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藝術傳統改革

時間:2022-04-23 09:07:17

導語:英語教學藝術傳統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教學藝術傳統改革

一、科學性

英語教學必須符合教育理論,體現教育理論的指導性。英語教學藝術取決于教師對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語言學、哲學、美學、學科教學論等的掌握水平和運用能力。英語教師應熟悉并能駕馭英語學科的知識結構、體系、內容,使教學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產生溝通,以便進行各種形式的有意義的學習,擴大并深化學生固有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得到教育和發展。假如一個教師上課不講科學性,把學生當容器大搞“滿堂灌”,上課無目標,“講到哪里算哪里”,不懂教學心理,對學生任意挖苦、諷刺,還談什么教學藝術?科學性還體現在教學內容的準確性上。目前有的教師對英語學科的知識體系難以駕馭,“以其昏昏,則使人昭昭”,這樣其教學藝術就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另外,不少學生感到英語枯燥難學,表現出信心不足,興趣不大,有的甚至放棄不學,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意英語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二、實踐性

英語教學藝術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因為整個教學藝術過程都是與教學實踐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像教師的備課,是為教師作為教學藝術家的課堂表演創造活動“運算帷幄”的,上課則是教師教學藝術“決勝千里”的實踐,只有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使教學藝術既合于教學規律,又合于師生的個性特長和心理特點。教師組織教學與課堂管理、板書與語言、討論與提問,也都是教學實踐的一部分。所以說教學藝術是實踐性非常鮮明的藝術。且教師教學藝術的水平也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的。離開了教學實踐,教學藝術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創造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師必須有獨創性?!睂嵺`證明,創造性乃是教學藝術的又一大特點。因為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英語教學藝術也不例外。英語教學有新意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積極性,才能常具藝術的魅力。就教學實踐而言,很長一段時間,英語的教學曾受應試教育所累,教學上的“三重三輕”’“翻譯式”、“灌輸式”語法知識教學的應試教學模式取代了教學中的藝術創造,相當程度地扼殺了教師教學的個性化、風格化和多元化。課堂上機械的語言知識訓練代替了生動活潑的聽說讀寫運用能力的培養,極大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發展。但是強調教學藝術的創造性,并不否定教師教學過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通的規律存在。這里的關鍵是要在創造性的教學藝術中,因人、因時、因地來靈活運用這些規律。這就是所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可見,教學藝術的創造性,應當成為每個教師有意識的自覺追求。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行為,如同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是一切外觀行為的綜合表演,即教師的衣著打扮、表情態度、身姿動作、實驗操作、口語板書等。教師講臺形象自我塑造得如何,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藝術的效果。

四、審美性

既然英語教學藝術是教師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的獨創性教學實踐活動,那么,教學藝術就必然地帶有審美性特點。教學藝術以其激憎奪魄的魅力給人帶來審美感受,這是教師有意識地按照美的規律和原則進行教學的結果。這就使得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本身成為審美的對象。英語教學不僅僅是孤立的語言知識、語言能力的教授與培養,教英語與教文化、培育人才是密切聯系的。通過語言學習人類創造的文化、文明、思想、美德,能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教學藝術追求美、創造美,審美性也就成為數學藝術一大特色。英語教師要把儀表美、教態美、開講美、語言美、結構美、板書美、節奏美、結尾美等綜合形成教學美,提供給學生品味、欣賞,從而產生教學魅力。教學藝術的美是內在美與外在美的有機統一,是教師人格內化和教學美的物質外化,即“因于內”——體現在教學思想德才學識上,“符于外”——體現在教師的風度、談吐、舉手投足、言傳身教等方面,兩者結合起來對學生會有迷人的吸引力,從而產生高質量的教學效果。總之,我們廣大的英語教師,要用英語教學藝術的科學性、實踐性、創造性和審美性特征,改革大學英語中傳統的教學,能夠給目前的英語教學帶來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

作者:趙越工作單位:內蒙古通遼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