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導向看網絡思政的社會穩定功能
時間:2022-10-26 02:49:00
導語:輿情導向看網絡思政的社會穩定功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屬性、網絡屬性、實踐屬性等多維屬性特征:從輿情導向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維護社會穩定相互契合,前者為后者提供功能滿足,兩者的契合性表現為認知契合、情感歸屬、知行合一,進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從輿情導向角度通過價值引導、規范約束、路徑選擇等方式滿足了社會穩定功能。
從輿情導向角度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維屬性特征及其與社會穩定間的契合性,奠定了其社會穩定功能的基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屬性、網絡屬性和實踐屬性三方面特征。教育屬性特征體現在對象的廣泛性、環境的開放性和方法的多樣性;網絡屬性特征體現在信息的豐富性、資源的共享性和時效的便捷性;實踐屬性特征體現在主客體的社會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穩定的契合性體現在認知契合、情感歸屬和知行合一,兩者認知契合、目標一致,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一致性相結合,構筑了兩者間契合性的情感歸屬,在教育方法、法治約束和實踐效果等方面的知行合一,助力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穩定功能的實現。
一、掌控“舵”:提供價值引導
在網絡輿情日益快速化、隨機化的今天,主體的能動性借助于網絡環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在此背景下要保持社會平穩的運行狀態,離不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導,這不僅需要宏觀上的政治導向和立場指引,更需要兼顧主體微觀上的心理調適。(一)政治導向。從輿情導向角度看,社會穩定的維護需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價值指引,這是其自身前進的“指路牌”。其中政治導向為基礎性、原則性指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本質上是國家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或維護其自身階級統治的手段,它需要與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保持一致,讓社會成員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使其思想行為在原則上符合利國利民利社會的政治規范,在社會主義中國,表現為塑造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政治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正確政治導向,從輿情導向角度滿足社會穩定功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要在網絡空間緊緊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耙庾R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1]。在網絡空間中,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必須掌握在黨的手中。二是要堅持網絡空間中教育內容的科學性和通俗性并舉。在對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科學性教育內容進行宣傳的同時,要注意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注重網絡空間的受眾及網絡語言的應用,形成網絡主體大眾喜聞樂見的教育氛圍。三是抓好主旋律與多聲部的統一。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平臺,開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只要是網絡新媒體能應用的地方,都需要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來把好政治導向關。(二)立場指引。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立場的指引的必要性理解有內、外兩個角度。根據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所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目前我國網民結構呈現‘金字塔’形態,底層數量比例最大的群體具有較為明顯的‘三低’特征,即學歷低、年齡低和收入水平低,同時擁有較多的時間參與網上事務的討論”[2]。再加上從眾心理會加劇輿論的非理性,所以網絡社會輿論有時候會呈現情緒化、片面化,甚至極端化,這時就需要意見領袖、主流媒體等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及時對輿情做出正確引導。一方面,從網絡輿情自身的情況來看,近年來隨著網絡熱點話題的爆點增多,呈現隨機化、快速化、表浮化趨勢,立場指引在復雜的輿情中就如同“燈塔”一般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從外在條件來看,外部勢力別有用心的干預使網絡主體隊伍魚龍混雜,對所形成的社會輿論苗頭煽風點火、顛倒黑白,使形成的網絡輿論真假難辨,其用心路人皆知,當網民置身于復雜的網絡輿論環境中時,很難清醒、及時地看清本質,以上現象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顯現得淋漓盡致,這就凸顯了立場指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通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輿情做出及時、準確、有效的立場指引,以保證社會穩定,就需要做到:一是樹立主流媒體的話語權。立場指引需要主流媒體在復雜的輿情環境中發揮“主心骨”作用,這就需要在網絡空間中樹立主流媒體權威,以確保主流媒體能在網絡輿論的洪流中及時力挽狂瀾。二是利用多管齊下的教育方法。要綜合運用典型教育法、疏導教育法、對比教育法等多種教育方法,在網絡空間中弘揚社會主旋律,讓主旋律的旗幟在社會輿論中永遠飄揚。三是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輿情環境?!皥猿终_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3]。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空間治理深度融合,為及時、準確、有效的立場指引奠定基礎。(三)心理調適。心理調適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從輿論導向角度看,對網絡主體的心理調適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網絡主體會受到意見環境和從眾心理的影響。意見環境是指人們會時刻關注周圍環境的變化,當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多數人保持一致時,便傾向于表達出來,但從眾并不代表正確,此時就凸顯出了心理調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漣漪效應”對于網絡主體心理和網絡輿情的作用不可忽視。“漣漪效應”也稱作“模仿效應”,“在這里借鑒它來解釋社交媒體環境中網絡輿論如何通過各式各樣異質社群的傳播而逐漸壯大”[4]。當“漣漪效應”與意見領袖相結合,便會在網絡輿論中泛起“漣漪”,再加上粉絲后援團的“助攻”,或許會釀成推波助瀾的負面后果。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調適不可或缺。要做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調適工作,在把握輿情導向中維護社會穩定,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要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的結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融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程當中,同時注意不要反客為主,從學理上針對網絡主體開展心理調適工作。二是要多做調查研究,把握輿情中網絡主體的心理特征規律?!皼]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借助于網絡數據庫,針對網民心理和網絡輿論特征進行調查統計,從而把握網絡輿情的規律,增強心理調適的科學性。三是行之有效的心理溝通方法。要根據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情理結合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經驗,根據網絡主體的心理特征,結合網絡空間實際,綜合運用感染教育法、心理咨詢法等多種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事、寓教于文、寓教于理。
二、秉持“律”:提供規范約束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尤其是在輿情導向方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穩定功能的實現離不開“規矩”的約束,這里的“規矩”不僅包括法律規范和紀律要求,還要結合主體個人實際的人際調節。(一)法律規范。法制教育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為輿情演變劃定了法律界限,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形成和鞏固安定團結的局面。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社會主義法治的目的不僅是讓廣大群眾“知法”“懂法”“守法”,還要讓人們“學法”“用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從網絡輿情導向中滿足社會穩定功能,就需要:一是根據網絡輿情變化,推動立法完善。要在宣傳與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過程中,讓輿論的生產者———網絡主體了解到“有法可依”,并且根據輿情變化適時推動立法完善。二是要在網絡空間樹立法律權威。使網絡主體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在網絡空間也需要遵循法制規范的要求。三是要采用典型教育法、感染教育法、思想滲透教育法等使法律規范深入人心,在網絡實名認證的基礎上,推動輿情法律規范邁上新臺階。在抗擊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主任主持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關于依法防控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見》,他強調,要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發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這不僅完善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規范內容,也為從輿情導向角度維護社會穩定指明了方向。(二)人際調節。人際調節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把握輿情導向、實現社會穩定功能的重要方式。一方面,網絡社交媒體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的交際空間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拓展了人的交際范圍,但同時也給網民帶來了人際困擾。例如在“網絡空間中,身體缺席與精神觀念臨場之間的矛盾導致的認知選擇困難”[5]。另一方面,輿論的生產者———網絡主體是社會性的人,這就決定了其具有不同的社會身份,而每一種社會身份的集合都會形成不同的網絡社群,當不同的網絡社群聚集甚至重疊時,人際調節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要通過人際調節從輿情導向角度助力于社會穩定功能的實現,就需要:一是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空間治理相結合,加強對網絡社群的監督和管理,尤其是對社交媒體中敏感詞匯運用的監管。二是發揮教育藝術,幫助網絡主體做出正確的人際選擇。網絡是一柄雙刃劍,要引導網民正確處理好網絡交際與現實交際的關系,在面對誘惑時做出正確選擇。三是使網絡主體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心態,學會自我人際調節。拒絕成為“無腦粉”,學會把握網絡人際交往的“度”,只有這樣才有助于形成健康輿論,營造安定團結的社會氛圍。(三)紀律要求。紀律教育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熬W絡空間是人的主體性張揚的空間,人們強調行為的自由自主”[6]。紀律教育要求網民要遵循社會秩序,明白自由與規范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網絡輿論的形成過程中,只有遵守紀律才有真正的自由,網絡空間中自由言論的發表是以遵守紀律為前提的。要宣傳紀律要求,把握輿論導向以形成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就需要:一是充分利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紀律教育在網絡空間無處不在。將思想滲透教育法和管理教育法相結合,彼此融合進行。二是教育人們嚴于律己,從點滴做起,在復雜的網絡輿論環境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養成自覺遵守行為規范的意識。例如疫情防控期間堅持“不造謠”“不傳謠”。三是堅持維護社會穩定的最高原則。教育網絡主體以社會穩定為最高原則,在輿情環境中自覺同各種違背紀律的現象做斗爭,助力于社會穩定。
三、維護“穩”:提供路徑選擇
行穩方能致遠,從輿情導向角度來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發揮社會穩定功能的最佳效果,就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維穩路徑的實現,這不僅需要政治整合和危機管理,還需要做好社會動員工作。(一)政治整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手段,可以成為把握輿情導向、滿足社會穩定功能的路徑選擇,其中政治整合為基礎性、原則性、全局性的路徑選擇。如前文所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柔性方式,相對于強硬的政治規定,更易于讓網絡主體接受,達到政治整合的理想效果。要在復雜的輿情環境中做好政治整合工作,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程中要堅持政治原則、劃定政治紅線、整合政治輿論、設立輿論禁區。在涉及政治原則的言論問題上沒有半點商量的余地。二是要發揮黨政工團各種組織的政治整合力。充分發揮網絡空間的技術優勢和網絡空間治理的權威優勢,結合黨政工團各種組織的組織力和話語權,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以保證政治整合的權威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此次疫情應對中,社區就發揮了“堡壘”作用。三是采用對比教育、專家講座、歷史回顧等教育方法。將政治整合工作運用于網絡主體的心理萌芽間,在廣大網民心中樹立起正確的政治意識,教育大家自覺抵制不良的政治輿論,從源頭上保證輿情導向的正確性,從而促進安定有序的社會局面的形成。(二)危機管理。危機管理既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把握輿情導向、化解社會危機以實現社會穩定功能的有效途徑。我國面臨的“COVID-19”病毒疫情已經形成了社會危機,這次疫情防治在凸顯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的同時也暴露了許多不可忽略的問題,例如官僚主義、玩忽職守、謠言惑眾等,其中在網絡的惑眾謠言不僅制造了社會危機,還對社會穩定造成了惡劣影響,用“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這就更凸顯了危機管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要做好危機管理工作,一是要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空間治理的深度融合。在進行網絡輿論監管、懲辦造謠者等業務工作的同時,融入思想滲透教育、典型教育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推動寓教于事、寓教于理。二是堅持正面引導,積聚正能量。大力弘揚危機應對正能量的主旋律,營造團結一心、眾志成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網絡輿論環境,以點帶面,引導輿情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三是堅持透明公開公正原則。例如疫情防治工作中,主流媒體每日公布新增確診病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新增死亡病例等疫情動態數據,紅十字會在官網定時公布物資調配明細等,在危機情況透明公開的基礎上,幫助廣大群眾樹立起必勝的信心,推動科學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三)社會動員。社會動員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從輿情導向角度為社會穩定功能的滿足提供了路徑選擇。例如疫情防治工作中,社會動員的內容主要是圍繞經濟發展基本面不動搖來開展,號召大中小學生宅家學習,工作人員盡可能宅家工作,盡量少出門、少聚會等,起到了非常好的防疫效果。社會動員的方式主要有傳媒動員、競爭動員和參與動員等,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正視和轉化社會動員的不良影響,也需要充分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握輿情導向以促進社會穩定有序地運轉。做好社會動員工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要抓住媒體動員這一主要矛盾,把握輿情導向角度維護社會穩定。在充分認識媒體動員迅速性、即發性、易變性等特征的基礎上,認識輿情產生、變化的規律,從而有效地把握輿情導向,促進安定有序局面的形成。二是開發網絡新技術拓展網絡新功能。要利用先進網絡技術及前沿網絡媒體,充分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效能,使網絡主體意識到社會動員的積極意義,促使廣大群眾積極配合和參與社會動員。三是要綜合采用多種途徑和教育方法,特別關注在社會動員中處于兩端的群體,加強心理疏導,在直面問題的同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人民為中心,保證整體上社會動員參與的積極性,以維護社會的總體穩定。
參考文獻:
[1][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
[2][4]楊秀國,劉洪亮.網絡輿情的主體、生產機制及導向構建[J].青年記者,2019,(9).
[5]吳滿意.網絡人際互動———網絡實踐的社會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1.
[6]謝玉進,趙玉枝.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及其新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
作者:彭拴蓮 郭彥杰 單位:北京化工大學
- 上一篇: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能力建設研究
- 下一篇:農村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教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