之間的有效融合。音樂學科中的各子學科逐漸開始重視圖像在其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斷挖掘與本學科相關的圖像,從而探尋新的音樂文化事象。因此,音樂圖像對于諸多音樂學科而言,具有很高的理論研究價值。如洛秦教授所言:由于“圖像資料的‘非音樂’特征,……對于視覺藝術中的文化維度及其意義研究具有音樂學中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特性及其價值?!盵2]然而,圖像對于聲樂藝術表演不僅在研究層面上具有理論意義,對于高校聲樂藝術教學形式的多元化探索、拓展也有其實踐價值。

一、形象解析價值

音樂圖像中呈現出的演唱形象,可以分為物質形象及內隱形象兩方面。物質形象以其具象性、可描摹性為特征。而內隱形象則主要指依附于物質形象而體現出的內在精神實質。二者在音樂圖像媒介中既是相互依附、互為存在的,也是相對獨立、各司其職的。也就是說,音樂圖像的雙層次性特征,為聲樂教學對象提供了內外形象解析的“靜態”媒介。一方面可對其外在的演唱姿勢、服飾、表情、動作等外顯特征進行定位與解析,另一方面可深入探究演唱者內在的情感、精神、文化、審美等內隱形象。1.物質形象解析價值。音樂圖像與音像制品相比不具備可聽性,但其對現實音樂表演畫面的實際捕捉功能要更強大。尤其從現代圖像記錄和儲存技術方面來看,圖像高“像素點”帶來的細致度、逼真度,能對聲樂表演的每一個細節都進行真實、準確的定位。彌補音像及現場演出形象流動性、非固定性、轉瞬即逝等帶來的不足。因此,在聲樂教學中,運用音樂圖像進行教學可使教學內容更為直觀化、細致化、局部化。圖像的可延展性有利于學生捕捉歌曲演唱的外化形態,從而尋求內在情感的提升。尤其在當下,運用計算機技術及相機捕捉功能,通過電腦、投影儀等器材對其進行具體的定位分析。聲樂者表演時的每一個動作、發聲狀態、表情等都可得到定格,成為教師教學、學生自學、模仿有益的參照媒介。2.精神形象解析價值。形象不僅僅是對事物的鏡像摹本,也是精神與靈魂的抽象概括。亞里士多德最先提出精神形象的說法,他認為形象“是靈魂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一種精神形象。”[1]因此,對聲樂表演圖像進行定位與解析,不可單單停留于外在的模仿,還應對其內在“靈魂”(如精神靈魂、藝術靈魂等)進行剖析。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肯定聲樂表演圖像的精神形象定位、解析價值的同時,也要了解其解析的難度,對教學方法進行事先安排。尤其通過外在形象揣摩演唱者內在情緒、情感、演唱狀態等方面。如分析演唱嘴型找尋發聲位置,模仿演唱動作感受內在情感。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方向的指導,幫助他們一步一步地學習聲樂表演圖像中的精神靈魂,從而達到形神兼備的演唱效果。

二、歷史再現價值

音樂圖像不僅僅具有運用現代攝像、電子技術捕捉畫面的功能,還能夠通過歷史進程中保存下來的圖像再現聲樂文化歷史。因為,在沒有記錄聲音、照片及影像的時代,繪畫、雕像等圖像藝術彌補了記錄“缺席”的遺憾,使得一些僅僅從書本中得知的知識,以及未曾有文字記錄的聲樂表演景象展現在現代人的眼前,提供一場“在場”的文化盛宴。這些圖像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不僅幫助高校學生了解以往聲樂藝術表演形式、演唱特征,還可以通過圖像透視其中的聲樂藝術價值及其文化內涵。例如,清明上河圖便很好地展現了北宋時期瓦舍勾欄中的說唱藝術表演場面,為我們了解宋代時期說唱藝術表演繁榮景象提供了具象性的參考資料,從而加深人們對宋雜劇產生,及其與說唱藝術之間關系的了解。音樂圖像為我們再現了大量歷史性的畫面,為我們研究創造了難得的“在場感”。這其中還包括對聲樂藝術家們的演唱及生活學習和探究。如薩爾蒙(WalterSalmen)在其《14到16世紀城鎮民居中的樂像》一文中論述到,早在13世紀時期,西方聲樂藝術開始發展,一些游離于宮廷、神權之外的游吟詩人、尚松歌手成為這一時期西方歌唱藝術的亮麗風景線。然而,我們現在只能通過簡單的文字記述,來了解當時歌手們的生活、歌唱狀況。而恰恰人們發現了當時遺留下來的古樓宇上的雕刻,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聲樂藝術提供了機會[2]。“這些樂像傳達了一個當時法國北部游吟詩人曾炫耀一時的音樂活動的寓言及其場景。”由此可見,圖像資料不僅為我們形象深入地了解歷史語境中的聲樂藝術發展狀況提供媒介,還可為學生深入了解、學習聲樂表演藝術者的生平、地位,音樂實踐、表演生活等方面提供寶貴的依據,讓學習者以直觀的方式了解聲樂藝術表演家的生存情況。

三、情境創設價值

聲樂藝術是一門綜合表演形式,學習者除了要熟練掌握演唱技巧之外,還要將歌曲內在情感與演唱技巧、動作表情等融合在一起,通過身體媒介表達出來。這其中,創設情境可視為鍛煉學生綜合表演能力的有效措施。圖像可在“創設虛擬情境”,解決彌補高校學生綜合實踐機會少等方面發揮其作用[3]。在以往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主導者,主要采用語言述說及演唱示范等方法,引導學生正確地學習相關演唱技巧,很少單獨在情感表達、肢體表演等綜合訓練上花費太多時間。然而,聲樂演唱是綜合性表達藝術,尤其在大型作品演唱時,情感的抒發與歌唱技巧處理、肢體表演、面部表情等相互結合的問題成為演唱好壞的關鍵。音樂圖像在上述條件不足情況下,便可發揮其創設虛擬演唱情境、為學生提供綜合實踐機會的優勢。在這期間,可以借助投影儀及音響、簡單服裝道具與圖像共同創設情境。教師只需在一個多媒體教室中,將傳統的音樂會習唱形式進行舞臺包裝,同學們各自進入唱段所屬的角色中,通過音樂圖像創設特定的歌劇場景,教師引導學生在已定的故事情節中,快速地融入情境中,在同學角色互動的過程中將情感表達、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融為一體進行演唱訓練。

四、主體激勵價值

音樂教育倡導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聲樂教育亦是如此,即一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形式都圍繞學生這一主體進行。在傳統的高校聲樂教學中,很難改變教師主導的單向知識傳播模式。然而,將音樂圖像運用到聲樂教學中,不僅對于分析藝術形象、學習聲樂歷史文化、創設虛擬表演情境等具有實用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也能夠得到充分激發、調動。1.引導主體探索。圖像的呈現為學生主動探索提供了媒介。面對這些圖片、畫作、雕刻中的形象、文化、內涵時,解讀主體的差異性所獲得的感受也會不同。尤其高校學生生理心理已發展成熟,并且具有一定的評價、辨析能力,而且人是具有個人感知能力的主體,他們有自己的知識儲備、欣賞經驗、音樂修養,在分析圖像過程中也會呈現出多元性探索的景象,沒有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或者“統一模式”。因此,學生在分析圖像中的音樂表現形象、情感符號的過程中,能很好地發揮其主體能動性,培養主動探索能力。2.激發主體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動力。聲樂學習過程中,應注重改變以往以“技術”學習為重心的教育現狀,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運用音樂圖像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既可以引導學生對他人的聲樂表演片段進行分析,還可以就學生自身的表演圖片進行評價[4]。尤其當將音樂圖片對象設定為學生自身或者他們熟悉的同學時,既能很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引導他們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結語

音樂圖像運用于高校聲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但也需注意其中容易產生的問題。尤其在圖片處理技術高超的現代社會,一方面教師要學會辨別真偽,盡量運用原樣的、非偽造的音樂歷史圖片進行教學。另一方面“在虛擬現實和電腦模擬的時代,圖像的生產更多是精心組合、設計和編排的產物,這種經過選擇的產品不具有普遍性,也沒有代表性?!盵5]因此,教師要避免選擇那些經過技術精心處理后,導致聲樂表演失真的圖像進行指導。

參考文獻:

[1]陸濤.形象•文本•意識形態——圖像學研究中的三個關鍵詞[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3,34(4).

[2]洛秦.視覺藝術中的可視聲音文化維度及其意義——音樂圖像學的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J].音樂藝術,2012(4).

[3]劉媛.面向新世紀的高師聲樂教學模式[J].中國音樂,2007(3).

[4]陳泓茹.對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6(1).

[5]段鋼.圖像符號的意識形態操控[J].河北學刊,2007,27(6).

作者:楊鳴 單位:莆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