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分析
時間:2022-05-15 10:25:08
導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時代大學生面臨的壓力較多,引發了多樣的情緒問題和心理問題。在應對這些問題時,個別學生采用了傷害自己、他人的身體或是結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等極端方式。因此,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將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觀;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情感、就業等方面的壓力逐步增大,由心理問題導致的自殺(傷)、他殺(傷)事件頻發,引起了高校和社會的關注。常態化的心理健康工作可對心理危機進行干預和處理,但仍需加強生命觀塑造和生命價值教育的力度,引導大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和內涵,能夠尊重生命、愛護生命。
一、大學生生命觀現狀
在心理健康普查和回訪工作中,筆者發現目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狀況的總體態勢良好,積極樂觀、健康進取是主流,同時,少數大學生的生命認知存在偏差,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大多數大學生能正確認識生命,少數大學生的生命認知存在偏差
如何看待生命?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也許會影響你的生命和生活的基調。大部分學生會給出“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因此我要好好珍惜它?!薄吧粌H屬于自己,還有親人、朋友和社會的牽絆?!薄皩ι淖钇鸫a的尊重就是不傷害它?!钡然卮稹1в羞@種態度的個體,對于生命持有更加積極的態度,更能正確認識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同樣他們愿意以更加善意和積極的角度看待自己、他人和社會,在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時候,更加珍視生命、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但是也有部分大學生在對生命的認知上存在偏差。認為“生命無所謂,意義不大”“生命是一種負擔,不如死了干凈”等。因為認知上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面臨挫折和困難時,更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也更容易產生極端的想法和做出極端的行為。
2.大多數大學生對自殺有理性認識,但不少學生表示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
在壓力狀態中,部分大學生會產生“生活好辛苦,不如死掉算了?!薄斑€有什么比面對這些情緒更讓人痛苦的事情?死亡也許是解脫”等自殺念頭。這一方面和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和狀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他們身心發展不夠成熟,狀態也不夠穩定的時期,面對挫折而又無法有效克服的情況下,逃避也許是最快速的終止痛苦的方式,死亡可能是逃避的終極體現。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學生也能清晰地認識到這種方式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與學生面臨的壓力大小有一定的關系。有研究指出,大一學生產生自殺念頭的比例高于其他年級,大一學生剛入學,新環境、新人際、新學業帶來的壓力,伴隨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感增加,使得大一學生在遇到問題和挫折時,容易產生極端想法。隨著對環境的熟悉、學校教育和大學生活的熏陶,學生逐漸變得更有能力應對環境提出的要求,極端想法發生的概率和強度都會有所下降。
3.大多數大學生能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少數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偏向追求個人利益
大部分大學生形成了較明晰的奮斗目標和發展方向,并為之努力奮斗。但是在大學校園中同時也存在著生死觀念淡薄、對自己和他人生命漠視等現象,比如與同學產生一點摩擦就蓄意殺人;壓力太大,心理無法承受選擇跳樓自殺。生命的價值在于生命主體的賦予,對于每個人來說,生命都是美好的,要懂得尊重和珍惜,只有先珍惜生命的美麗,才會懂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珍惜生命的每一天,讓自己每天都充實,每天都活出別樣的精彩,這也許就是我們給生命價值獻上的最好禮物。
1.以心理課程為抓手,加大生命教育課程所占比例和力度
知識的欠缺引發認知和行為的偏差。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的意義?生命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如何塑造積極的生命觀?這些課題一直都是哲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但是哲學過于形而上,思政偏向于德育、理念的引導,而心理健康課程更多的是貼近個體,結合大學生的情緒特點、自我意識發展階段、人格類型等方面,從心出發,讓生命教育更加靈活、豐富、有生命力。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在大多數大學中作為必修課或者必選課開展,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課時限制,無法對這部分的內容展開過多,限制了大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了解和認知。因此,需要調整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設置,增加生命教育部分所占比例,或是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學分或課時,發揮好課程價值的引領作用。
2.以心理活動為依托,營造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熱愛生命的校園氛圍
生命教育應是春雨潤物細無聲的育人,而非危機事件發生之后的教訓吸取。培養大學生對生命的熱愛,除了在認知上灌輸正確的觀念之外,還要在情感上引發其共鳴,讓其多體驗生命的可愛、生活的美好,通過各類心理活動和學生活動的開展,讓其感受到激情的沖擊、人際的溫暖、系統的支持,引導大學生體驗生命的美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熱愛生命的校園氛圍的營造可以幫助大學生積極參與學校舉辦的各類活動中去,有助于負性情緒的釋放和自我開放度的增加?;顒訁⑴c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人際交往,通過與他人的不斷互動,完善社會支持系統,鍛煉學生抗挫折能力,提高情緒調節能力。
3.以心理咨詢為支撐,預防危機事件的發生
心理咨詢是為個體心理賦能的過程,是陪伴著來訪者一起面對困擾他的情緒、事件、創傷和問題的過程。極端的觀念和行為的產生是個體現有的能力無法應對當前挑戰而采用的下下策。通過個體或團體心理咨詢,讓個體的心理力量不斷變得強大,讓各方面的心理能力不斷提升,讓個體掌握更多的心理調適技巧,就有可能讓個體在面臨問題或挫折時做出積極的選擇。但當前的大學校園里,還有部分大學生不了解心理咨詢、曲解心理咨詢。要想更好地發揮心理咨詢的支撐作用,還要做好心理咨詢的普及工作,提高心理工作者的工作能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咨詢的作用、意義、范圍,讓更多的人愿意尋求心理幫助,讓更多的非自愿個案變為自愿來訪者。
4.以朋輩心理為途徑,加強基層心理援助與危機干預的力量
朋輩心理輔導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受重視。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是一種特殊的心理輔導形式,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聊天,而是在真誠、尊重、共情等的基礎上,通過同輩之間的引導改變自己的一種方式。一方面,雖然國家和各大高校在大力推進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建設,但1∶3000的師資比依舊無法滿足廣大學生群體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讓他們在有心事時更愿意和同學、朋友進行交流。經過專業培訓的朋輩心理工作者也相較于心理咨詢師和輔導員老師而言更容易發現危機信號,給予恰當的干預和引導。
5.家校聯動共塑生命觀
生命觀的塑造、生命教育的開展不能僅憑學校一己之力,而是需要獲得家長、學生以及社會的共同支持。個體對生命的態度以及生命的價值觀念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力非常大。在筆者的咨詢過程中發現,家庭關系和諧的大學生,對待生活的態度更加積極樂觀,在遇到挫折時,雖會有情緒波動,但多數能正確對待、積極調試,較少采取過激行為。家庭成員關系沖突較多的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體會到的情緒波動會較多,可采用的情緒調節方式較單一,產生極端行為的可能性也更多。因此,為了使高校學生生命教育的效果得到提升,除了學校教育外,還需要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在學生發生極端行為之后,家長的態度也會影響其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心理健康狀態的恢復。如果家長能夠對學生表達出包容、溫暖,學生則更愿意改變,對待生命的態度也更加積極。雖然有可能學生是在大學校園中出現危機事件,但這些危機事件的處理不能僅停留在學校層面的心理和行政干預,還需要家長參與,正視問題,要引導學生尊重生命和珍愛生命。因此,如何開展對學生家長的生命教育,也是高校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高??山柚ヂ摼W技術和自媒體的使用等方式,加強學生、學校、家庭的交流。通過對生命教育的相關知識的了解和學習,讓家長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觀和為子女傳遞出的生命觀,在自我教育的基礎上對子女進行再教育。
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時期的要求。2010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由此可見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因此,將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領學生建立良好的人生態度和生命態度,讓學生學會尊重自己的生命,愛惜他人的生命,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的焦點。
參考文獻:
[1]黃興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的實現途徑研究[J].心理月刊,2019
[2]許琳玲,徐宏志.大學生心理危機防控新舉措——以“自殺‘守門人’培訓”到“生命守門員”項目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9
[3]蔣韌,蘆球.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的實現途徑[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
[4]董桂蘭,金友,陳斯敏,楊鐵凡.大學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與實踐[J].心理月刊,2019
[5]吳小茂.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生命教育缺失現象的透視與回歸分析[J].新西部,2019
[6]楊彩霞,王微妙,王偉.大學生生命態度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校園心理,2019
[7]王海梅.新時期高職生生命觀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技風,2019
[8]賈彩彩,聶偉.大學生生命觀教育實踐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8
作者:石靜 單位:南京城市職業學院
- 上一篇:積極心理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
- 下一篇:網絡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