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協同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析
時間:2022-12-25 10:40:23
導語:校企協同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迫切性
1.1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創新創業能力。我國教育行政部門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創新創業的相關政策,并做出相應舉措。教育行政部門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素質進行多方面、多層次、多維度的提升,對創業投入了很大的成本:(1)在全國開啟創業教師的培訓;(2)在各高校開始創業教育的培訓;(3)對高校大學生創業項目給予資金扶持、政策扶持等。這些舉措都是為了推進高校的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推動我國就業工作向新的方向發展。近幾年各大高校積極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并在比賽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互聯網+”大賽給高校學生帶來很多的創新思路。創新思路形成后,教育部門進一步拿出政策積極促使創業思路轉換為創業成果,在資金獎勵和政策扶持的推動下,涌現出一大批新生代創業成功的大學生。1.2教育行政部門大力支持。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日益劇增,就業形勢的嚴峻性日漸明顯,教育部根據國家整體發展部署,高度重視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以期緩解就業壓力。目前以創業帶動就業是國家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趨勢,目前各高校陸續創辦了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來支持和幫扶大學生創業,因為大學生的頭腦比較靈活,創新能力比較強,高校積極鼓勵他們把創業思路轉化為創業結果,因此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成功吸引了一批有思想有創意的大學生。在國家相關創新創業扶持政策的保駕護航下,大學生憑借行政部門提供的免費工作場所、創業貸款、創業基金等福利在創新創業這條路必定會越走越遠。1.3創新創業能力成緩解就業市場壓力的主要路徑。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嚴峻,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2019年應屆畢業生人數預計高達834萬,再創歷史新高。對于社會來說是個不容小覷的數字,龐大的數字背后是高校畢業生的迷茫與無奈。為了緩解就業市場壓力,國家也在積極尋找相應策略:(1)開發新業態就業圈層,支持畢業生到新業態就業,并引導畢業生到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就業創業;(2)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同時在人才培養體系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3)廣泛應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改變傳統就業模式。1.4創新創業能力是專業人才需求的新趨勢。當今社會,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局面打破了傳統行業發展的軌跡,新的經濟模式出現并且沖擊著傳統行業的經濟模式,傳統行業面臨著新一輪的革新。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新的市場需求,社會資源不斷地優化整合引起社會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在一系列革新當中,企業的經營思維也隨之發生重大改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已不局限于單一的技能,而是多方位全面的能力。當代大學生受互聯網環境的影響,他們的思維模式與以前的大學生相比變化也很大,當代大學生能夠更快找出新的創新創業契機,并把理念付諸實踐,把自己塑造成為能夠滿足互聯網環境下行業、企業需求的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新的專業人才。
2.1促進高校科研平臺運轉。高校的發展離不開科研水平的提高,而高校是人才匯聚的地方,這一優勢為科研打下了基礎。但高校的科研與企業的科研又存在很大差異,如果有效地將高校與企業聯合在一起,高校的科研將會更有成效。目前普通高校的縱向課題數量較少,并且縱向課題需要聯合企業共同攻關,高校需要和企業共享實驗室、工程中心,這樣才能提高科研項目的研究深度。校企合作的有效開展為高校的科技創新奠定了基礎,高??蒲衅脚_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2.2提升高校教師科研能力。高校教師具有很高的專業素養,對本專業發展方向有敏銳的嗅覺,并且能夠不斷總結探索教學中的前沿性、實踐性的問題,從而促進專業的發展,提高教學質量。高校教師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深入企業一線,進而獲取有價值的一手的科研信息,一方面利用企業信息用于補充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從高校教師的理論基礎解決企業中現實存在的問題,企業和高校合作形成橫向課題,高校教師憑借扎實地知識功底深入研究課題,真正做出實用價值、社會需要的科研。2.3促使大學生科研思維形成。當代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創新意識,但高校主要是傳授專業知識,缺乏相應實操,在科研創新思維上面還需要加強引導。通過校企深度合作,讓學生從課堂走向企業,把專業知識切實地應用到工作當中。校企協同模式有利于制訂切實可行的大學生科研培養機制和有效科研措施,促使大學生科研思維的形成。以企業為依托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國家、省、校級大學生創新課題研究,逐步轉化成成果,更好地服務社會。
3校企協同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3.1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意識。高校與企業合作,顛覆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學生面對的已經不僅僅是上課認真聽講,考試認真復習,而是身處在企業管理模式下,認識到一個產品的研發,并不是靠一個專業的人才完成,而是靠不同專業、不同思維的人共同完成。所以,校企合作讓大學生認識到個人單打獨斗是不行的,團隊合作占主導地位。通過校企合作,大學生會受到企業團隊的合作意識的啟發,為學習生涯和工作生涯中的團隊意識打下基礎。3.2自主學習能力。大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好,但是校園里的學習和企業里的學習有很大差異,企業對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更為嚴格。特別是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里,企業的一個產品從無到有,每一個環節都有自主學習的過程,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必然會提升社會競爭力,大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能力。3.3開放式就業。大學生的生活比較枯燥,基本都是在象牙塔里度過,而真正接觸企業的機會比較少。企業工作人員可能經歷研發、生產、設計過程,會學習各種知識,一位企業員工具備本專業外的其他技能,可以勝任不同崗位。因此,對大學生而言,應加強企業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各種能勝任的職位,最終開放式就業。
4校企協同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策略
4.1強化創新創業意識、更新教學理念?;ヂ摼W+背景下,創新創業成了一個新的趨勢和就業方向,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高職院的創新創業教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根據相關調查,目前大學生創新意識薄弱是一個普遍現象,同時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處于落后狀態。高職院校首先應轉變教學理念,從傳統單一的知識灌輸轉向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進行創新創業理念升級,進而樹立先進、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努力促使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除此之外高校還應做到將創新創業意識向所有學生普及,讓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扎根于學生腦海中。4.2增加創新創業基礎資源。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除了理念和意識的提升,還需要投入資金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此平臺的建設需要高校依托企業資源,配備實踐基礎資源,重點優化配置實踐教學資源。在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出大學生協同創新的主力軍力量。更重要的是,高校在選擇合作的企業時,優先選擇在行業中有一定影響力且具有代表性的優質企業。高校積極發揮企業和學生之間的紐帶作用,建好與企業深度協作的橋梁,構建好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立體化網絡。積極整合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通過一定比例降低傳統課堂的占比方法,盡可能把傳統課堂向企業課堂轉型。4.3完善具有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4.3.1共建校企協同課程體系。通過成立校企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建相關符合行業人才需求的課程,把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此委員會主要職能如:(1)優化專業課程內容,在學校原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著重突出企業特色;(2)共建校企文化,在保障專業知識和能力培養的基礎上,融合學校文化和企業文化;(3)共同制定課程標準,開發相關特色課程教材;(4)校企共同授課,理論課程由學校教師主體負責,部分實踐課程由企業教師負責。通過共建校企協同課程體系,對學生進行差異化能力培養,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從行業人才需求的角度,重建人才培養模式,重置課程體系,突破原有人才培養束縛。4.3.2共享校內外實踐基地。企業由于發展需要可以在學校建立校內實訓基地,用于企業和學校共享共用,包括設施、設備、場地共享共用,最終雙方互利互惠。學校由于科研需求,也可以跟企業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學??梢岳闷髽I運營資源,將崗位的真實工作融入學習過程中,而企業可以利用學校的教育優勢資源培養管培生。學生在校內實訓基地可完成真實工作場景下的實踐活動,在校外實踐基地可以真實接觸企業工作,學習企業經驗。所以,高校需進一步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基地實踐模式可采用“現代學徒制”方式,學生可以選擇企業教師當師傅,形成師徒關系,學生課程實踐、實習實訓、課外時間都可跟隨師傅在企業的真實工作崗位上開展實踐活動。4.3.3共培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校企雙方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學校方面通過聘請企業人才兼任專業組成員來提升理論教學和科研水平,或者從企業選拔具備一定教育能力和擁有扎實技能、高水平企業人員加入兼職教師隊伍。高校需跟企業形成良性合作關系,在企業給教師提供掛職鍛煉的機會。為促進培養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學校需出臺扶持政策,例如學校教師在企業的任職工作可抵扣學校部分工作量,以提升他們的雙師能力。
5結論
校企協同模式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更加貼近職業教育的本質,高校通過與企業合作共享資源,完善課程體系,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努力培養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高校應積極探究與企業“雙主體”的合作模式。
參考文獻
[1]劉勝輝,林琳,李宇博.“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20):74-75,87.
[2]鄒建良.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途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5,(5):56-58.
[3]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4]王占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觀念變革的整體構想[J].中國高教研究,2015,(7):75-78.
[5]孫杰,周桂瑾,徐安林,等.高職教育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59-62.
[6]舒曼.高職電子商務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5,17(5):86-88.
作者:戴月 單位:蘇州百年職業學院
- 上一篇:德育視角下大學生群體分化分析
- 下一篇:物流實踐教學體系創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