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與家庭背景的關聯性
時間:2022-06-04 05:00:09
導語:大學生就業與家庭背景的關聯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研究背景
目前,國內關于研究大學生就業與家庭背景關系的文章也有一些,從國內來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研究者周宇和尤一于2008年發表的《大學生就業與家庭背景關系的調查與分析》一文【1】,該研究以一所大學的畢業生為樣本,以父母的職業地位作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標,通過統計分析,得出家庭背景與子女就業起薪之間存在的關系。這個研究采取的是抽樣調查的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成績對于就業的影響,但也影響了樣本的完整性。成績僅僅是大學生自身素質的一個方面,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擔任學生干部等也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因此,為了樣本的完整性,本研究采取了一個整體樣本,希望通過對一個畢業生群體的就業崗位性質、起薪和就業滿意度與家庭背景的關系進行對比分析,再從畢業生成績和擔任學生干部與學生就業的關系方面進行剖析,研究家庭背景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作用與影響機制?!凹彝ケ尘啊卑ǜ改傅穆殬I、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家庭人口數量和結構、家庭所在地、種族、民族等。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表了《200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2】,該書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占有狀況為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的理論框架,將中國社會階層按由高到低的順序劃分為十個階層: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和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本研究參照這一分類,以畢業生父母的職業作為反映其家庭背景的主要指標。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研究方法:本文以廈門一所本科院校經濟管理類2011屆全體本科畢業學生為樣本,采用文獻法和調查法,以父母的職業地位和家庭經濟背景作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標,分析大學生就業時的崗位性質、起薪和工作滿意度與家庭背景的關系。數據來源:本研究選擇一個完整的就業群體樣本,共325個畢業生,主要涉及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三個專業。父母的職業類型主要通過查檔,即學生信息卡上的父母信息進行統計,通過對父母職業類型的分類,把325位畢業生的父母職業分成行政管理人員,經理人員,辦事人員、私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教師、醫生、司機等)、個體戶、工人、農民(漁民)及下崗或失業人群。(具體見表1)。家庭經濟背景主要從貧困與非貧困兩個維度,材料來源于學校每年一次的貧困生認定的檔案,見表1。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來源于畢業生就業派遣方案,具體見表2。從就業單位去向上統計,截至2011年8月30日,一次性就業309人(扣除待就業和暫不就業16人),一次性就業率為95.1%。學生的學習成績是通過統計學生大學四年的平均成績并按順序排列,擔任主要學生干部(班長、團支書和副班長以及學院部長級以上干部)主要是通過統計歷年的學生干部情況。由于研究者即這一屆畢業生的輔導員,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擔任學生干部情況有翔實的檔案記錄,為本研究提供極大便利。畢業生的起薪、工作滿意度則是通過問卷調查獲得的。從表1父母職業類型的比例上看,因研究對象主要來自福建沿海地區,且是大學生,因此其父母職業在行政管理人員,經理人員、辦事人、私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個體戶這幾類階層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數據基本情況及相關分析
通過調研分析可見,父母職業類型與畢業生單位性質、起薪、初次就業滿意度具有關聯關系
。(一)父母職業類型與畢業生去向單位性質表3統計分析顯示,“出國”這類畢業生群體的父母職業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人員、辦事人員這兩類(占70%);就業在黨政機關及事業單位的大學生,主要集中在父母是辦事人員這類群體(占50%),也就是父母本身也是在黨政機關及事業單位工作的群體;就業單位是國企的,主要集中在父母是辦事人員和經理人階層;就業單位是民營企業的,其父母職業主要集中在農民、工人和個體戶。和體制外。由于體制內崗位競爭激烈,能夠進體制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就業的質量比較高。因此,我們通常把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等公有制企業看成是相對好的就業選擇。從這個角度看,畢業生就業好壞與畢業生父母的職業類型有一定的相關性。
(二)父母職業與畢業生初次就業起薪
畢業生初次就業起薪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畢業生就業的質量。從表4的數據上可以看出,家庭背景與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有相關影響,家庭背景越好,起薪越高。最高的是家庭背景為行政管理人員的大學生,最低的為農民或失業人群,兩者起薪相差800元左右。
(三)父母職業與畢業生初次就業滿意度比較
從表5統計的畢業生對初次就業的滿意度來看,不同父母職業的畢業生在滿意度方面主要都集中在“一般滿意”這一層次,都呈現正態分布的狀況,也就是父母職業與畢業生初次就業滿意度沒有必然的關系??赡艿脑蚴?,畢業生對工作的滿意度不僅僅受薪酬和崗位性質的影響,還有工作環境、個人期望值和主觀判斷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四)家庭經濟背景畢業生的起薪比較
通過查檔,在這個畢業生群體中,貧困生(家庭經濟困難)有68人,占20.9%,父母職業主要是農民、臨時工和下崗工人。從起薪上來看,貧困生的起薪平均值為2167.275元,非貧困的畢業生起薪平均值為2374.492,平均差距200元左右。從工作崗位上來分析,通過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工作崗位類型的對比分析(見表6),可以看出,在貧困生中,升學、出國出境、黨政機關及事業單位、國企這四類合計占貧困生總數的比例為8.82%;而非貧困生中,升學、出國出境、黨政機關及事業單位、國企占非貧困生總數的比例為31.4%;82.35%的貧困生在民營企業就業;相比之下,只有55.43%的非貧困生在民營企業就業。由此可見,家庭經濟背景對畢業生初次就業的工作崗位、起薪影響較大。
四、家庭背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機制分析
在教育社會學的研究中,影響社會階層流動的因素有時代背景、教育、家庭背景等。畢業生就業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體現,其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從資本的角度,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個人人力資本,即通過自身的稟賦加上后天教育和個人努力獲得,一種是社會資本,主要是通過家庭、家族和親戚等社會關系的調動來獲取社會資源。【3】通過對大學生初次就業的情況調查,可以看出,目前就業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資本的競爭。【4】家庭背景對大學生初次就業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家庭擁有的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組織資源越豐富,其在初次就業中越容易找到起薪更好、更穩定的工作崗位。這種影響在學生找工作期間,主要表現在能夠調動家庭資源,形成社會關系網絡。在中國人情社會的現實中,其對大學生就業或職業地位的獲得有獨特的功能,這是不可忽視的事實。家庭社會資本作為社會資本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更傾向把握和利用的重要資源?!?】特別是在中國宗族觀念影響深遠的社會中,人際關系和權力等級最受重視。大學生在就業時對于家庭資本的作用性有較強的依賴和信任?!?】從家庭角度,一個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也代表一個家庭的階層地位的重新確認,因此,在大學生就業期間,一般家庭都會調動所有能調動的社會資源來幫助孩子找到盡可能好的工作。家庭背景的作用不僅僅是在找工作階段,也體現在家庭擁有的這些資源通過不同方式影響學生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各方面的素質發展,如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知識的累積及形象等。一般來講,各種資源豐富的家庭,可以讓子女接收到更優質的基礎教育,更能讓孩子較早增長見識,這些孩子在自信心,語言表達和溝通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而這些,恰恰也是就業時所必需的素養。家庭背景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初次就業。即便是在美國和日本,只要有社會階層的分化和社會地位的差別,教育機會和受教育的結果都難以做到完全平等。【7】在中國這個“倫理本位,職業分立”(梁漱溟語)影響深遠的社會中,家庭的影響更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社會現實。因此,作為沒有豐富家庭資源的大學生,首先應該做到的是面對現實,積極應對。家庭背景雖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但對于每個個體并不是決定性因素。學生的個人素質尤其是學習成績和擔任學生干部情況對學生就業的影響也是毋庸置疑的。在調查研究中,筆者通過對家庭背景是農民(漁民)及下崗失業人群的129個畢業生進行分析發現,學習成績排在前20%的有18人,起薪為2221.818元,排名后20%的25人,起薪為2012.5元,兩者相差200多元。由此可見,在家庭背景一致的情況下,學習成績對學生的就業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從擔任學生干部角度看,本研究樣本中擔任主要學生干部的(班長、副班長、團支書、院學生會部長級以上職務)共89人,占27.4%。大概占總人數的四分之一。經統計,主要學生干部起薪平均值為2484.303元,高于全體畢業生的起薪平均值2327.826元。在工作單位性質上,主要學生干部在出國出境、升學、黨政機關與事業單位、國企和外資幾個工作單位上所占的比例均大于非主要學生干部。在民營企業上,非主要學生干部比例明顯大于學生干部。從這個角度看,學生個人素質的提升和培養對就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我們研究的是平均水平,只能說明家庭背景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機會上的差別而不是決定性的差別。也就是說,出生農民家庭的學生與出生黨政機關家庭的學生在獲取高質量就業崗位上,只是機會上會少一些。從表3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也有一定比例的來自較低社會階層的大學生,通過自身努力進身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等被公認為較好的就業單位。
五、建議
“家庭背景影響子女就業”的狀況是一個社會現實,在短期內是難以扭轉的。政府、學校和畢業生個人都應該采取相應對策。
(一)政府方面
對政府來講,近年來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在開拓就業市場,擴大就業空間,增加就業機會,優化就業政策、就業指導、就業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就業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屢屢出現一些招聘丑聞,影響就業市場的公平。因此,政府應提高就業政策的執行力度和監督力度,避免在招聘就業過程中出現就業歧視、就業信息不暢通、因人設崗、內部招聘等不正?,F象,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就業制度。
(二)高校方面
從高校來看,首先要加強高校實踐育人環節,提高實驗、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質量,2013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的《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就是一個很好的改革措施。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和各類競賽,提高綜合素質。改革成績考核方式,增強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和掌握方面的考核,避免出現考試成績只是學生“考前背背背”的結果。其次要認真落實導師制在學生就業中的作用,導師一般社會資源比較豐富,在就業技能、就業信息等方面可以提供切實有效的幫扶,可以彌補家庭背景資源弱的學生在這方面的欠缺。再次要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切實落實雙困畢業生就業扶持政策,采取一對一的幫扶措施,深入細致地做好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貫穿全程化職業指導的理念,在大學四年中,針對經濟困難學生有意識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創業和職業能力方面的拓展訓練,提高家庭背景困難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
(三)學生個體
從大學生個體來看,首先要面對現實,拓展視野,樹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就業觀,把握就業機會,及時調整就業心態,在浮躁的社會中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其次要盡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準確進行就業定位,在大學四年有針對性地學習,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專業的社會需求,充分利用學院學校和社會各種平臺鍛煉自己,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提高個人的溝通協調能力、表達能力、管理能力和組織能力,增強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再次,家庭背景弱的學生也應該認識到,在提高個人資本的同時,也學會利用社會資源,掌握政府關于就業方面的優惠政策,比如創業扶持政策,把握學校和老師的就業資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認真搜集、研究招聘信息,為自身更好的就業保駕護航。
作者:張麗玉工作單位:集美大學
- 上一篇:國外大學生創業教育啟發
- 下一篇:大學生就業心理測量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