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教學量質結合評析

時間:2022-05-17 10:24:22

導語:高等學校教學量質結合評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學校教學量質結合評析

一、研究現狀

從思想層面上來說,幾乎所有的高等學校都普遍認同質量是一所大學的“靈魂”這一理念[6],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題。[3]但從具體實現過程中發現,國內高校和國外高校不論從上層領導的戰略指導還是基層教職員工的實施過程均存在實質性的差別。當然,我們期望從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找出適合高校自身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不少高校陸續啟動了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其主旨是通過不斷地教學質量監控,改進教學措施,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目前,許多高校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仍處于早期摸索階段,在規劃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有如下問題值得引起深思:其一,教學質量評價偏重于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不可否認在高等學校的整個教學評價體系中,教師和學生是主體,因此教師的課堂評教顯得尤為重要,經過調研分析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指標一般如表1所示[5]。其二,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模型的建立有待商榷,經過調研很多高校并未建立體系模型,即使建立也并非沒有經過專業的團隊或組織的認證。其三,高校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用過程中問題重重,經過調研大部分高校已投入使用的教學質量評價系統一般只是高校教務系統中的附屬產品,并且過分注重數據量化,而忽略人性化的質性分析。國外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用研究起步早,很多高校均成立了專門的團隊或組織來從事這項工作。所建立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具有如下特點:(1)重視教師的長期發展。評價體系教師測評這一環節包括學生測評、教師自評、督導測評以及社會測評等,測評方式包括問卷調查、網絡測評、課堂測評、自我反思等,并利用評價體系給予教師建議、指導和啟發。(2)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參與到學校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建設中來,如對教學質量評價過程和結果進行反饋和溝通。(3)指標體系的標準化和個性化。在堅持一級指標體系標準化的前提下,二級或更低級指標可具個性化,如院系分類評估、督導分類指導等。(4)多維度全過程的評教。評教主要包括學生評教、同行評教、教師自評以及不定期的校友評教、院長評教,且評教兼用量化方法和質性方法,通過各種形式收集評教數據。[2]

二、評價方法

目前,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采用的方法比較前沿的有層次分析法、數據挖掘法、模糊評價法和綜合分析法等。特別是層次分析法和數據挖掘法綜合考慮了量化分析和質性分析。

1.層次分析法[7]

(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縮寫為AHP)。20世紀70年代初由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提出。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具有高度的邏輯性、系統性、簡潔性和實用性,是針對多層次、多目標規劃決策問題的有效決策方法。AHP法的基本原理就是把所有研究的復雜問題看作一個大系統,通過對系統的多個因素的分析,劃出各因素間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根據一定客觀的判斷,對每一層次中每兩元素相對重要性給出定量表示,確定出全部元素的權重;采用1~9標度方法進行每兩元素間的相對比較,構造判斷矩陣A=(aij)max進行計算,求解判斷矩陣A的特征根,AW=λmaxW,計算最大特征根λmax,找出它對應的特征向量W,即為同一層各因素相當于上一層某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重;最后根據排序結果進行規劃決策和選擇解決問題的措施。

2.數據挖掘法[1]

(DataMining,DM)。這是一種用統計算法在數據中找出某些規律和關聯性知識的數據檢索方法,是從海量數據中發現知識的有效途徑。CHAID(Chi-squaredAutomatiocInteractionDetector)算法,是一種以目標最優為依據,具有目標選擇、變量篩選和聚類功能的分析方法,適用于進行分類和序次等級數據的分析。它根據給定的反應變量和經過篩選的解釋變量對樣本進行最優分割,按照卡方檢驗的顯著性進行多元列聯表的自動判斷分組,通常對離散型數據集的自動分類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基于量質結合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模型

經過調研分析,目前對高等學校內部來說,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辦學指導思想、師資隊伍質量、教學條件、專業與課程建設、教學計劃及實施過程質量、學府氛圍和教學管理質量等7個方面[3],因此我們提出的基于量質結合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指標如下表2所示。我們構建的基于量質結合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包括四個相互關聯的子系統:教學質量管理和決策系統;教學質量評估和診斷系統;教學質量信息反饋和預警系統;教學質量保障支持系統。重診斷結果轉向重過程和改進;督導工作從檢查到發現問題為主轉向發揮好預警功能,重在指導和改進?;诹抠|結合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模型具體模型框架如上圖1所示,具體分析如下:

1.四個子系統各司其職,又相互聯系。教學質量管理和決策系統和教學質量保障支持系統均屬于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的宏觀系統,其評價指標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統籌性;而教學質量評估和診斷系統、教學質量信息反饋和預警系統則屬于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的微觀系統,其評價指標可因專業不同而有所調整,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2.考慮指標權重確定的合理性。可采用綜合評估法來劃分指標體系,然后根據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在專家知識和主觀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判斷矩陣是否具有滿意的一致性來檢驗權重的合理性,使權重更符合客觀實際并易于定量表示。

3.定性與定量分析的融合。如教學質量信息反饋和預警系統中,師生評價和社會評價觀測點主要包括學生評教、同行評教、教師自評以及不定期的校友評教、院長評教。評教兼用量化方法和質性方法,通過各種形式收集評教數據。量化方法收集的數據一般有學生問卷、同行班級聽課和觀察、教學資料、教師自評資料;質性方法收集的數據一般有問卷調查中的開放性問題、學生或校友書信形式的建議、學生作業或學生成果的樣本等。

4.評價結論的可靠性。如層次分析法善于將人的主觀判斷用數量形式表達,它把研究對象作為一個系統,按照分解、比較、判斷、綜合的思維方式進行決策,通過對統計數據的學習,得到系統中各因素相應的權重。但在此基礎上,可適當結合其他先進方法提高評價可靠性,如數據挖掘技術、模糊數學技術等。

5.評價結論的多用性。如對教學質量的單一因素做出單一的綜合評價,利用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結果,樹立先進典型,激勵后進做到有據可查;利用單指標評價,可知道該門課程在哪些方面做得較好,哪些方面有待加強,由此提出合理化建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6.評價實施的可操作性。整個評價體系可采用B/S框架設計成一個大的WEB系統,該系統包括四個子系統(教學質量管理和決策系統、教學質量評估和診斷系統、教學質量信息反饋和預警系統、教學質量保障支持系統),并嵌入高校校園網絡中。后臺數據庫服務器可共享與高校校園網統一的數據庫,前臺各子系統設計可采用程序設計完成。

四、結語

本文提出要實現基于量質結合的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首先要切實貫徹高等學?!百|量立?!钡乃枷耄瑢Ω叩葘W校教學質量工作中的實際情況展開調研及需求分析;其次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管理與教學評價的思想、理論與方法,建立符合高校實際的評價指標體系;再次對目前先進、可行的評價方法,如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法、數據挖掘法等進行綜合利用,構建出符合高校實際情況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模型,該模型力圖將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結合參考;最后組織系統開發能力強的團隊實現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系統。

作者:陳頻工作單位:廈門理工學院管理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