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成人教育師生關系的重構

時間:2022-10-18 03:44:21

導語:淺談成人教育師生關系的重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成人教育師生關系的重構

一、直面對話:馬丁•布伯對話哲學理論的主要內涵

(一)馬丁•布伯對話哲學的基本命題

1.世界具有二重性。馬丁•布伯認為:“人執持雙重的態度,因之世界于他呈現雙重世界。人言說雙重的原初詞,因之他必須持雙重態度。其一是‘我—你’,其二是‘我—它’?!保?]即由于人態度的二重性,產生了二重的生活世界,具有了“我—你”世界與“我—它”世界。這是馬丁•布伯對話哲學的基本論斷之一。他所敘述的兩個世界,前者是平等雙向的相遇世界,后者是為我所利用的工具性世界。“我—它”世界是以“我感覺某物,我知覺某物,我想象某物,我意欲某物,我體味某物,我思想某物”的單向世界,是“絕對構不成人生”的,只有“我—你”的雙向世界才能構成真實的人生。2.關系是本體。馬丁•布伯認為:“泰初即有關系……依照關系的本性,人以及與人相遇者能以其完滿實在性佇立于關系之中?!保?]關系先于實體,實體由關系而出,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體現的是“關系本體論”?!拔摇标P系構筑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鴻溝,是一種體現分離、隔閡的從屬世界?!拔摇标P系并不是真正的關系,這種關系里的“我”將“它”視為無生命的物體。只有當“我”和“你”擁有自我意識,成為獨立的實體時,才會形成公開敞亮的“我—你”關系,即對話關系。馬丁•布伯認為這種平等、親密、信任的對話關系,才是人生最真實的關系。和諧美好的“我—你”關系通過在“之間”領域的自由相遇,相互作用,真誠平等的對話來實現。

(二)馬丁•布伯對話哲學的基本特點

1.直接性。馬丁•布伯強調一種人與存在之間的直接性和統一性的關系,達到真正的關系需要摒棄一切中介,因為關系中一旦摻雜了其他的東西,就會變質。布伯認為:“與‘你’的關系直接無間,沒有任何概念體系、天賦良知、夢幻想象橫亙在‘我’與‘你’之間?!保?]只有當中介坍塌崩毀的時候,相遇才開始出現。在馬丁•布伯眼中,“我—你”的對話關系是一種純粹的、原初的、統一性的生存關系。在關系的直接性面前,一切間接性皆為無關宏旨之物。2.相互性。馬丁•布伯認為“關系是相互的:我的‘你’作用我,正如我影響他。我的學生塑造我,我的業績摶塑我……‘我’與‘你’相依共存,每個人皆可稱述‘你’而仍為‘我’,每個人皆可贊頌父而仍為子,實在性永久不滅”。[4]相互性是本源性關系的另一基本特征。對話關系中的“我”和“你”是相互關聯的整體,具有相互性。真正的對話不能存在于相互獨立的、毫無聯系的個體之中。馬丁•布伯認為對話的生命是被聯接在一起的兩個人明確地轉向對方,是內在行為的相互性。3.相遇性。相遇性是馬丁•布伯對話哲學的另一個特點,他最著名的一句話是“所有真正的生活皆是相遇(Allreallivingismeeting)”。[5]一種真正的相遇是步入“之間”領域的不依賴不脫離的狀態。在相遇過程中,“我”和“你”走近靠攏,平等地看待對方,相遇是相互性的保障。這種相遇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是融入、靠攏的動態過程,是主體間的在場的對話。相遇給交流和言談創造了機會,相遇是對話的前提。對話是真正的“相遇”和“在場”。

(三)馬丁•布伯對話關系實現的基本要素

1.包容心。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強調“我—你”的轉向,這種轉向需要彼此懷有包容心,進行直接的心靈對話。他認為:“對話人生的基本運動是轉向他人……我們之轉向他帶來了一個回應,不過難以察覺,而且很快平靜,這個回應在心靈的觀看和表達之中。盡管觀看和表達或許消融在純粹的心性中,但它們確實存在?!保?]這種平凡的難以察覺卻確實存在的是“我—你”以包容心感受、告謂、回應彼此的一個過程。包容心意味著平等,是對話過程中主體的相互轉換,是心靈的觀看和表達,是共情共境的交流。包容心使得對話即使沒有言語卻依然發生。正如馬丁•布伯所說,“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如果存在程度不同的包容要素,那么,它就可以被稱為是一種對話的關系”。[7]2.責任感。在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中,反復出現“責任”一詞。對話是以相互做出反應和相互承擔責任為基礎的。責任是“我—你”的彼此信任和認可。他認為,“責任預設了一個本原告謂我者,即使他從一個獨立于我自身的領域對我說話,而我應答他,對他負責。他告謂我他所托付給我、而我以我的忠誠回答他,絕不以我的不忠誠回答他”。[8]馬丁•布伯所說的“責任”是“我—你”對話時的一種態度,只有忠誠的告謂與回應才會給彼此帶來安全感,形成信任的對話環境;只有在對話中擁有責任感才會對彼此的聲音作出真正的反應。3.共同經驗。共同經驗是指相同或相似的經歷體驗。對話關系的實現,需要“我”和“你”有著共同的體驗或正在共同經歷著某種事件?!拔摇焙汀澳恪敝兄辽僖粋€積極參與某件事,并且能夠以另外一個人的立場來看待共同所經歷的事。[9]馬丁•布伯認為,“如果只站在對立面,就沒有共同經驗,因而幾乎不可能有共同的思考”。[10]這意味著,沒有共同經歷體驗是無法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對話的人生不存在機械的口令,不是你必須回答,而是你能夠回答。這也是馬丁•布伯所說的“我—你”關系與“我—它”關系的區別,在“我—你”的關系里存在平等互惠的共同經歷,能夠產生共鳴或思辨的交流,而“我—它”的關系只是一種利用、工具性的獨白者的自白。

二、走向對話:成人教育師生關系重構的意義

馬丁•布伯認為:“如果在一種關系里,其中的一方要對另一方有目的有計劃地施加影響,則這種關系里的‘我—你’態度所依據的乃是一種不完整的相互性,一種注定了不可能臻于完整的相互性?!保?1]他倡導“我—你”式的永恒、平等的生活世界,強調“我—你”的對話關系是一種親密無間、彼此對等、相互信賴的關系。目前,我國成人教育中的師生關系不是“我—你”的相遇領域,而是“我—它”的制作空間。成人教育者只是片面的向學習者灌輸知識技能,而忽視與他們的交流;學習者為獲取一紙文憑,機械地接受知識。因而導致“我”和“你”對話關系的中斷或缺失,人與人之間通過成人教育進行平等的交流成為奢望。雅斯貝爾斯曾說過“人們失去了精神相遇、敞亮、對話的最有利的形式,致使人類精神開始萎縮”。走向對話,馬丁•布伯對話哲學理論對構建成人教育和諧師生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

(一)對話符合成人教育師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

成人教育中的師生是生理、心理都已成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與社會閱歷,已承擔社會責任的成人。他們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師生,不同于普通學校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習者之間沒有明顯的依賴意識,學習者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成人完成了一定階段的教育,掌握了比較系統的知識,對人生、社會有比較客觀的認識和體驗,具有一定的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成人師生在視力、記憶力、生理健康等感知能力方面有所下降,更容易受到家庭、社會、生活的影響,其學習的自信心、積極性、能動性等受到干擾。因此,職業性、獨立性、復雜性是成人社會生活的主要特性。此時,成人教育者的需求是能夠在傳遞基本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體會教學的樂趣,提升自我修為,獲得社會認可和自我成就感。成人學習者的需求是能夠獨立地自我管理,獲取自身所需的知識技能,提高競爭力以應對社會壓力,并期待獲得團體或組織的尊重,以達到自我實現。成人教育活動中的師生雙方一般都有明確的目標,對話符合成人教育中師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馬丁•布伯的對話關系中所倡導的包容心、責任感和共同經歷是滿足成人教育師生需求,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有利保障。

(二)對話在成人教育師生關系中起促進作用

成人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往往具有不確定性、復雜性、人際性等特點。[12]這樣的特點使得師生對彼此的要求增多、期待值增高。對話的直接性、交互性、相遇性,對師生間的相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對話有利于師生的角色定位。角色定位不是師生明確自己的身份、地位、處境,而是淡化彼此的身份意識。真正的對話是讓師生雙方均以真實的主人的身份投入到教育活動中,以平等的態度參與問題的討論,彼此真誠、尊重。對話中的師生是模糊的概念,是“我—你”的關系,是可以發生轉向的告謂和回應,是相互感知的雙向過程。教師可以為師,亦為友;學生可以為徒,亦為師。教學相長才是對話哲學視野下所倡導的良好教學狀態。第二,對話有利于師生的互相了解。在成人教育活動中,不是教師可以教什么,而是學習者需要什么。對話的過程就是師生彼此了解認識的過程。在“我一你”相遇的情境下,成人教育不是單向的獨白式,而是雙向的交互式,教師和學習者是一種交往式與體諒式的合作關系。在反復的告謂與回應中,成人教師或機構了解成人學習者的真實需求,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成人學習者了解自身狀況,理解教師的職業和教育目標,提供及時的回饋。第三,對話有利于師生間產生共鳴。共鳴是成人教學達到極致的體現,成人師生間不應該只是簡單的貌合神離的知識流通,而應是精神、觀念、思想的共振和共鳴。對話有利于師生思想的磨合碰撞,在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只有通過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交流,雙方思想、價值觀念產生共鳴,才能使師生認識到各自的不足,喚醒其內部潛在的力量。在成人教育活動中,對話并不是要消滅教師的權威,而是要求教師鼓勵成人學習者積極參與、共同探索和發現真理,引導其全面發展,對人生做出正確的抉擇。對話讓成人師生間產生的共鳴是一種“入境”,即融入教學活動中,成為雙主體;也是一種“出境”,即學以致用,在社會中更好的生活。

三、實現對話:成人教育師生關系重構的策略

在成人教育活動中,師生關系是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在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視野下,和諧的師生關系,即“我—你”型的對話關系,意指成人師生之間存在友誼,但并不依附;共同享受學習的樂趣,但并不因此降低學習的價值;促進成人師生的交流,但保持彼此平等的身份。正如馬丁•布伯所說的,一種真正的相遇“絕對不依靠我但又絕對不能脫離我”。[13]和諧的成人教育師生關系依靠對話來實現。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為我們構建和諧的成人師生關系提供了良好的視野,值得借鑒與學習。

(一)激活師生的對話意識

“我—你”關系是馬丁•布伯對話哲學的本質內涵。構建和諧的成人教育師生關系,需要激活兩者的對話意識。正如馬丁•布伯所言:“對話不等于愛,但是沒有對話的愛,沒有走向他人、到達他人、與他人相伴的愛,而只停留在它自身———這種愛就叫魔鬼撒旦?!保?4]其中的“愛”是“我—你”對話關系的一種促進物,是一種走向他人、到達他人、與他人相伴的意識。對話意識的激活是實現對話的驅動力,只有擁有對話意識,成人教育師生在教育活動中才具有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成人教師應擁有主動對話的意識,積極地詢問、認真傾聽成人學生的想法,以責任心、包容心去尊重、靠攏他們。成人學生應該坦誠地與教師交流,既不能“畏師”,也不應“蔑師”。只有懷有平等互惠的意識,才能有直接的對話,進行動態的相遇。

(二)建立平等信任的對話環境

在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中,包容和責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包容意味著平等寬容,責任表明信任依靠。建立平等信任的環境是實現有效對話的重要條件,是生成和諧師生關系的土壤。目前,我國成人教育面臨邊緣化、功利化的困境,主要是由于誠信機制的缺失,使得成人教育組織機構與學習者之間存在信任危機,從而導致成人教育師生關系的對立化、庸俗化、冷漠化等問題。安全感的缺失必然造成成人接受和學習新事物的積極性降低。只有在信任平等的環境下,學生才不會成為“我—它”關系中的“它”,教師也不會異化為“我—它”關系中的“它”,師生才能獲得真實的人生。師生的“我—你”關系在安全的對話環境中才能存在,離開這個環境,教師不復為教師,學生也不復為學生,成人教育將失去其存在的價值。

(三)設置共享的對話情景

激發了師生的對話意識,建立了安全的對話環境,還需要設置共享的對話情景。根據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我—你”的對話需要有共同的經歷體驗和能夠彼此感受的包容心。所謂共享的情境,是指這種情境可以讓教師和學習者都產生似曾相識的情境感受。通過對話情景的創設使得教師和學習者兩個主體之間圍繞教育內容展開對話,這有別于學習者洗耳恭聽教師“獨白”的過程。這要求成人教師和教育機構不僅需要從自身一方考慮對話情景,而且也需要從對方的角度,根據對方一切因素來進行。這種將學習者視為伙伴而與之相遇的施教方式,被馬丁•布伯稱為“總括”。在這種共享的情境中,教育者和學習者的情感體驗會產生共鳴,師生關系將由上下轉為平行,教師依靠學習者的回應來享受教育活動的樂趣,提升自己,學習者依靠教師的告謂尋找到自身所需的一切,形成和諧健全的成人教育師生關系。

(四)運用新穎的對話方式

眾所周知,師生是成人教育活動的主體,教師在成人教育活動中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形成“我—你”型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運用新穎的方式與成人學習者建立對話的橋梁。在馬丁•布伯的哲學世界里,用“之間”作為“我—你”對話的橋梁,實質上就是強調一種有效的對話方式。對話方式的選取應當結合成人學習者的興趣、動機、人格等特征,并以成人的個體發展為基本導向,可以采用商議法、演示法、暢談法、發現法等,也可以結合心理學理論,采用心理體驗法和移情調適法。為了進一步提高“我—你”間的對話效果,增強師生的默契,激發師生對話的興趣,也可以采用戲劇表演、幽默短劇、靜態雕塑等新穎的方式。在寓教于樂的同時,激發師生平等對話的產生,促進師生和諧關系的發展,使成人教育教學活動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從而在平等對話過程中不斷提高成人教學的有效性,不斷提升成人教育的教學質量。

總之,構建“我—你”型成人教育師生關系,是成人教育參與者共同的訴求,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不僅需要激活師生主體的對話意識,還需要建立平等信任的社會環境,形成和諧共生的教育理念。馬丁•布伯在《我與你》一書中寫到:“你必須自己開始……用你的全部存在去同世界相會吧,這樣,你也將會與上帝相會?!蔽覀円矐攺淖陨黹_始,用對生活和教育的全部熱情,在成人教育的世界中親密無間地相遇。

本文作者:凌慧工作單位: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