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學論文:學校思政教學的實效性綜述
時間:2022-01-13 08:59:05
導語:思政教學論文:學校思政教學的實效性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賈書明工作單位: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
轉變教學觀念
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以轉變教學觀念為先導,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學觀念。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人們沒有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提高學生素質的潛在作用,只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教師被看作是知識的擁有者、權威者,教師教學更多的是實施“單邊政策”,主要方法是“灌輸法”,只注重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僅僅看作是教育的客體,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看作是填裝容器的過程。在這樣一種教學觀念指導下,教師往往只重視自己能給學生什么,忽視了學生自己有什么和學生到底需要什么,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不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不能夠根據時代的變化步認識到學生思想狀況的變化,千篇一律地采用多年不變的教學大綱和講稿組織教學活動,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認同感,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并從內心加以排斥,結果是教師在臺上苦心全力灌,學生在臺下專心開小差,臺上講得頭頭是道,臺下聽得沒有味道。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成了“兩張皮”,教師與學生各干各的,難以融合在一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基本流于形式,直接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事實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主渠道,必須以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教書育人為核心,其立足點和落腳點必須落實到培養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上,落實到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解決重大現實問題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把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與增強實際生活中的綜合應用能力放在第一位,努力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堅持“以學生為本”,從教師的角度講,必須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要從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定位中解放出來,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注重培養學生思想品質、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具體地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換位思考,要從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實際特點出發,注重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性和大學生的發展變化相結合,在培養學生自我修養和能力上下功夫。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可有可無的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與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的重要課程。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命力和實效性,在于教學雙方的積極互動。在雙方的互動中教師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思想觀點和獨立思考的空間;對學生要充滿愛,把學生當成可以信賴的朋友和必須尊重的親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態度誠懇、平易近人。放下教育者的架子,改變教導人、作報告的口氣,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師生的真情,使教與學雙方都沉浸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讓學生在平等的交流中獲得信息,在坦誠的討論中得到啟迪,在獨立思考中有所提高,在共同的參與中接受教育。讓學生充分體驗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悅,從而增強思想政治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更新、充實教學內容
長期以來,學生之所以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認同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比較差,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教學內容分不開的。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過分注重內容的邏輯嚴密性與體系的完整性,點多面廣、“文件化”嚴重,政治色彩比較濃。二是過分注重基本原理的闡述和解釋,忽視了對大學生關心和關注的社會現實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和探討,理論與實際脫節,缺乏對問題的深度解讀。三是教材內容大多是對以往實踐理論知識的總結和領導人的講話及對國家政策的注釋,缺乏對未來發展前瞻性的思考與指導,對當今產生的社會問題沒有在理論上迅速作出解釋與說明。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處理教材,不斷更新、充實教學內容。一是要把理論講深講透,充分彰顯理論的邏輯力量。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真理性、科學性,然而真理絕不因為是真理就一定會被人們自動地接受,要使學生認可和信服真理,首先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理”上下功夫,把理論講深講透,依靠理論強大的邏輯力量征服人。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既要防止強調體系的完整性而照本宣科、面面俱到、蜻蜓點水、不著邊際,更要防止不顧體系的完整性做缺乏邏輯的零碎論述。[1]二是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定位決定了教學的側重點,不是純粹的原理推導和演繹,而是指向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中國的運用和發展,這就決定了教學內容的“時效性”,要讓理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注重對現實問題的研究,用理論回答實踐的呼喚。[2]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發揮理論的維護功能,也要注重發揮理論的批判功能。對社會的光明面要講充分,對社會的弊端也要理直氣壯地進行批判。在過去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幾乎都是“正面”的東西,講大道理,唱高調,進行抽象空洞的說教,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及學生關注的熱點和敏感問題往往盡量回避,即使偶爾涉及某些“陰暗面”的東西,也不能從理性思維的高度進行科學而透徹的分析。教育內容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產生了質疑,進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了抵觸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要為學生所接受,就必須給人以真實感,使人信服,也就是說要對學生進行真實性教育。真實性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實事求是路線的體現。堅持用事實說話,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的理論和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剖析現實中的社會現象而受到教育,從而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鑒別能力,最終達到有效教育的目的。
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理論性很強的課程,概念抽象、趣味性少。同時當今的大學生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他們不會單純地接受和簡單地遵循教師給定的標準和結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僅僅停留于灌輸和說教是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要使學生坐得住、聽得進、學得好,并引起學生的興奮與共鳴,作為教師,就必須按照教育教學規律和大學生的特點,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狀況,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探索與學生思維方式、接受習慣相適應的教學模式。(一)教學方法應靈活多樣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注入式”的單向教學法,堅持直接灌輸與間接滲透相結合,多采用循序漸進的案例式、啟發式、參與式、疏導式、辯論式等雙向交流的“互動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主動性,激活理論課課堂沉悶的氣氛,營造出人人動腦、共同參與、活潑熱烈、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縮短師生之間的思想距離,使教師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做到有的放矢,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二)創新教學手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堅持與時俱進,勇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過去那種一根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把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當中,實行多媒體教學,實現師生互動、人機互動、學科互動。當然,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切忌千篇一律把“滿堂灌”變成“滿堂放”,把多媒體變成單媒體,把教師變成幻燈片放映員、電腦操作員或音像資料解說員。[3](三)用教學藝術的魅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是一門藝術,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具有情感性、抽象性、獨創性的特殊藝術,教師要善于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性和科學性,用藝術化的形式訴諸于學生,使之入心入腦。1、注重情感教育。感人心者莫過于惰。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有兩條主線:一條是知識對流的主線;一條是情感對流的主線。教學活動實際上是在知識、情感這兩條主線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下完成的。因此,要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除了要重視知識的講解,還必須注重情感的交流,注重情感教育。如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教師微笑的面容、愛撫的目光、大方的儀表會給課堂定下一個愉快的基調,會給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2、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它能使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就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悅的體驗;就不再是一提思想政治理論課就頭痛、反感,而是興奮、盼望,就越來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會事半功倍。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教師要注重開講藝術。一堂好課的開頭如同一出好戲的序幕,頭開得好就能先聲奪人,造成學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狀態。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編制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還要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不要玩弄文字游戲,熱衷于杜撰新名詞,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以賣弄自己的知識和學問,要學會把復雜的理論用最簡單、最明了的語言表述出來,用學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引申出來,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通俗化,從而使其大眾化,最終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 上一篇:幼教論文:幼教成長教學模式綜述
- 下一篇:教師技術論文:當前教師與技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