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生態環境建設思路

時間:2022-05-20 03:46:15

導語:大學生創業生態環境建設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創業生態環境建設思路

1大學生創業環境現狀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很多促進大學生創業的政策,這些政策對大學生創業環境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效果。但如果把大學生創業主體視為植根于學校微觀環境和社會宏觀環境構成的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生命體的角度來審視,大學生創業環境建設還存在一些不足。據2012年筆者對自己所在的學院隨機抽取208名應屆畢業生進行的調查來看,目前大學生創業環境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創業教育環境實效性不強

調查顯示:32.4%的畢業生認為學校開展創業教育情況一般,認為很好的僅占8.6%;42.6%的畢業生沒有創業的打算,18.4%的畢業生完全沒有創業的打算;56.8%的畢業生不了解國家對于大學生創業的各種優惠政策;52.4%的畢業生最希望學校在創業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61%的畢業生認為現有的知識和技能不能滿足創業的需要。

1.2創業政策環境支撐不足

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創業政策設計有些不合理,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大學生難以享受優惠政策;創業資金十分缺乏,融資方式落后,公共服務支持不足等。調查顯示:畢業生認為創業最主要的障礙分別是缺乏經驗(占88.6%)、缺乏資金(占85.6%)、缺乏公共服務(占32.8%)、國家的優惠政策不能有效落實(占42.8%)。

1.3創業文化環境認同缺失

一方面,從畢業生角度來看,有些畢業生對創業缺乏成熟的理解,他們僅僅為就業而創業。調查顯示:51.2%的畢業生選擇創業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19.8%的是為了解決就業;30.2%的畢業生認同創業并傾向于付諸實踐,仍有37.6%的畢業生受到環境因素而影響到創業。另一方面,社會及家長對大學生創業認同度不高,僅有43.2%畢業生認為社會和家長對大學生創業表示理解和支持。讓更多大學生愿意并成功創業是時代的要求。大學生創業的系統性、社會性、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政府、社會和高校必須合作與聯動。創業教育的社會環境缺失,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導致生存在高校“小環境”中的創業教育難以依其自身特性根植于社會生態系統中,進而影響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質量[1]。

2構建大學生創業生態環境的策略

2.1創業生態系統的涵義

生態學理論認為,在生態環境中,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依賴于各種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生態學為研究大學生創業生態圈的各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提供了基本觀點。創業生態系統本質上是指一個像自然生態系統一樣的創業環境,主要是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來研究創業環境是如何影響大學生創業的。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其自身是創業的主體,是創業的內生因子,必須具有強烈的創業欲望、獨特的創業個性、敏銳的洞察力、堅定的創業信念、扎實的專業功底、強大的創業團隊。創業環境是大學生創業者生存和繁衍外在因子,它包括社會宏觀環境中的政策因子、文化因子、市場因子、商務因子,也包括高校微觀環境中的政策因子、課程因子、設施因子、文化因子等。環境中各因子間會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優良的外在因子組合才能構成良好的大學生創業生態系統。

2.2構建大學生創業生態環境策略

基于創業者主體和創業環境的分析,優化大學生創業的生態環境,需要從微觀的教學(學校)層面、中觀的市場(社會)層面、宏觀的政策(政府)層面三個層次入手,三者協力推進,讓大學生創業深深扎根在社會生態系統中,才有可能根深葉茂,結出碩果。

(1)強化高校創業教育環境建設,提升大學生創業的勝任能力。適應社會生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它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樹立創業意識,提高創業能力,提升綜合素質,這是創業教育的核心,也是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的依據[2]。課程因子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養分。大學生創業課程模塊應由創業意識、創業知識和創業實踐三個子模塊構成。設施因子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沃土。創業教育是實踐性很強的活動,需要大量創業實踐的支撐。實踐性是提高大學生創業教育實效的基本途徑。政策因子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陽光。完善學校創業教育政策機制,形成有利于大學生創業成長的有關制度,如成立專門服務機構、建立彈性學制和學年學分制、創業資金資助制度,以及舉辦校園文化制度等。高校在教育理念、資源保障、師資隊伍、督導評估等方面系統地為大學生創業教育教學服務,構建以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服務體系,培養大學生創業勝任能力,才能增強創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培育出“大學生生態創業者”。

(2)強化社會創業文化環境建設,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創業的良好氛圍。創業文化是指與創業有關的社會意識形態、文化氛圍,主導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李家華教授說,構建創業文化營造的公共參與平臺的最終目標是培育全民創業價值觀和全民創業精神,從而突破官本位意識的束縛,實現觀念、機制體制和環境氛圍的創新。營造鼓勵創業的文化氛圍,使創業成為人們可以接受的職業選擇。尤其需要在青年學生中樹立“創業光榮、創業有為、創業發展”的時念,在全社會形成“理解創業、支持創業、幫助創業”的社會文化氛圍[3]。培育創業文化,激發大學生創業精神,建立長效發展機制,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引導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增強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認同度。高校要想在大學生創業方面有所作為,就必須將創業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注重形成創業教育的濃郁校園文化氛圍。我們知道,大學生創業關系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涉及創業者、創業團體及其家庭、學校、風險投資者等,其征途充滿艱辛坎坷,社會應該以寬容的心態面對大學生創業,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鼓勵創業、寬容創業失敗者的良好氛圍。

(3)強化政府創業政策環境建設,完善大學生創業的支持體系。創業離不開良好的公共政策、公共服務和公眾參與。針對目前大學生對創業活動的政策與公共服務存在的許多疑問,諸如“融資難、場地缺、能力差、服務弱”等問題,需要從政府層面探究構建創業活動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務體系。根據國外的經驗和我國的實際,需要推進支持創業活動的公共政策導向,強化政策統籌,優化融資政策支持體系。統籌制定扶持大學生創業的金融、財稅、教育培訓、創業服務、管理咨詢、項目推薦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徹底清除大學生創業的體制性障礙,從單純提供優惠政策向構建普惠的創業支持體系方面轉變。創業的成長離不開群體和群落環境,優化商務運營支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各項創業政策,要精簡手續、優化流程,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軟硬件支撐,降低大學生創業起步階段的商務運營的成本。這樣,大學生的創業活動會更有張力和前途??傊?,大學生是創業生態體系內在因子,創業的政策因子、文化因子、市場因子、商務因子是創業生態環境鏈條上的保障,缺一不可。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業環境生態體系建設,才能助推大學生成功創業。

作者:高坊洪工作單位:九江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