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心理測量論述
時間:2022-06-04 05:09:39
導語:大學生就業心理測量論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國對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研究的現狀
(一)研究方法主要為經驗總結法和問卷調查法
各院校相關工作者就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狀態做過大量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在實際工作中的現象觀察和經驗總結,二是在調查中得到的宏觀數據。前者通常是在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實際工作中歸納總結出了某個特殊群體在就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存在的認知偏差,以及如何針對這些特點進行有效的指導和教育?!?】【4】此種類型占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研究的絕大多數,有很好的實踐基礎,但同時由于作者的經驗多局限于某一地區的某一大學生群體,其結論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偶然性,無法準確的說明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的整體情況。相比之下,問卷調查能從較廣范圍內獲取信息,其描述的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也更具代表性,方便相關工作者從宏觀上了解大學生就業時期的心理狀態,以及與之相關的因素,進而為高校職業教育提供依據。但目前關于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的調查研究大都是在經驗基礎上,選取幾個主要方面自編調查問卷,在一定范圍內收集數據,進而進行統計分析的,文章主要報告了調查結果,而對于問卷的設計則未進行詳細描述?!?】【6】由于各個研究所用問卷均為研究者自編,在考察點和文字表達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限制了不同研究結果之間的比較。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不同方面的研究結果
目前我國關于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業信心、就業主動性、擇業靈活度和就業耐挫力等幾個方面。
1.關于就業信心的研究結果
大多畢業大學生對就業保有信心,例如陳玉禮(2007)的調查中這個比例達到89%之多,其他的研究結果也都相似,在對湘潭幾所高校本科畢業生的調查中,32%的畢業生能坦然面對就業,25%的會感到擔憂、困惑或焦慮?!?】在上海某高校,46%的學生對就業持樂觀態度,40%認為有難度但能克服,比較悲觀的學生僅占14%?!?】而面對就業感到自卑的女大學生比例相對較高,達到37.9%?!?】家庭貧困和農村籍學生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60.83%的同意“農村籍學生就業較城市學生處于更為不利的狀況”。【10】對醫學生的調查發現,大部分同學會對自身能力技術水平不自信或認為所學專業不好就業,僅有3%的人表示并不擔心什么。【11】在高職院校中,38%的畢業生認為相比于普通高校,高職院校處于劣勢,且有54%的畢業生感到就業形勢比較嚴峻?!?2】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實習班學生更為謹慎,相對一年級新生并不那么自信?!?3】
2.關于就業主動性的研究結果
就業主動性的培養一直是學校職業教育的重點,擁有良好主動性的學生往往能更全面、成熟地看待就業問題,養成不急不躁、循序漸進的職業習慣,這對于整個職業生涯的長期健康發展非常重要。從實際就業情況來看也是主動性高、就業能力強的學生更容易找到滿意的工作。目前已有很多對大學生就業主動性的調查,由于考察方式不同,顯示出的結果也有所差異。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畢業生都能積極主動的找工作,主要通過校園招聘會、校外人才市場和網絡等方式進行求職的學生達60%,甚至有21%的學生采取自我推薦的形式主動出擊,等待父母、親友推薦的方式就業的為18%。【14】在李柳維娜等(2012)的調查中,依賴父母或者學校來幫助自己解決就業問題的受訪者僅占6%,存在一定從眾心理的比例則為25.6%?!?5】而更多的調查結果并沒如此樂觀,在陳靜等(2008)對四川各高校的調查顯示獨立自主的畢業生僅32%,存在依賴和盲目從眾心理的畢業生則分別占到21.4%和47.6%?!?6】李達聰等在溫州的調查研究顯示,56.4%的大學生認為“家庭和個人的社會關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職途徑,同時55.5%的學生表示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和就業趨勢不太了解,表現出強烈的依賴性?!?7】陳玉禮等對云南五所高校的調查顯示,超九成學生認為在就業前應初步掌握一些職場技巧,也有必要進行職業生涯設計,這體現出一定的學生在就業中的主體意識,但同時在實際行動上卻表現出更多的依賴,有六成學生在就業期間的心理傾向為“依賴心理”“坐享其成”或“盲目攀比”。【18】綜合以上數據可以推測,不同地區學生的就業主動性水平可能存在差異,此外調查問卷的考察方向和表達方式也可能是造成差異的原因之一。
3.關于擇業靈活度的研究結果
在此所述擇業靈活度是指畢業生在勞動時間、勞動方式、勞動所得的報酬與勞動場所等方面所具有的彈性靈活化特性(就業地、薪資、單位性質、專業對口、降低標準)。很多大學生都是懷著夢想選擇的目前所學專業,大多數仍希望就業時能盡量的專業對口,然而迫于就業壓力,表示無所謂的比例已達到24.8%,而要求一定要專業對口的畢業生僅4.8%。【19】隨著市場的多元化,畢業生在對就業城市和就業單位性質的選擇上也變得更加靈活,愿意去民營企業、私人企業等或自主創業的比例與往年相比呈上升趨勢。薪資水平也是大學生擇業時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2004年的調查中,超過半數的學生期望工作的月薪在1000元-2000元之間,【20】近年來人們的消費水平和社會普遍的薪資水平都在提高,多數學生對月薪的期望達到了1500元-2500元?!?1】在對畢業生理想就業地的調查中,各研究之間結果的差異比較明顯,例如在浙江省的調查中,大多數同學希望在沿海開放城市或內地省會城市發展,其中明確要求在省市級所在地單位就業的達41.6%,愿意去中小城市、西部或邊遠地區的學生僅16.8%。【22】而戴樹根在湘潭地區的調查中,愿意去西部地區或中小城市及農村的學生占總調查人數的40.5%【23】,陳雙華等對湖南十幾所高職院校學生的調查顯示,22%的高職學生很愿意去農村或西部地區就業,還有54%的學生表示如果有優惠政策也愿意考慮去條件艱苦的地方?!?4】這樣懸殊的差異可能與學校所在地經濟發展情況及地方觀念等有關。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社會也要求畢業生在擇業時具有更大的靈活度,然而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求職存在過高的期望,并堅持自身的擇業標準,寧愿不就業也不改變,在周靜等的調查中表示即使多次求職失敗也不會降低擇業期望值的學生占到總數的55.0%【25】,可見大學生對就業的期望已經與以往有所不同,但他們還是比較堅持自己的擇業標準,在已形成的觀念下較難改變。
4.關于就業耐挫力的研究結果
就業耐挫力是指當個體在就業過程中遇到挫折時,能積極自主地擺脫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為免于失常的能力。耐挫力強,則可以化解挫折帶來的影響,盡力克服困難,積極解決問題,從而增進知識和才干;耐挫力弱,則會消極悲觀,喪失信心,失去動力和目標,產生消極的影響。就業過程中難免碰到一些困難和挫折,59%的畢業生明顯感到就業壓力大,40.1%感到焦慮,但同時八成學生表示他們能夠自行進行調整,再接再厲,只有14.5%的受訪者會對家庭、學校有所抱怨,7.8%的受訪者會感到消極、悲觀,喪失信心。對于即將面臨就業的大學生,真正對將要碰到的挫折有足夠認識和充分準備僅占總數的13%?!?6】
二、就業心理研究中常用的測評工具
我們通常使用一些職業心理測驗來盡量客觀的了解畢業生的就業心理特點,同時這種方便快捷的方式也幫助我們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經典的職業心理測驗偏向于對穩定的個體特征的測量國內外已經發展了不少成型的職業心理測驗。在我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使用較為普遍的心理測驗主要分為三類:職業興趣測驗、一般能力測驗和職業性格測驗。【27】
1.職業興趣測驗(VocationalInterestTests)
人們對某種職業或專業持有的積極態度和趨向稱之為職業興趣,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體對職業或專業的選擇。JognHolland提出的職業興趣理論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基于此的職業偏好量表(VocatIonaIPreferencelnventory)和職業搜尋表(SDS)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職業指導工作中起到了促進作用。
2.一般能力測驗(GeneralAptitudeTest)
一般能力是人的認識活動中的一種具有多維結構的綜合性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言語能力等。除常見的智力測驗以外,目前在職業指導和人才選拔中使用較多的是美國勞工部編制的一般能力測試(GATB)。
3.職業性格測驗(Occupationpersonalitytest)
人的性格特征各有不同,每個人都會沿著自己所屬的性格類型發展出個人行為、技巧和態度,其個性特征與其工作崗位、所選職位都有著緊密的聯系,也是影響才能發揮的重要因素。應用較多的有埃森克人格量表(EPQ)、卡特爾16PF、明尼蘇達多向人格測驗(MMPI)等一般人格測驗,此外根據榮格心理類型理論編制的MBTI(Myers-BriggsTypeIndicator)已成為權威的職業性格測試。不難發現經典的職業心理測驗均側重于職業相關的某些較為穩定的個體特征,在就業指導中,此類測驗能幫助個體了解自己適合怎樣的工作,從而使其擇業更有方向性。而若要在短期內幫助學生調整自身狀態以更好的面對就業,則需要了解個體在求職過程中的實時心理狀態,經典的職業心理測驗都無法測量到,還需其他有關心理狀態的測評工具來進行。
(二)對就業心理狀態的測量依靠心理狀態相關的其他測評工具
從已有研究中看到,與大學生就業相關的心理狀態主要有就業自信心、主動性、擇業靈活度、耐挫力等。目前,專門的就業心理狀態量表缺乏,但在這幾個方面的其他心理量表已經發展比較成熟。
1.自信心量表
關于自信心的研究眾多,自信心的測量工具也不少,但使用頻率最高的量表當屬Rosenberg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Scale(SES)。該量表自問世以來,在國內外眾多研究中都驗證了其較高的信效度。但該量表的中文版仍存在部分題項在理解上的文化差異問題,成為在我國使用時的一個缺憾?!?8】【20】
2.主動性相關測驗
主動性人格是指個體會主動采取行動影響其周圍環境的一種穩定傾向【21】。Seibert等通過對主動性人格與內、外部職業生涯成功的關系研究,證明了主動性人格對職業成功有明顯的預測作用。David的研究則顯示主動性人格所能產生的積極作用受到了情景判斷能力的制約,只有當個體具有較強情景判斷能力時,才能發揮出主動性人格的積極作用?!?9】Bateman等編制了主動性人格量表(proactivepersonalityscale,簡稱PPS)來進行測量,原版共17個題項,采用Likert7點評分,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重測信度為0.72?!?0】尚佳音等在大學生人群中對該量表進行了中文版修訂,最后保留了11個項目,信效度達到可接受范圍?!?1】黎青在企業職工當中所做的中文版修訂,保留了10個項目,同樣具有良好的心理測量學指標?!?2】
3.靈活性相關測驗
Spiro等人提出的認知靈活性理論當中,將認知靈活性定義為了以多種方式同時建構自己的知識,以便對發生根本變化的情景領域做出適宜的反應。Martin從認知適應的角度給出了他的定義,個體在問題情境中能夠意識到不同解決途徑的存在,并以靈活的方式適應新情境,實現特定目標的能力。認知靈活性的測量工具主要有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維度變化卡片分類任務、意義靈活歸納任務、靈活項目選擇任務、Stroop測驗、連線測驗等,在問卷方面主要有Martin和Rubin編制的認知靈活性量表,共12個項目,采用Likert六級評分方法,趙兵(2011)對該量表進行了修訂,制定了中國大學生版的《認知靈活性問卷》修訂后的問卷共設13個項目,信度為0.825?!?3】
4.關于耐挫力的測驗
耐挫力是個體在經受挫折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力,主要包括挫折容忍力和挫折超越力,前者表現出來的是忍受挫折、不肯退讓,是適應的第一階段,后者則是保持希望、樹立信心、積極進取、變被動為主動,是對容忍力的進一步發展。耐挫力體現著一個人健康、成熟的心理狀態。目前我國關于耐挫力的研究主要以中小學生、軍人、運動員等為研究對象,且多為挫折教育與耐挫力培養,而關于耐挫力水平評估的研究甚少,操作方便、信效度較高測量工具較為缺乏,楊帆(2005)編制的《中學生挫折承受力問卷》和李星(2010)編制的《高中生耐挫力問卷》在耐挫力評估方面已做出一些探索,但仍有待在實證研究中作進一步驗證?!?4】【35】以上幾種量表可以輔助教師了解個體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狀態,但由于其題項還涉及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因此針對性不強,且若要全面了解則需施測多個量表,心理測量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研究方向
目前關于我國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的研究已有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受到各種限制,進展比較緩慢,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補充、提升。
(一)明確研究內容
從中國期刊網上用主題查詢,查到關于大學生就業心理的文獻共2766篇,僅核心期刊上也有相關文章413篇,在眾多文章中,有選取一個角度著重探討的,也有圍繞“大學生就業心理”從幾個角度綜合探討的,涉及的方面以自信心、就業形勢認知、主動性、挫折承受力等居多,而沒有統一的定論。關于主題有“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況”“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大學生就業心態”等眾多提法,但對研究內容做出明確界定的甚少。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的概念不清晰,涵蓋哪些方面自然也是眾口不一。心理狀態是從心理過程向個性心理特征轉化的中間過渡環節,具有綜合、復合的性質、動力的性質,以及直接的現實性。根據心理狀態的主要構成成分,可分為認知的心理狀態、情感的心理狀態、意志的心理狀態和動機的心理狀態?!?6】關于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的研究可借鑒心理狀態的相關理論研究,以增強研究的系統性。
(二)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研究
大學生就業作為一個復雜的社會性問題,其主體的心理狀態也受到眾多社會因素的影響。目前關于大學生就業心理的研究結果一致性較低,這與我國各地區之間的社會、經濟、文化等都存在較大差異不無關系。小范圍的研究則很難進行系統的分析,也很難將研究結果進行推廣。在今后的研究中可用相同的方法在更大范圍內進行研究,增強多層次、角度的思考。
(三)提升研究方法的科學性
目前我國關于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的研究以經驗總結法和調查法為主。其中經驗總結法的研究多基于個別教師的相關經驗,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偶然性。采用調查法的研究,其調查問卷多為自編問卷,僅有極少部分研究對其自編問卷已進行了初步的科學性驗證,信度、效度有待更多的研究對其作進一步驗證。
(四)缺編制系統、有效的測量工具
目前已有研究所得的數據僅作為宏觀的現象描述,幫助高校教師了解特定地區特定大學生群體在就業時的心理狀態,以便更好的進行職業教育。而對于個體來了解自己就業心理狀態的意義不大,若需要針對某個學生作切合他實際的就業指導,則還需要一個全面、系統、有針對性、有效的測量工具。今后的研究可以探索編制一個專門針對大學生就業的心理狀態量表。
作者:趙璇張揚傳工作單位:湘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大學生就業與家庭背景的關聯性
- 下一篇:村鎮中心戶長管理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