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教產對接的人才培養策略

時間:2022-12-24 09:55:50

導語:試議教產對接的人才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教產對接的人才培養策略

(一)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

高職院校多數是由地方政府主辦、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地方性高校。高職專業結構優化必須依據區域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新專業的設置也必須接受市場檢驗,高職院校應做好區域產業與人才市場需求的調研與預測,注重專業設置的動態性與前瞻性,改革、改造、合并傳統專業,淘汰落后專業,發展與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相對接的專業,使專業結構積極適應區域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使高職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相對接,有效培養區域產業不可替代的專業技術人才。近年來,大連市圍繞發展戰略和城市功能定位,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產業集群和新興產業,著力建設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的主體產業體系,大力增強生產性服務業對提升城市功能和現代產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重點發展具有牽動作用的現代商貿和旅游服務業。因此,我院根據區域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需求,先后開設了工商企業管理(連鎖經營方向)、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工程造價、建筑工程管理、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游戲軟件、物聯網應用技術等專業。此外,大連肩負著落實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建設沿海經濟帶的重任,《大連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又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和海洋新興產業八大產業作為重點領域。因此,我院在繼續鞏固制造類專業特色的基礎上,先后開設了焊接技術及自動化、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汽車電子技術、航海技術、輪機工程技術、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等制造類專業,以及微電子、光電子、生物技術與應用等新興專業,學院能夠緊緊抓住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機遇期,著力調整專業結構布局,為“十二五”期間的專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

高職教育主動適應產業界的切入點是課程。高職課程體系的改革應融入區域產業與行業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緊貼產業、企業與崗位需求,合理建設和調整專業課程結構,不斷拓展專業教學內容的內涵與外延,使學校直接或間接地融入經濟建設主戰場。我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實施校企教研室、校企課程建設團隊制,大膽吸引產業界一線的工人、技術專家、能工巧匠參與課程設計和課程體系改革,根據職業標準共同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資源;策劃多類型、多模塊的產學合作教育方案,加大技能課程比重,設置彈性化課程;并利用數字化技術,將企業營運流程變成教學資源,學生隨時學習最真實的企業技術,掌握未來就業崗位技能。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組建了由校、企、政、行參與的學前教育專業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參與專業建設,指導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推進產教合作對接,促進課程內容和職業資格標準融通,例如,該專業在其指導下,為了緩解因海內外人才集中、外來工集聚而帶來的區域內學前兒童“入園難”這一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按照“大專業,小方向”的建設思路,以學前教育專業為大專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小方向”培養,即細化為雙語、藝術、特殊教育等方向,并依托大連愛兒坊教育管理有限公司、大連億達集團幼教中心等緊密型合作企業,成立了“愛兒坊班”、“億達班”、“故事城堡班”、“世紀星班”等多種形式訂單班,同時組建了由學校專任教師、幼兒園園長或學科代表共同參加的課程開發實施團隊,以職業標準為依據,分析面向崗位,設計課程體系,編制專業課程標準,確定專業課程內容與要求,切實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多類型高端技能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

(三)學歷教育對接

職業資格高職教育實施的是以就業為導向的雙證書教育,即高職畢業生完成專業教育獲得學歷文憑,同時通過與其專業相銜接的國家就業準入資格考試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學歷教育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體系相銜接,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將職業能力和職業資格標準貫穿于學歷教育全過程,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組織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并構建工學結合的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為高職學生創造和拓展“資格空間”。我校學前教育專業構建了學生幼兒教師資格證書認證體系,2012年被大連市教育局確立為幼兒園教師資格證書認定機構,2012屆175名畢業生中有164人獲得了幼兒園教師資格證書,獲證率達93.7%,保證了雙證書教育的有效實施。此外,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連鎖經營方向)還引入店長證、注冊品類管理師等行業認可資格證,確保了職業資格證書與就業崗位之間的有效對接,同時,該專業還采用一卡通式的職業能力實踐合格證,包括自主實踐、企業調研、暑期實踐等多個跟蹤考核項目作為補充,學生每完成一項將取得不同成績等級的合格印章,確保了高職人才核心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實現。

(四)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

高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具備專業技能與職業素質,用粉筆講生產、用書本談服務、教室里講營銷的傳統“象牙塔”式的教學模式已遠不能滿足要求。專業技能獲得的基本路徑是實踐性教學,職業素質的獲得要求高職教育融入企業文化,只有通過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讓學生體驗和融入真實工作環境中,使企業工作現場成為實訓、實習基地;使企業師傅和領導成為實訓教師,才能切實將理論知識學習、職業技能訓練、實際工作經歷三者有機結合,實現學習與就業一條龍。我校學前教育專業按照“生產性”、“仿真型”的實訓基地建設原則,以先進理念為指導、以教師和學生的專業發展為基點,圍繞滿足教育教學、實習實訓、職業培訓、教科研、社會服務需要,創造性構建了適合校園與幼兒園雙主體人才培養、雙證書制度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需要的實習實訓基地,與大連愛兒坊教育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了“園中?!毙问降膶嵺`教學基地———愛兒坊大連職業技術學院教學幼兒園;同時以學院投資為主、企業(幼兒園)投資為輔,探索建立了“校中園”形式的實踐教學基地———大連職業技術學院附屬幼兒園,有計劃地安排專任教師與學生到附屬幼兒園擔任管理與教學工作,同時執行學生職工化管理:出勤打卡制、工作服制、工作牌制、小組成員崗位制,頂崗實習帶薪制等,真正保證了專任教師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先進性。

(五)專業教育對接

終身學習產業結構的不斷轉型升級,新知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職業不斷涌現,工作的流動性越來越突出,對人力資源的素質和水平不斷提出新要求,終身學習已成為人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未來高職學生既要成為適應崗位職責變化的知識型、可持續發展型高端技能型人才,更要具備終身學習能力。高職教育應基于終身學習理念,及時調整專業教育內容與形式,通過組織專業技能大賽和校園文化藝術節等系列活動,拓寬專業教育空間;不斷推進專業網絡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構筑學生終身學習平臺,并為職業人才的專業發展搭建“立交橋”,總之,開辟多種便利渠道滿足技能型人才素質提高、技能更新、工作崗位轉換和職業生涯發展的終身學習需求,提升其可持續發展能力。2010年大連市被國務院確定為學前教育改革試點地區,旨在通過優質學前教育,提升學前兒童的整體素質,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后續人才保障。但是據大連市教育局信息統計顯示,在現有大專以上學前師資隊伍中有相當一部分為后續學歷,文化素質和專業化程度較低、后勁發展不足。因此,我院學前教育專業建立并完善了中職生直接升學和繼續學習制度,創新了中高等職業教育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適合高職教育要求、符合中職生原有知識結構、身心發展特點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模式,為大連市11家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上升通道;并與沈陽師范大學、錦州師范學院、東北師范大學聯合,為學生專升本打通多方渠道;研究制定了在崗技能型人才進入高職院校學習辦法,為職教畢業生在職繼續學習提供條件,有效搭建了技能型人才終身學習的“立交橋”。據統計,目前大連地區活躍在學前教育戰線的示范幼兒園園長90%畢業于我院,幼兒園骨干教師中我院畢業生約占70%,部分優秀畢業生已走上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學前教育領導崗位。

(六)人才培養對接

社會服務知識經濟時代,“一次受教育,終身受用”已不可能,終身教育已成為人們的一種需要,非學歷培訓將變得愈加重要。職業教育是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人人的教育,具有其他教育類型無可比擬的優越性,高職院校不僅要開展全日制學校教育,還要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為產業界在崗人員更新技能提供進修機會,切實提高勞動力人力資本水平,還可通過產學研合作,為企業的技術革新提供支撐。我院學前教育專業充分利用學校優質教學資源,找準學院和幼教機構雙方“共贏互惠”利益結合點,形成了基于教產對接的學院和幼教機構“雙主體”幼教師資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共定人才培養方案、共選訂單班學生、共享教學資源、共管教學過程、共監教學質量的“五共”方式完成幼教師資的培養任務。同時通過大學生農村支教、幼兒園環境創設、大型活動策劃、咨詢和指導等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能更多運用所學知識及技能服務于幼兒與家長,以提升其社會服務能力。在人才培養的同時,該專業與大連市教育局、職教研究院、職教聯合會合作,建立了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師資培訓中心,探索學前教育師資職前、職后一體化培訓模式,構建校級、市級等多層次培訓體系。組織開展的培訓活動包括:農村幼兒教師專項技能、民辦幼兒園園長、轉崗教師教學能力、保育員、育嬰師、親子教師等培訓,近三年累計為大連地區培養6000余名幼教工作者,培訓在職教師15000余人次,切實提高了學前教育專業服務地方學前教育事業的能力。

綜上所述,要保證高職畢業生在職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適應能力,高職教育必須充分有效地利用行業、企業和社會的多方資源,實施教產對接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并認真做好以上六個方面的有機對接,才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但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內涵的豐富性和實踐的艱巨性還需我們進一步探索與實踐。

作者:闞麗林桂花單位:大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