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分析

時間:2022-12-23 03:42:49

導語:創業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業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分析

一、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分析測量量表開發及模型構建

1.研究假設

通過文獻整理歸納和前期訪談資料的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設:一是大學生創業認知程度與創業教育正相關;二是大學生創業態度受創業教育正向影響;三是大學生創業意愿時間維度受創業教育正向影響;四是大學生創業指向性與創業教育正相關;五是大學生風險感知能力與創業教育正相關。

2.量表開發

在此基礎上初步擬定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測量指標并將其分為5個維度(見表1),即創業態度、創業認知、時間維度、指向性、風險感知,各維度下有若干小變量。

3.模型構建

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涉及的因果變量關系較多,且非常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因此,筆者創新性提出了“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見圖1),通過問卷調查取得實測數據,最后采用LISREL、EQS和AMOS等軟件對數據與模型關系的一致性程度做出評價。

二、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調查結果與分析

1.問卷調查

根據以上測量指標,參照國內外知名學者的研究結論及上海高校的實際情況,筆者構建了40道題項的初始問卷,并選擇了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4所高校分層抽樣抽取1000名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大四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500名學生是大一或大二接受過創業教育的學生(實驗組),500名學生是大一到大四期間均未接受任何創業教育的學生(對照組)。回收問卷842份,有效問卷786份,有效樣本率為90.26%。其中完全沒有創業意愿的有效樣本為176份,有創業意愿的有效樣本為610份。

2.信度分析

為確定樣本是否具有穩定性和可靠性,應進行信度檢驗。采用克朗巴哈Alpha系數來測算量表的一致性。借助SPSS16.0對5個自變量進行信度檢驗,其內在信度均大于0.75(見表2),問卷的信度較高,因此可以接受。

3.問卷分析

(1)路徑系數驗證。由AMOS17.0驗證結果可知,5個關鍵路徑系數的概率P值均達到小于0.05的顯著水平(p<0.05),5條路徑系數的標準化回歸系數估計值均為正數,表示其對效標變量直接影響效果為正。上述分析結果表明,在前面所提出的研究假設H1、H2、H3、H4和H5都得到了相應的驗證,如圖2所示。(2)對創業意愿自評結果的分析。根據調查結果統計,在校大學生對創業的認識是客觀積極的。對于“如果有機會,我非常希望去創業”這一項關于創業意愿的自評,大學生表示非常愿意的占30.52%,比較愿意的占34.54%,一般的占26.40%,比較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分別占7.36%和1.18%。1)不同專業學生的創業意愿沒有顯著差異,經管類、理工類、文史類學生的創業意愿分別是78.8%、78.4%、75.1%;不同學校的學生創業意愿存在差異,財經類高校學生的創業意愿強度要高于綜合性大學及師范院校,出現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學校在教育、宣傳上的力度、廣度、頻度等有關;男生的創業意愿強度明顯高于女生,這主要是由男女生的社會性別角色差異造成的;江浙滬地區學生的創業意愿強度明顯高于西部地區,受地區經濟情況和家庭環境影響,江浙滬地區的學生更能接受創業的觀點,創業意愿更強烈,西部地區的學生相對較保守。2)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數據相比較,暴露出的若干問題凸顯出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不足,大學生自身的許多問題也值得去關注和思考。如大學生普遍存在創業風險感知方面的誤區,調查中54.55%的學生把掙大錢作為選擇創業的最大理由,明顯缺乏風險意識;大學生缺乏創業認知,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除了認為缺少足夠的創業資金以外,放棄創業的重要原因還包括缺乏相關創業知識和經驗。(3)創業教育參與程度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分析。當前創業教育的參與程度主要用兩個指標來測量:一是參加過創業方面的公選課、講座或培訓的次數,二是創業計劃大賽的參與情況。[2]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對比發現,是否參加過創業方面的講座或培訓對大學生的創業意愿存在顯著影響,實驗組學生的創業意愿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并且參加過創業方面的講座或培訓的次數越多,大學生獲得的創業知識與創業技能更多,創業意愿就越強。對創業態度、創業認知、時間、指向性、風險感知5個變量進行簡單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創業教育與創業意愿的各相關變量均呈一定的正相關。1)創業教育對創業認知的正向影響效果最強,影響系數為0.668。說明越是系統科學的創業教育越容易激發大學生對自我特征、創業環境的行動或思考等,如“搜集創業信息”、“對創業進行構思”、“經常思考與創業相關的事”等。2)創業教育與創業態度的關聯性排在其次,影響系數為0.626。當代很多大學生有創業意愿,但多以賺錢為目的,事業心與責任心較為缺乏,從某種層面導致創業行為不能長久。而責任與擔當是創業精神的核心,高校創業教育可以有效彌補這一缺陷,在學生心中植入創業精神的內涵,從而持續推進大學生創業行為健康發展。3)風險感知即為對創業阻礙的承受程度,與創業教育也有較大的關聯,影響系數為0.555。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對于創業總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不同刺激,這些刺激中有的會正向強化創業意愿,有的會負向減弱創業意愿。創業教育使學生對這些創業阻礙的承受程度更強,受其影響更小。4)創業教育與創業意愿的指向性聯系也較緊密,影響系數為0.443。指向性是指有創業意愿的人們更傾向于參與與創業有關的活動,主要表現在同等效用的機會選擇面前更傾向于選擇與創業有關的程度,及為了選擇創業活動而愿意放棄的機會成本大小。調研表明,越是受過系統創業教育的大學生,創業意愿越強烈,越傾向選擇與創業有關的機會,并且愿意為此付出的犧牲和努力也越大。5)創業教育與創業意愿的時間維度也有一定關聯,影響系數為0.341。時間維度是指創業意愿在時間軸上的延續情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時間延續的長度和時間的連續情況。受過創業教育的學生,創業意愿越強烈,創業意愿持續的時間段越長,越不容易出現間斷的情況。

三、有效開展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業意愿的改革路徑探索

1.注重培養積極的創業意愿

西方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強調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強調創業教育是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教育方式培養創業者意識、思維和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同時,本文的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模型也驗證了創業教育對個體的創業傾向有顯著的影響。因此,高校應通過各種形式普及創業教育,強化創新教育實踐,幫助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提升創業意愿、增強創業能力。

2.合理設置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是提升大學生創業意愿和素質的最有效性途徑之一,其中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是核心。以設計理念的戰略性、課程內容體系的完善性、課程教學方法的探究性、課程師資力量的優越性為原則,[2]可將其建設成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學科體系,如圖3所示。(1)學科課程的設置。1)必修課的設置。必修課屬于通識性創業教育,在引導學生做好生涯規劃的同時,面向全體學生,以創業啟蒙教育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意識,如“創業精神”、“創造性與組織”等課程。2)選修課的設置。學生可依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選修課。選修課分為創業系統知識和創業能力培養兩大模塊,以案例教學為主。以培養成功的創業者為教學目標,并積極提供企業實習實踐的機會。3)學科滲透的設置。面向各專業針對所有學生實施創業教育是共同的教育目標。但在共同的目標下,應充分關注實施對象專業的不同和個性差異的現實,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個體的不同需求與定位分別開設不同的教育課程。(2)實踐課程的設置。實踐課程以“感受式”模式為主,通過KAB、GYB、SYB、IYB、EYB等實戰性較強的系列創業培訓項目、沙盤模擬、創業企業試運營等,以項目化的方式逐步激發學生創業的內在原動力,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

3.強化創業實踐活動

創業實踐活動可以有效整合大學生的知識與能力,使學生直接獲取相關經驗。高校應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參訪的機會,增進學生對企業管理和經營的感性認識;依托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園區和大學科技園等,建設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實習基地;利用基地為具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和優質的創業項目搭建“團隊+項目+資本+市場”的四維平臺,構建立體式創業資源共享平臺,增強社會資源對大學生創業項目的扶持力度。

4.強化對創業教育的正面引導及評價

建立科學多樣、具有動態性的教育效果評價制度是有效實現創業教育的要求。具體而言,一是充分認識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評價的特殊性和“時滯性”特征,設計評估方案時應兼顧長期與短期效果評價;二是研究創新創業教育效果的評估標準,評估內容可以包括知識量的考核和創造力的考核兩部分;三是評價方式多樣化,可采用試卷、實驗、設計及調研等多種方式或通過網絡定期測試。評價教育效果時既要縱向比較,也要橫向比較,力圖建立科學客觀的常態化評價運行機制。

本文作者:何靜工作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