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探析
時間:2022-12-12 04:01:02
導語: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創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作為尚未職業化的群體,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形成具有自身特點。通過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的研究發現,創業主觀規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最大,而創業的可行性感知影響最小,代表創業傾向的創業態度影響居中。說明大學生更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對此從政府、學校等方面提出了要為大學生們提供更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提供多樣化的創業教育及創業模擬活動等建議。
關鍵詞:創業意愿;創業能力;創業態度;大學生創業
近五年來我國應屆畢業生的人數逐年遞增,2018年的應屆畢業生人數超過了800萬人,盡管大學畢業生出國的比例在提高,但應屆畢業生人數的快速增長和“L型”的經濟走勢,仍然讓大學生就業面臨很大壓力,畢業生之后的就業方向大致分為兩類,進入企事業單位或自主創業。相比于前一類,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相對較少,如果能夠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將能夠有效緩解就業難的問題。林業院校具有高度的行業屬性;林業上市公司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企業,包括純林業和相關涉林企業;這兩者所屬林業行業規模偏小,行業影響力和關聯度偏弱,這從側面說明了林業行業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葉雯倩,2019,陳健,2018,劉冰旎,2019)[1-3],相對于綜合性高校及電子、機械、化工等行業院校而言,自主創業比例更低。創業意愿是影響創業行為的關鍵前因變量,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的主要因素涉及創業個體、社會群體、創業教育和宏觀環境等方面(劉雅娜,2014;姜詩堯,2015;青煦涵,2018)[4-6],王滿四和李楚英(2011)通過研究發現“個人特質、創業態度、創業能力、學習經歷、環境因素、支持因素”與創業意愿均顯著正相關[7]。目前,以林業院校大學生為對象所做的創業相關研究偏少,研究林業院校大學生創業意愿的關鍵影響因素,有助于農林類高校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政策,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比例,緩解大學生就業難題。
1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1.1計劃行為(TPB)理論。計劃行為理論作為意愿研究的相關理論被廣泛采用,TPB將意愿的前置變量分解為行為傾向、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其中,行為傾向反映了個體對實施某項行為的態度,主觀規范則反映了社會特征對個體意愿的作用,感知行為控制則反映了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對意愿的作用。創業意愿是潛在創業者對自己要不要選擇創業的一種主觀態度,它能反映出潛在創業者想要去創業的強烈程度,是從潛在創業者發展成為創業者必經的過程。1.2創業態度與創業意愿。創業態度是指潛在創業者對自己創業傾向的一個心理結構變量。態度的形成不僅來自于認知層面,還包括情感和行為傾向。因此,從心理結構來看,創業特質是影響創業態度的關鍵因素,具有樂觀、高風險偏好以及追逐機會等特質會促進個體進行創業活動。假設1:創業態度對創業意愿具有正相關關系,傾向于創業的態度越強,創業意愿越強。1.3創業主觀規范與創業意愿。主觀規范是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對其創業意愿的作用,如果周圍創業的人很多,那么,人們對創業的包容度就比較高,包括父母的支持(Scherer,2001)、親朋好友的接受等[8]。假設2:主觀規范與創業意愿具有正相關關系,主觀規范越傾向于創業,越容易形成創業意愿。1.4可行性感知與創業意愿。感知行為控制表現為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創業可行性感知的反映。可行性感知受到內外部兩個方面的影響,從外部看,學校教育資源的豐富度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晏莉穎等,2018)[9],學生對創業政策的了解程度對其創業意愿的影響是非常顯著(鐘云華等,2016)[10]。從內部看,學生的自信往往與知識和創業能力有關,高校比較重視創業教育,會設立創業課程、開辦創業學院和創業實踐基地等能夠提高學生創業時的感知行為控制,從而有利于提高創業意愿(馮文婧等,2017)[11]。假設3:創業可行性感知與創業意愿具有正相關關系,創業時感知行為控制越強,越容易形成創業意愿。1.5研究模型?;谏鲜龇治?,建立如圖1的概念模型。創業意愿受到創業態度、創業主觀規范、創業可行性感知三者共同的影響,三個變量分別與創業意愿具有正相關關系。
2實證研究
2.1調研設計與數據收集。本次研究采用問卷調研,問卷共分為三個部分,各部分的內容依次為大學生的基本信息、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的測量調查量表、建議調查。實證調查的樣本來源為南京林業大學的全體學生,共收到了263份問卷,其中8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有255份,有效回收率為96.96%。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同學男女比例接近1∶1。2.2因子分析。采用SPSS19.0進行因子分析,可以得到四個維度,結果見表1,四個因子的聯合解釋變異量為67.634%,超過50%的最低要求,此份問卷的內容效度良好。Cronbachα系數均大于0.7,具有較好的信度。因子分析顯示,各題項在其相應構念上的因子載荷均高于0.6,解釋方差百分比大于50%,聚合效度良好,同時,各因子間存在相關關系,具備進一步開展回歸的條件(見表1)。2.4回歸分析。本文選取創業態度、創業主觀規范、創業可行性感知作為自變量,創業意愿作為因變量,因為有三個自變量,且因變量是連續變量,所以選擇線性回歸方法來分析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回歸結果見表2。除常數項之外,模型能夠通過檢驗,VIF值為1,不存在共線性問題,模型擬合度較好。
3結論與建議
表2顯示自變量的回歸系數均為正值,說明自變量與因變量呈現同向變化,說明假設1、假設2和假設3均成立。進一步比較三個變量的回歸系數,創業主觀規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最大,而可行性感知最低。這說明林業院校大學生創業更多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具有沖動性創業特征而并非如很多研究結果顯示的資源、能力或者經驗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更大。顯示恰恰相反,這些因素與可行性感知相關,其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反而最小?;谏鲜鲅芯浚龠M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形成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從政府角度,為大學生們提供更強有力的制度保障。①加大對創業扶持政策的宣傳力度。②定期舉辦創業培訓或講座。③提供免費的創業服務指導。④設立專項扶持基金,對國家、地區發展有促進作用的創業項目、經濟困難的創業者提供資金上的幫助,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激情。⑤提供“一對一的幫扶”,政府為每個有創業項目的高校委派一名政府工作人員,為高校創業的大學生或集體提供指導,加強政府與大學生之間的交流。第二,從學校角度,提供多樣化的創業教育及創業模擬活動。①增加創業課程,拓寬大學生了解創業優惠政策的途徑。②為大學生搭建創業交流平臺,引導大學生主動去了解創業。③加大學校對“創業”的資源投入,擴建創業教育師資團隊,開展校企合作。④優化創業基地建設。⑤通過各類創業大賽引領創業意愿的形成。最后,從創業者的角度,提升創業認知能力,積累創業經驗。①參加社團和學生會,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綜合素質。②積極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積累經驗。
作者:莫然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 上一篇: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
- 下一篇: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