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重要性及錯誤認識

時間:2022-08-01 02:37:07

導語:家庭教育重要性及錯誤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教育重要性及錯誤認識

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基本形式,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1家庭教育的重要

1.1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紀人才的必要條件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茁壯成長的搖籃。一個人早期主要在家庭中度過,家庭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人的素質,影響到他們對社會的作用。為此,早在1987年,全國婦聯、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文化部等18個單位就聯合倡議“每個家庭都要樹立為國教子的觀念,使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密切配合,精心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今天的兒童是21世紀的主人,兒童的自下而上保護和發展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礎,是人類發展的先決條件。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著祖國的前途命運,家長們肩負著為國家造就21世紀人才的重任。21世紀的人才應該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識、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質、積極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較強的應變能力、吃苦耐勞的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這樣的素質不是一朝一夕所就能形成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

1.2家庭環境對人的心理發展方向和水平有重大作用

早期家庭環境的影響,甚至對人的心理發展方向和水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一個山村里,人們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窩里發現了兩個由狼撫育過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約7歲,被取名為卡瑪拉;小的約2歲,被取名為阿瑪拉。狼孩剛被發現時,生活習性與狼一樣;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餓了找吃的,吃飽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頸長嚎。到了第二年阿瑪拉死了,卡瑪拉經過7年的教育,才掌握45個詞,勉強地學幾句話,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她死時估計已有16歲左右,但其智力只相當3歲的孩子。中國也有類似狼孩、豬孩的報道,結果和印度狼孩大致相似。從狼孩的故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智力高低,并不完全取決于大腦的生理狀態,而更多地受到后天成長環境的影響。從出生到上小學以前這個年齡階段,對人的身心發展極為重要。錯過這個關鍵期,會給人的心理發展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成人如果由于某種原因長期離開人類社會后又重新返回時,則不會出現上述情況。日本人橫井莊一,青年時在深山里經歷了長達28年的野人生活,在被人發現回國后,只經過短短82天的時間,就完全恢復和適應人類生活。正反兩個方面的事實,充分說明了人們早期所處的家庭生活環境在人的一生成長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1.3家庭教育對個體社會化起影響

社會化是人走向社會的橋梁,人要在社會中生活,必須經過社會化。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社會化是否成功,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家庭教育是重要因素之一,它對個體社會化起基礎作用。家庭對兒童個體社會化的影響,有其自身獨特的色彩。有學者將此歸納為三點:第一,家庭教育的內容適合實際生活的需要,即屬于生活的教育。第二,家庭教育是個別教育?!爸幽^父”,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因而最能順應其個性而利導之,使其個性得以充分的發展。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家庭關系是一種最親密的人際關系,家庭成員在履行權利和義務時,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所以,它對人的影響是深刻的。

2家庭教育的誤區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個老師,但由于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的觀念和方法不正確,使孩子在學習、生活中產生了各種問題。

2.1過多的溺愛造成孩子的無情

溺愛型家庭教育的特點是:一切以孩子的喜怒哀樂為轉移,以孩子欲望的實現為滿足。鄧穎超曾經說:“母親的心總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話,結果就會適得其反。”過分的關心溺愛,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遭受適當挫折、困難和學習愛護別人的權利。加之,當前以獨生子居多,從小就沒學會與人相處,長大后大多也只會享受,不知奉獻;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關注自己,不知體會別人。

2.2過高的期望導致孩子的無望

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希望子女有出息、學習成績優秀,將來能進入高等學府。由于家長過高的期望值,重壓下的孩子心理很容易不健康。越來越多的小孩在自我感覺無法達到父母期望后,走向了不歸之路,而且年齡段傾向于年輕化。

2.3過度的放任助長了孩子的消極

有些父母因工作忙,時間少,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問題,認為反正有學校教育;有些父母因貪圖個人享受,煩孩子拖累,不愿花時間精力去教育;有些父母則因為對子女教育問題知之甚微,就干脆不問不聞,由其上天入地。然而,任何放任孩子的做法,實在是害了孩子。從學習較后進的學生家中發現,他們最明顯的失誤是放任自己的孩子,整天沉迷于“長城”大戰,與鄰里關系緊張,常發生爭執、粗話連篇,更有甚者,大打出手。這樣的家庭氛圍中能走出怎樣的孩子可想而知。

3給父母的建議

3.1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現在大都是獨生女的家庭,所以小孩子從小就更加孤單,他們真正喜歡的父母,是那種既像師長,又像朋友一樣可以傾心交談的父母。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和孩子交談。知心姐姐的著作中有這樣一段話:通過父子、母子間的交談,父母得到的是生命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如果父母可以放棄自己“大人”的架子,俯下身來傾聽小孩的傾訴,會使未成年的孩子從小學會以平等與尊重的心態與人建立聯系,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也可以減少孩子的煩惱,更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孩子認識生活,解決實際生活中困擾孩子情緒的問題,讓孩子過得輕松、快樂。

3.2家長自己要保持積極的情緒

家長在教育時,要注意自己的情緒。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很多家長在外不順利了,就把孩子當成“出氣筒”,靠打罵孩子來發泄心中的不滿和焦慮,給孩子帶來了陰影。我們經常還會碰到一些家長自己生活沒有規律,卻責怪孩子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己不求上進,卻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重點學校。在家長的這些不良情緒、不得體語言、不恰當行為的影響下,孩子心中充滿了恐懼、悲觀、憎恨與不自信,這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情緒,影響到他們的人生觀,影響到他們的心境。

3.3家長要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

現在許多家長“恨鐵不成鋼”,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甚至用他人孩子的長處與自己孩子的短處比,越比較越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從而造成了更大的代溝。其實,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存在著差異,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你就應該贊揚他。哪怕天下所有的人看不起我們的孩子,做父母的都應該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稱頌他、贊美他,為他們感到自豪,這才是每個孩子的成才之本。因為只有被贊許,被認同,孩子才會有繼續努力的動力,才會從成功走向成功。

總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人能夠承擔的責任。那么,孩子的成長,根本不是只靠教學制度的約束、老師的管理和學生的自覺,作為家庭的環境和家長的教育,也同樣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家庭要配合學校、配合老師,扎扎實實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才是當務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