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教學探究

時間:2022-10-26 02:51:14

導語:農村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教學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教學探究

漢語是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中國有56個民族,語言種類豐富。加強各民族語言的相互學習,有利于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鞏固民族團結,共同促進我國的繁榮、發展。漢語承載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中華各民族共同擁有的文化結晶。

漢語語言的學習與應用,是民族間的溝通紐帶,也是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重要任務。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少數民族漢語教學得到巨大改善,但仍有提高和進步的空間。新時期如何改善農村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教學境況,是促進少數民族發展、多民族共同繁榮的有效途徑。王凌、羅黎輝、曹能秀等人編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欠發達民族地區農村教育變革研究》以云南省若干民族自治縣鄉鎮為個案,在美國福特基金會“以教育促進云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六哨鄉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和“以教育促進云南民族貧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民族文化傳承深化推廣實驗研究”兩個項目,連續近8年堅持在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推進農村教育整體變革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本書內容突破了以往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的單一性,對貧困民族農村教育、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社會、農村社區、民族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綜合的研究,探索了社會轉型期貧困民族農村教育綜合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全書共有十三章,內容全面、系統,對探究農村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教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參考意義。

1978年,全國恢復高考以來,有效促進了漢語教學的發展,但在偏遠、貧困的少數民族地區,仍然存在使用他們第一語言(少數民族語言)開展教學活動的現象。因此,造成了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漢語語言基礎薄弱,甚至從未接觸漢語語言學習的現象。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少數民族教育教學的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漢語教學取得重大發展成效,但仍然存在教材內容編寫不合理、漢語言師資隊伍力量薄弱,教學方法單一以及不重視漢語言文化的輸入等問題。通讀全書,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結合新時期時代背景和信息技術手段,為推進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漢語教學的發展進程,改善少數民族地區落后的漢語教學境況。首先,科學編寫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漢語課程。教育教學是一個系統的活動過程,與教育對象和教育媒介及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部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無法實現有效的漢語教學目標,與其教學設計、教材內容和課程安排的重要的聯系。有效的教學設計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正確的教學思想和教育理念下,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整個教學過程做出行之有效的策劃和調整。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教材的選定不符合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需求,漢語能力教學課程也不完整。相關機構應設立專門的漢語教學調節機構,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和條件對教材內容和課程安排做相應的調整,促進漢語教學質量的提升。其二,大量引入人才,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漢語教師的缺失和素質水平是限制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學的直接因素。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發揮主導作用,漢語教學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漢語教師的教學素質水平。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偏遠地區漢語教師極度缺乏,甚至部分教師都沒有受到過系統的漢語教育教學,教學素質水平普遍低下。國家應加大且針對性地提高高校人才引進發展戰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育事業的發展,鼓勵高質量的教育學教學人才扎根于少數民族基礎性教育事業,推動漢語教育教學的發展,為民族共同繁榮而奮斗。其三,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受當地經濟、交通、教學教學條件等基礎性條件因素的影響。因此,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開發和基礎性設施的投入,增強漢語文化的輸入,營造共同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與氛圍,有利于營造良好漢語文化環境。本書較為全面、系統分析了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教學管理、文化傳承、中小學生教學改革的發展路徑、以及教師與教學課程的發展現狀和探索路徑等方面的問題。為讀者了解部分少數民族農村地區較為全面的基礎教學狀況,對持續探究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教學工作的研究和文化氛圍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與建設,營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圍,有助于增強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漢語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漢語語言教學活動的開展。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學習漢語的人數持續增長。

作為中國人,漢語的學習與應用既是團結民族的溝通紐帶,也是提升自身技能的必備條件,因此,少數民族的漢語學習是重要且必要的?!肚钒l達民族地區農村教育變革研究》內容的編寫,在詳細分析部分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教學情況基礎上,對教學的發展路徑和改革提出相應的見解,對探究新時期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幫助意義。發展新時期背景下,加強推進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對民族團結、社會建設和國家穩定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幫助意義。

作者:趙硯芬 單位:濰坊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