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與教育革新解析

時間:2022-09-01 11:51:00

導語:知識經濟與教育革新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經濟與教育革新解析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以巨大的威力、以人們難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浪潮滾滾而來,遍及全球,以無比巨大的歷史力量把人類帶進了一個嶄新的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國家、企業、個人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然而,知識經濟的基礎在教育,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創新。

一、知識經濟要求教育創新

(一)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種經濟直接依賴于知識和信息的生產、擴散和應用。知識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是知識、無形資產、知識型勞動者(人力資本)。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作為蘊含在人力資本和技術中的重要成分,是經濟發展的核心。知識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正在日益增大,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基礎發展越來越建筑在知識和信息的基礎之上,知識已經被認為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增長的引擎。知識從何而來?惟一的途徑是創新,沒有求異獨創,推陳出新,就沒有知識。創新程度越高,知識的價值也越高,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本質特征之一。

知識經濟是一種創新經濟,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是知識經濟的源頭?,F代社會知識的生產速度越來越快,科學發明從發現到應用的周期也越來越短,機器設備和工業產品的“陳舊周期”不斷縮短。“如果說農業化經歷了5000年,各國、各民族可以各自為政,彼此可以相差上千年;工業化經歷了300年,各個國家可以相對獨立,彼此相差上百年的話;那么,這一次的信息化一開始就同全球緊密相連,而且這是一場綜合性技術革命”。

總之,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急劇增長,產品更新換代加速已成現實。知識經濟呼喚創新,惟有持續創新和全面創新,使科學技術與經濟文化等緊密結合起來,才能贏得和保持競爭優勢。缺乏創造意識和能力,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企業、個人,都將失去生存的根基。

(二)創新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未來人才的必備素質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指出:教育的任務是毫無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創造才能和創造潛能都能結出豐碩的果實,這一目標比其他所有的目標都重要?,F在西方國家普遍認為21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有:

懂得如何學習,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辨別、組織和使用一切學習資源;具有創造性,能夠綜合和組織各種信息,具備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夠與人共享知識和學習。

國外一些企業家認為未來的人才一要有勇氣和膽識;二要肯不斷學習;三要能夠搞好公共關系;四要有創造性;五要有全局眼光;六要理解和自己民族不同的文化。

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講話曾經明確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美國經濟學家熊彼得(J.A.Schumpter)1934年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從經濟學角度提出了“創新理論”(InnovationTheory)。按照他的定義,“創新”是指企業家實行對生產要素的新的結合。包括以下五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的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質量;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一種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實行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例如建立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壟斷地位?!?/p>

教育創新要求教育者(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在施教當中要貫徹一種思想,即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觀念、創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做到這一點,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不斷探索提升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路子。

二、實施教育創新的基本途徑

(一)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創新意識是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人們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解放學習和創新激情。在本世紀五、六十年代左右,當時許多領域的科學家都把尋找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作為攻堅的目標,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當時也把這一被喻為數學桂冠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問題作為自己的努力目標。正是在這樣強烈的創新意識的鼓舞和推動下,他投入了常人以難以想象的精力和熱情,才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創新思維是指發明或發現一種新方式用以處理某種事情或某種事物的思維過程,它要求重新組織觀念,以便產生某種新的產品。這種創新性思維能保證學生順利解決對他們來說是新的問題,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識,并能把這些知識廣泛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

(三)加強對學生創新技能的培養

創新技能是反映創新主體行為技巧的動作能力,它是在創新智能的控制和約束下形成的,屬于創新性活動的工作機構。創新性技能主要包括主要的創新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動手能力或操作能力、熟練掌握和運用創新技法的能力、創新成果的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創新技能同樣也居于創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尤其在我國目前的學校教育中,更要加強以實驗基本技能為中心的科學能力和科學方法的訓練。

(四)加強對學生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的培養

創新過程并不僅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它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如遠大的理想、堅強的信念、誠摯的熱情以及強烈的創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創新情感雙重因素的作用下,人們的創新才能才有可能獲得綜合效應的能量。除創新情感外,個性在創新力的形成和創新活動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個性特點的差異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創新成就的不同。創新個性一般來說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獨立性強、有恒心以及一絲不茍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五)不斷改革教學體系

1、從教學內容上看,教育創新是根據創新原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及創新個性的教育活動。按照創新超前性和新穎性特點,應該讓學生掌握最新的知識內容,了解最新的發展動態,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發展的客觀物質世界概念;以開放性的學習促進知識的全面發展;使學生了解創新能力的形成過程及特點。與傳統教育相比,知識的傳承已經不是重點,而發現知識的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探索的精神和個性品質才是教育的重要內容。

2、從教學方法上看,教育創新應摒棄傳統教育的傳承模仿式方法的一些弊端,強調啟發式教學、發現式學習和互動合作式學習,強調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的綜合運用,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動性和個性化發展。

3、從教學評價體系上看,教育創新要求改變傳統教育以考試為中心、以知識掌握程度為基礎的評價方式,追求以知識為基礎、創新為目標、能力為重點的多樣化考核選拔。

4、從教學環境條件上看,教育創新應為學生提供一個主體受尊重、又急待主體積極進取、充分施展和發展的寬松學習環境,摒棄傳統教育中一個課本、一個教師、一個標準答案、一個成才模式的“刻模機”式的育人環境。

5、從教學管理體制上看,教育創新追求的是政府作宏觀指導、社會作支撐,學校有充分自主和活力,師生平等合作共同參與教育全過程,使教育教學真正成為創新性勞動的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