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共享拓展人際關系論文
時間:2022-06-22 04:22:00
導語:知識共享拓展人際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知識分享是促進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然而知識分享并未因為信息化的發展而得到提高,目前仍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徘徊。本研究利用訪談和問卷調查,通過數據分析,了解了教師知識共享的現狀,揭示了其影響因素,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了增進互信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建議。
論文關鍵詞:知識共享因素分析知識管理
知識共享作為知識管理的核心成為研究的焦點,而教師知識共享對于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則是不竭的動力。信息技術的引入為此提供r更為便捷的技術支持,但是,技術的引入并沒有使教師的知識管理和共享有飛速的發展。對于教師來說問題的關鍵是:教師為什么要進行知識共享?教師在網絡內知識共享的因素是什么?因此,探究影響教師知識共享有關的能力、技術、動機因素對于促進學校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研究方法
通過訪談,了解教師知識分享狀況,包括教師知識分享的現況、內容、動機、障礙等等。初步了解學校組織對教師知識分享影響情況,計劃從組織文化、行政領導、信息科技、團隊機制四方面進行分析。
本研究擬設訃問卷進行施測,利用數據分析的方法,分析知識分享的現轉和影響因素。問卷包括三部分:
(一)基本數據表:教師個人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學歷、教齡等資料;學校背景資料,包括:中學、小學等方面。
(二)教師知識分享量表:針對知識分享的訪談,整理出教師知識分享量表設計架構:“知識分享需求”、“知識分享意愿”、“知識分享意愿”三層面。其中“知識分享需求”從知識接受者的角度思考,以求知欲、興趣、問題解決、個人成長為設計主軸;“知識分亭意愿”從知識擁有者的角度思考,以人際關系、成就感、利他為沒計主軸;“知識分享行為”同時由知識接受者與知識擁有者的的角度思考,以分享個人知識、分享學習知識、促進學習動機為設計主軸。項目評估分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尚町”、“同意”、“非常同意”五個項目,分別給予1分到5分,最后再將所有項目之得分作累加統計。
(三)教師知識分享影響因素問卷:根據文獻調研,將影響知識共享的因素分成以下幾個層面:(1)教師的信息素養、(2)個人專業知識、(3)共享的動機、(4)信息技術環境、(5)學校文化、(6)學校策略、(7)組織機構。各個項目的調查分成五個選項,分別是:“非常符合”、“比較符合”、“一般”、“太符合”、“很不符合”,分別給與1分到5分。
2研究實施與數據處理
根據文獻探討和訪談結果,編制問卷題項,形成問卷之初稿。由專家咨詢以建構專家效度,增刪題項,修改表述后,完成預試問卷。本文問卷編制的數據來源是青州市云門小學部分教師調查問卷,通過對問卷調查的統計分析,刪除小適切之題項,完成正試問卷。
正式問卷形成后,選取了青州市云門小學、云門雙語學校進行了問卷調查。發出問卷140份,收回104份,剔除問題回答不清等無效問卷后,得有效問卷共98份。使用軟件分析工具SPSS11.0進行分析。
2.1描述統計
對于回收的問卷首先進行了描述統計分析,使用平均數、標準差、偏態與峰度進行分析,初步以了解中小學教師教師在知識分享需求、知識分享意愿、教師知識分享行為方面的現狀。中小教師整體知識分享之平均數為3.25,標準差為0.37,其平均值落于3.02—3.75之間。數據顯示中小學教師知識分享的程度一般。教師整體知識分享之分布呈現態分布,教師整體知識分享平均數的分布較為集中,個體之間的差異不大。
在調查的三層面中,“知識分享需求”層面的調查得分最高,分數分布呈現負偏態及低闊峰,表示教師知識分享需求平均數的分布較為平均。在“知識分享意愿”層面的調查得分為3.5,分數分布呈現負偏態及高狹峰之情形,可知大部分教師知識分享意愿有比較高,并且在這個層面上教師得分平均差異較大。在“知識分享行為”層面得分平均數為3.08,較低,分數之分布呈現負偏態及高狹峰之情形。顯示大部分教師知識分享行為有趨向高分之趨勢,且教師在此層面的得分平均差異較大。
研究中對教師知識共享情況進行了統計和排序,教師在“知識分享需求”層面的得分較高,而“知識分享行為”層面的得分較低。這說明教師認為有知識分享的需求,但在知識分享的行動上卻較少,尤其以“知識分享行為”層面一些題目“我常設計課件與同事共享”為整個暈表的最低分;“我常將我的一些教學心得放到網上跟同事交流”得分也比較低;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教師普遍上都有知識共享的需求,共享的意愿也不低,但在行動實踐上,卻較少付諸實施。
2.2信度分析
在“教師知識分享量表”信度的檢驗上,本研究采用Cronbachca系數值來對同一構而下的題項進行內部一致性的分析,衡量其是否符合一般的信度檢驗要求。調查問卷的各個層面的值在0.80上下,調查表的總d值為0.83,由此我們可以判定調查表的內部一致性較高。
2.3t考驗
本研究為了解教師個人因素在知識分享上的差異情形,以獨立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教師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任教年資在知識分享上之差異情形。不同性別教師在知識分享需求、知識分享意愿、知識分享行為三個層面以及整體表現之間的差異,均達顯著水平(P<.05),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因素對知識分享需求、知識分享意愿、知識分享行為顯示無顯著差異之狀況不同。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不同年齡之國小教師在知識分享之差異情形??芍?,不同年齡的中小教師在知識分享整體與各層面上并無顯著差異存在。
2.4組織因素與知識分享的相關
以積差相關與典型相關分析探討教師知識分享與組織因素的整體關系與關聯模式。本研究中,教師知識分享包括知識分享需求、知識分享意愿及知識分享行為三個層面;組織因素則包括學校文化、學校政策、信息技術三個因素。本研究先就教師知識分享與組織因素之積差相關加以考驗,結果如下所示:
由表可知,教師知識分享的知識分享需求、知識分享意愿、知識分享行為三個層面及整體教師知識分享與組織因素的學校文化、學校政策、信息技術之間的相關,均達顯著水平。
2.5網絡環境下影響知識共享的因素
教師知識分享影響因素問卷信度檢定采用Cronbacha系數來看問卷一致性程度,研究結果顯示原始構面的信度均大于0.7,表示原始構面的信度相當高。
針對網絡環境下影響教師知識共享問卷的原始七個層面的37個變量進行因素分析,透過取樣適合性量數(Kaiser—Meyer—Olkin,KMO)與Bartlett球型檢定,根據學者Kaiser(1974)的觀點,如果KMO值小于0.5時,較不宜進行因素分析。本研究的KMO值為0.728,表示變項間的共同因素(Conr—motrfactor)多,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并透過最大變異數(Varimax)做直交轉軸(Orthogonalrotation),使萃取的每個共同因素不受其它共同因素干擾且便于命名,且解釋變異程度也不受影響,并依Zahman&Burger(1985)建議,取特征值大于1,且各變異負荷量絕對值大于0.3以上,并能解釋40%以上之變異量時,來決定因素分析的結果。結果顯示特征值大于l的因素有6項,其累積解釋變異量為72.17%,并以共同因素與變量間相關系數大于0.5來決定共同因素所包含的變項與命名,并計算出共同因素的內部信度皆在80%以上,顯示精簡后六個關鍵成功因素之信度良好,整理如:
(1)學校知識共享文化因素:學校具有相互信任的、獎勵教師學習分享,并鼓勵建立知識社群,彼此討論分享與促成員工成長學習。
(2)教師知識共享的動機因素:確認知識共享對學校的重要性以及對教師知識共享行為的認可。
(3)學校信息技術環境因素:學校的信息技術條件是知識共享的前提,校園網的建設應注重資源的有序,便于查找,為教師個人信息的提供良好的知識管理界面和平臺。
(4)教師的個人專業知識岡素:教師的專業實踐知識足通過不斷總結反思獲得的,選擇恰當的表述方式才便于共享。
(5)知識共享的學校策略因素:學校的政策因素是指學校通過引導,獎勵等措施促使教師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識。
(6)信息素養因素:學校通過培訓等形式提高教師掌握利用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和信息素養,提高個人知識管理的水平。
3結論與建議
3.1教師知識共享的現狀
教師知識共享的現狀的訪談情況反映出教師對于知識的共享都持有肯定的態度,認為知識共享有利于教師的自我專業成長,但同時表示,在網絡環境下很少將知識分享付諸實踐。原因基本上分為兩類:一是工作的壓力大,時間長;另一個是認為自己不太善于知識分享,對于繁瑣的日常教學工作不知道是否應該值得與人共享。從數據分析的結果來看,中小學教師普遍具有很高的知識分享需求,然知識分享行為則較低。
關于利用網絡的“教師分享的知識內容”的調查結果而言,發現教師知識分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有關教學知識分享內容,則包括試卷、教學課件、教學知識等方面,且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知識之分享頻率最高。
本研究調查發現,“知識分享的動機”主要集中在“興趣”方面,部分教師對教學研究有興趣因而有知識分享的需求,因而知識分享的參與度和吸收度比較高。同時“解決工作中的問題”也是教師參與知識共享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分享的意愿調查中研究發現“人際關系”是知識共享的前提,知識共享是一個拓展“人際關系”的媒介,也是一個促進的手段。
3.2對學校的建議——推廣知識共享的理念和互信合作的學校文化
研究發現知識分享的狀況基本良好,但是在教師的知識共享的意愿、需求、行動方面存在的差異提示我們知識分享的在提升尚有努力的空間。學校要提倡知識分享觀念是關鍵,雖然總體而言教師對知識分享持肯定的態度,然而,如何讓意愿轉變為具體的行為,需要教師更深刻理解知識分享的目的、方法與優點。學校必須了解知識分享的內容、方式和障礙,并需要制定措施使知識分享融人教師日常工作中。
學校教師之間的信任程度是教師知識分享的主要影響因素。在教師之間的瓦動過程中,促使其愿不愿意與對方分享的最主要因素乃源于雙方的信任關系。因此,學校需要營造一種互信、協作的文化氛圍,在這種互信合作的文化中,將更有助于教師的知識共享。
3.3對教師的建議——善用信息技術轉化知識分享的內容
以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提供了知識搜尋、儲存、傳播的途徑。對于知識分享而言,可以將網絡的資源視為一個龐大的知識庫,以利于自己的專業成長。同時,可以利用網絡上提供的社會性軟件進行知識的分享。透過網絡教師之問可及時地雙向交流,以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是教師不斷學習提高的一種通道。知識共享是在信任和深人交流中流動的。因此通過這種社會性網絡服務,教師在更大的范圍內形成一個個自組織群體,這種非正式的組織通過可視化的鏈接,突破了教師之間相互之間的不信任,使他們之間更容易進行交流和溝通,知識就更容易在交流中流動和轉化。
- 上一篇:前臺接待員個人工作鑒定
- 下一篇:審計監督實現會計規范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