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療環境下急診醫學教學論文

時間:2022-09-13 04:10:56

導語:新醫療環境下急診醫學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醫療環境下急診醫學教學論文

1急診醫學教學的特點

理論教學中,我院急診醫學課程安排在學生臨床實習之前,同一學期內學生要修完多門臨床課程,而大多數學生都有重大課、輕小課的思想,急診醫學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同時急診醫學教學內容多而學時數少,內容與內科學、外科學相聯系又有不同,教師在急診醫學教學中往往要為學生復習內科學、外科學知識,教學壓力大,教學效果不理想。實踐技能訓練中,急診醫生面臨的患者大多具有急危重性和突發性,醫生對患者病情的發展要有準確地判斷,搶救操作必須熟練而快捷,否則可能導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由于實習學生缺乏臨床工作經驗,操作技能不夠熟練,在危及生命的危重癥搶救中,往往沒有動手的機會。而急診醫學又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心肺復蘇、氣管插管、電除顫、呼吸機的應用、深靜脈穿刺、血液灌流等技術,學生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完成對實習內容的掌握。加上我校的不斷擴招,一個醫生常常要同時帶教10個左右的學生,而急診醫生工作壓力大,不可能對每個操作步驟都做詳細的講解。因此,改變目前傳統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達到為臨床輸送合格醫學人才的目的。

2理論教學模式的改變

2.1引入案例式教學法

傳統的教學形式是“灌輸式”或“填鴨式”的被動教育,學生只能靠死記硬背,這樣不但容易遺忘,也不能激發學習興趣,更不利于臨床思維的培養。由于在學習急診醫學時學生積累了部分臨床知識,因此在急診醫學理論教學中可嘗試采用案例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根據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案例為基本素材,把學生帶入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種方法。以急診常見的眩暈教學為例,教學大綱要求學生熟悉眩暈病因、發病機制,掌握眩暈的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我們可以選取一例典型眩暈病例,告訴學生患者的主訴、年齡、發病時間,實驗室檢查情況及既往病史等信息,要求學生根據這些信息作出診斷,制定治療策略,評估預后發展。通過對典型病例的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進行引導,授課結束前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內容加以概括,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

2.2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隨著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的迅速發展,以及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已經廣泛滲透社會的各個領域。根據急診醫學的教學特點,可將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應用于急診醫學教學中。醫學視聽教育能將復雜、抽象的知識直觀、生動地展現出來,給學生全面、直觀的視聽感受,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例如,制作氣管插管的Flash動畫,可直觀反映氣管插管的過程、易發生誤插的原因及避免措施,給學生留下深刻記憶。將臨床操作的網絡視頻鏈接到幻燈片中,在講到相關內容時可直接點擊鏈接播放視頻,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身臨其境的體會。建立急診醫學網絡課程,將課件、視頻、練習題等放入網絡中,并設有留言信箱,學生可隨時請教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定期給予解答。這樣能使學生的學習突破時空的限制,增加師生互動的機會。多媒體和網絡技術不僅豐富了臨床課程的教學手段,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枯燥的學習為積極主動的學習。

3改革教學模式,培養臨床實踐能力

急診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理論學習學生掌握了部分急診醫學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但這仍然處于感性階段。只有通過臨床實踐,才能促使他們將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將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急診醫生應以自身成長經歷引導學生,不僅使其掌握熟練的臨床實踐技能,還要能處理好錯綜復雜的各種矛盾,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3.1實踐教學的規范管理

實習生由專門老師管理,包括實習生接納、分組、出勤檢查、出科考核等,督促實習生嚴格遵守科室各項規章制度,按時查房、規范書寫病歷、參與病例討論、參加教學和科研講座等。帶教老師輪流定期為實習生開展臨床知識講座,介紹規范的操作過程,如心肺復蘇、氣管插管、深靜脈穿刺、呼吸機的應用等,學生產生的疑問可通過老師的解答和實際操作過程的觀察得到解決。結合臨床給學生介紹急診醫學國內外最新發展動態、科研熱點、新技術、新方法等知識,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文獻資料,從中獲取知識和靈感,培養科研思維能力,開拓視野,為今后成為一名集科研、醫療技術于一身的綜合型高素質急診醫生打下基礎。

3.2加強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急診患者多發病急、危重、病情變化快,搶救時病人家屬情緒激動,若讓實習生操作,因操作不夠熟練,可能耽誤病情,也易引起醫療矛盾。因此,在實踐能力培養中引入模擬教學和標準化病人的教學方式可有效提高學生臨床實踐能力,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在模擬教學中,利用模擬人組織學生參加急救演練、熟悉各種急救流程和模擬訓練急救技能。掌握氣管插管、心肺復蘇術、電擊除顫及建立中心靜脈通路等急診操作技術,并有教師逐一進行考核。在進一步的臨床實踐操作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在患者身上進行實際操作,使學生熟練掌握氣管插管、洗胃、心肺復蘇術、電擊除顫等急救技術,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是指那些經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后能準確表現病人實際臨床癥狀的正常人或病人。帶教老師具有一定的臨床經驗,熟知應考核學生哪方面的知識,因此帶教老師是最好的SP的扮演者。教師課前收集病歷資料及準備模擬內容,實踐活動中學生扮演值班醫生,教師扮演病人。學生通過語言交流獲得病人的主訴、病史等資料,提出體格檢查的重點及意義,并推論可能的陽性體征,并依據檢查結果得出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原則。在模擬過程結束后,教師對學生在病史采集、診斷、治療中存在的問題加以糾正。這有利于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及在未來的臨床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3加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

急診工作是風險性較大的工作,極易引發各種醫療糾紛,甚至引起法律訴訟,因此應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加強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向學生普及法律及相關醫療法規知識,增強防范意識;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學生在實習中要學會傾聽患者對病史的敘述,尊重患者隱私,掌握與患者溝通的技巧以取得信任;加強紀律觀念,明確實習生的法律身份與責任,嚴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明確自己的職責范圍;加強證據意識,讓學生參與實際醫療事故、醫療糾紛的分析活動中,通過具體事例,讓學生生動、形象、具體地認識到證據對于自我保護的強大作用。同時,加強對學生醫療文書的書寫管理,使學生認識到病歷書寫的法律性和重要性,增強規范意識。帶教老師應將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貫穿臨床實習教學的全過程,提高學生防范和處理醫療糾紛的能力。

4結語

總之,急診醫學的教學方法還在不斷探索中,隨著醫療環境的改變,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提高,以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綜合型急救醫學人才。

作者:郭晉李成單位: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急診內科蚌埠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