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農村教育困境及應對思路

時間:2022-08-06 09:14:46

導語:貧窮農村教育困境及應對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窮農村教育困境及應對思路

山西省呂梁市(前呂梁地區)柳林縣前元莊的教育改革經驗曾成為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典范被廣為宣傳,為推廣柳林縣的經驗,國家教委于1994年發出《關于建立全國地區(市)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聯系點的通知》,將整個呂梁地區劃為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聯系點,以推廣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縣的經驗。嵐縣是目前呂梁市經濟發展滯后的縣之一,其農村教育的發展很具有代表性,于是我們于2011年5月中下旬對該縣農村教育進行了集中調研,現就筆者在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及其思考發表出來,以供參考。

一、嵐縣農村教育發展存在的困境

嵐縣位于山西省中部西側,與太原市、忻州市、呂梁市相連,與城區直線距離各為100公里,區位優勢明顯。嵐縣地勢平坦,擁有全國第二大露天礦體,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嵐縣經濟狀況一直不是很樂觀,仍屬國家級貧困縣。嵐縣的教育一直以來發展很緩慢,不僅不能滿足縣域內群眾接受一般教育的需求,更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

(一)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與教育資源短缺、教育質量低下的矛盾日益突出

1.現有學校數量太少,不足以滿足群眾上學的需求。目前嵐縣全縣有小學124所,在校學生13659人;初中17所(含民辦3所),在校學生6838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學生2347人;職業高中1所,在校學生1036人。嵐縣縣城僅有1所普通高中,1所職業高中,5所初中(含民辦3所),3所小學,1所幼兒園,現有的學校數量完全不能滿足群眾對上學的需求。如按城區人口統計,僅縣城就需要10所左右的幼兒園,而目前縣城僅有縣機關幼兒園1所?,F在有村辦幼兒園2所,村辦學前班26個,但這些村辦學前班大都缺乏基本的辦學條件。由于公辦教育資源短缺,農村地區私立幼兒園較多,如與縣城一河之隔的東村鎮高崖灣村,人口不足500人,但辦起了2所私立幼兒園,不僅滿足了本村幼兒的上學難問題,也吸引了其他臨近自然村的幼兒來上學,但是辦學條件較為簡陋。高中教育資源也極其不足,1所普通高中根本無法滿足初中生升學的需要,因此,多年來嵐縣初中生學業壓力特別重,升學競爭十分激烈,高中入學率僅為34.5%。一些經濟情況稍好的家庭一般將子女送入臨近的呂梁市、忻州市、太原市城區的高中學習,高中生源流失十分嚴重。

2.現有學校硬軟件太差,與標準化學校要求相距甚遠。2008年山西省頒布《山西省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實施意見》,開始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對全省中小學校舍進行全面加固改造,提高了中小學校舍抗震設防能力,中小學校舍面貌得到改觀。嵐縣也不例外,嵐縣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涉及項目學校105所,其中加固70所,部分加固和重建19所,原址重建10所,異地遷建6所。到2011年,所有項目全部竣工,全縣所有中小學校舍達到抗震設防標準。在我們的調研中也發現無論多么偏遠的農村學校校舍依然如新,但是其他如操場、圖書室、實驗室、教師休息室的配套設施卻不齊全。由于嵐縣財力有限,幾乎所有學校都未能達到標準化的要求,且不說鄉村學校的條件,就是縣城學校的條件也只能提供正常教學的需要。嵐縣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嵐縣高級中學,實驗器材嚴重不足,僅有的實驗器材還是靠學校貸款購買;課程改革所需配套設備幾乎無法配備,音、體、美等專用教室都沒有;理、化、生實驗室陳舊,設備老化;至今仍無學校圖書館,學校操場仍為土質操場??h城城關小學,擁有30個教學班,2200多名在校生,但生均占地面積嚴重不足,僅2平方米多點,校長稱“上操都排不開隊”??h城唯一的公立幼兒園———機關幼兒園,生活活動場地嚴重不足,小一點的班約45人,生活活動場地僅36平方米,大一點的班約50人,生活活動場地僅47平方米。校舍陳舊,設備不齊全??h城紅旗小學校長稱該校是“硬件不硬,軟件不軟”,圖書室、閱覽室完全沒有,廁所尤其是女廁所嚴重不足,“76位女教師共用一個蹲位,苦不堪言!”嵐縣職業中學,連現在的校舍都是租賃私人的??上攵r村學校情況就更加糟糕了,與標準化學校的差距相去甚遠。

3.教師數量嚴重短缺,師資培訓不足,整體質量偏低。嵐縣教師核定編制為2042人,現在實有1871人,缺編171人。教師結構性短缺十分嚴重,農村學校的音、體、美、信息、通用技術等專任教師嚴重短缺,這些課程只能由其他教師兼任,多數學?;静婚_設這些課程。農村小學師資不足,代課教師占很大比重,如普明鎮段峪小學,有教師3人,其中2人為代課教師,后祁村教學點有教師2人,均為代課教師,馬坊村教學點,有教師4人,3人為代課教師。用于教師培訓的經費嚴重不足,全縣教師參加師資培訓的機會不多,全縣教學質量偏低。近年來周邊縣市教師待遇遠高于本地,一些優質教師資源一直有向外流失的趨勢,使本來就不利的局面雪上加霜。

(二)政府對農村教育逐漸重視,但政府財政性收入不高使農村教育投入捉襟見肘雖然嵐縣區位優勢較為明顯,資源十分豐富,但經濟發展一直滯后。2007年全縣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但是與呂梁市整體快速發展的形勢相比,嵐縣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如2009年,呂梁市財政收入為165.42億元,嵐縣僅1.46億元,在呂梁13個縣市中排名倒數第二,不足全市的0.9%。就連前幾年與嵐縣差不多的臨縣、興縣、方山等周邊縣也分別達到了4.9億、3.58億、4.18億。雖然嵐縣政府逐漸加大了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縣政府在教育經費投入中堅持“四個優先”,即年初安排預算時優先教育,資金調度優先教育,年終超收追加預算時優先教育,制定優惠政策時優先教育;縣政府還在全縣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實施“蛋奶工程”,為住宿學生和教師每天每人發放2個雞蛋和1杯牛奶,惠及師生3782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2010年嵐縣提出“五大建設”的戰略目標,其中的重要一項就是“大教育建設”,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間,要切實把發展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但是由于嵐縣總體經濟狀況不是很樂觀,財政收入不高,對教育的投入仍顯得捉襟見肘。如2008年預算內教育經費為6973萬元,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例為26.8%,比例較高,但是對于嵐縣這樣一個教育資源十分稀缺的縣域,這一投入仍顯不足,據不完全統計,若按標準化學校建設標準,嵐縣學校配齊設備、設施仍需1億多元。

(三)城鎮化下的農村教育正發生劇變,農村學校布局調整仍無法適應這種變化近十年來是我國城鎮化推進速度較快的時期,2000年城鎮化率為36.2%,而到2010年城鎮化率已經提高到49.68%。高速的城鎮化進程給我國農村教育的發展帶來諸多挑戰與不適。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使得農村學校生源劇減。為此,在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將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列為一項重要工作,并指出應“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學點,防止因布局調整造成學生輟學。學校布局調整要與危房改造、規范學制、城鎮化發展、移民搬遷等統籌規劃。調整后的校舍等資產要保證用于發展教育事業。在有需要又有條件的地方,可舉辦寄宿制學?!保?]。嵐縣教育局也根據需要,在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嵐縣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規劃和分年度實施計劃》,對偏遠地區比較分散的教學資源進行了整合,如重點加強了嵐城、普明、社科、古城、王獅、大蛇頭、上明等7所鄉鎮初中的整合,逐步將生源較少、教學條件差的順會、界河口、土峪等5所初中改建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在小學方面,全部撤并了三級以上的復式小學,在全縣建成大蛇頭小學等20所寄宿制小學。另外嵐縣還提出“控輟保學”的策略,在交通不便的一些農村保留必要的教學點,對因撤并造成學生失學的村重新恢復教學點,全縣目前仍保留了71個教學點。雖然很多教學點是由于村民的強烈要求而保留的,給村落內適齡兒童上學帶來了方便,但是由于農村學生生源繼續減少,給這些教學點的生存帶來了危機。

如普明中心校轄8所小學,各校(包括教學點)的學生數量稀少,因此繼續適時地進行布局調整仍有必要,具體情況見表1。雖然農村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進行布局調整的同時,我們還需重視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其他制度的修改與完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師編制問題,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很多寄宿制學校缺少工勤編制,給教師和學生的住宿、吃飯帶來很大的麻煩,多數學校學生的住宿是由教師代管的。如在普明中心校,8所小學里只有3所有工勤人員。一方面有的學校領導沒有專門的編制,以致占用教師編制,使教師資源更短缺;另一方面,由于學生數量減少,繼續按照師生比制定教師編制已顯得不合時宜,很多教學點的教師按標準已超編。因此,需要變革現在的教師編制標準。另外對于嵐縣這樣的偏寒地區,由于冬季取暖問題,學生公用經費額度也應相應提高,據了解嵐縣一般學校的冬季取暖費用幾乎占到了學生全年公用經費的4至5成。

二、貧困縣治理農村教育的一些思路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是農村教育長效發展的根本制約嵐縣農村教育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其經濟發展的滯后導致的教育投入不足,以致在教育資源數量和質量上供給的落后,遠不能滿足群眾的教育需求。因此,對于解決貧困縣教育發展問題,最終還需該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嵐縣經濟實現可持續跨域式發展是可能的,嵐縣政府應審時度勢,抓住山西“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改革試驗的機遇,改變嵐縣以往依托內部資金、產業鏈短、能耗大的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創優環境,引進外資,利用大企業先進的經驗治理理念,將嵐縣所蘊藏的豐富礦產資源轉變為嵐縣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特色農業,打造特色“土豆文化”,做好土豆深加工產業鏈、土豆餐飲等,使之成為嵐縣的特色產業;利用各方面人力、物力資源,盡快修建鐵路,融入全國鐵路網,融入太原經濟圈,為嵐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近年來,嵐縣在發展思路上已做了積極的調整,如提出實施大項目、大生態、大教育、大民生、大環境“五大建設”,打造富裕、文明、宜居“三新嵐縣”的轉型跨越戰略,力求走出一條資源型欠發達地區的科學發展之路。

(二)加強對教育的重視力度,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之間的關系地方政府不重視農村教育一般都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考量:一方面,由于農村教育效益的非農化,即農村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一般不會再回到培養他的地方去做出直接的貢獻,也即陶行知在1926年《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所指出:“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保?]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事業投入的巨大性、效益的遲緩性,教育不但不會帶來即時的經濟利益,而且還很耗財力、物力,而一屆政府任期有限,為了形成政績,一般對教育都采取冷漠態度。雖然國家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其經費由中央政府、省級政府和縣財政分擔,但是縣級財政支出的很大部分仍是用于辦理教育,教育投入成為縣財政的主要支出部分,這對于財力有限的縣是一筆很大的負擔。因此,考慮到全國的地區差異,我們需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經費分擔的層級,加大中央和省級對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但是對教育的重視與否與其經濟發展好壞并無必然聯系,即使在經濟發展不景氣的時候我們也應實施“教育先行”的發展戰略,這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能夠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苯逃粫砑磿r的經濟利益,但我們要擺脫從眼前利益與局部利益看問題的狹隘主義觀念,從一個地區長遠利益考慮,從一個國家全局利益考慮,開源節流,多方面籌措教育經費,減少浪費性支出,將民生放在首位,將教育事業置于民生事業的首位。

(三)重視教育改革,開展教育實驗,積極探索出窮縣辦優質教育的路子好的教育不一定是有錢的教育,貧困縣辦理教育不能受制于教育經費。歷史上很多好的教育范例并非都有充足的教育經費,要辦好教育關鍵還在于教育內部的不斷改革和創新。如時下著名的杜郎口中學,也不過是一所鎮中學,其成功的關鍵在于敢于探索、敢于實驗、敢于打破常規。但地方政府和學校一般都具有進行教育改革的惰性,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升學壓力大,群眾對升學率期望高,地方政府一般將高考升學率作為其辦教育的最大政績,視維持或提高高考升學率為一屆政府任期內的一項重要任務。由于進行教育實驗、教育改革要冒風險,一旦不成功將直接影響升學率,在此種現實下,不管國家再怎么進行“教育改革”,地方政府、學校對教育改革始終不抱積極的態度,這樣就造成如嵐縣一般經濟滯后教育也落后的面貌。由于我國高考改革的滯后性,多年來實施素質教育的努力仍舊沒有改變“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局面。因此,改革制約教育發展的高考制度應加快步伐。另一方面,政府部門也應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不再以升學率作為唯一的教育評價標準,鼓勵學校開展各種教育實驗,探索培養學生的新方法??梢哉f,我國實施“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為以縣為單位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而當前也正值我國推進新一輪教育改革的關鍵期。2010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和試驗,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保?]因此,要抓住當前重視教育改革的關鍵期和機遇期,以縣為單位,鼓勵教育改革、鼓勵教育實驗,爭取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的教育發展道路。

(四)將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學校建設相結合,實施“村校一體”,實現資源共享與互惠互利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中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此后,新農村建設在全國各地火熱地開展起來,近年來嵐縣的新農村建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幾乎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落里硬化了道路,安置了路燈,垃圾進行集中處理,有線電視網、自來水網等也逐步鋪開,一些村在人流集中的地方安置了體育鍛煉器材等。新農村建設后嵐縣農村的面貌煥然一新,但是與新農村建設不一致的是:農村人口銳減,農村學校蕭條,一些農村學校由于布局調整被撤銷,校園荒蕪。因此筆者認為,農村學校布局調整要與新農村建設統籌進行,根據人口集中程度,規劃好農村學校布局,同時可以試行“村校一體”,將新農村建設中的一些內容與農村學校建設相結合,如村圖書館可以設在農村學校里,村運動器材也可以設在學校里,由學校來管理,實現資源共享,也可以為農村學校建設節約資金。另外,由于近年來農村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極大改善,億萬農民求富、求知、求樂、求美的愿望更加強烈,這也要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因此,在往后的新農村建設中應充分發揮現有農村學校在改變農村精神面貌方面的積極作用,使之成為實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

(五)重視城鎮化給農村教育帶來的種種問題,探索出適合城鎮化背景的農村教育道路城鎮化是我國當前及其今后一段時期內的重要特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斷言,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有兩件事:一是美國高科技產業,二是中國的城市化。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城鎮化給我國農村教育帶來的挑戰。城鎮化使農村適齡兒童向城鎮轉移,一方面使農村學校生源減少,面臨撤并的危機,另一方面是城鎮學校生源增加,在中心村、鎮需建立好寄宿制學校,在縣城需擴展現有學校規模,提高學校容納學生的能力。在布局調整之外,我們更應當做好配套政策和制度的建設,建立起一套適合新情況的教師編制、公用經費、校車、師生住宿等制度。如增加學校工勤人員編制,改變以往以學定編為以點定編,對農村教師實施獎勵制度(給予其一定的生活補貼、交通補貼),建好農村教師周轉房,適當增加學校公用經費額度(用于冬季取暖),一些學校應配備校車等,使學校布局調整的成果得以鞏固,使農村教育質量得以逐步提高。

(六)廣納賢才,進一步提高教師待遇,配備一支高質量的農村教育管理、師資隊伍教師資源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不僅是中部的嵐縣,在我們去過的教育發展比較好的東部地區,如天津靜??h、河北三河市等地方教師資源也不是很充足,教師資源短缺仍是制約其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嵐縣這樣的貧困縣,一方面經濟條件不允許引進大量的優秀教師資源;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不少“在編不在崗”的情況,制約對新教師的接納。因此,清理這部分“在編不在崗”的教師對于貧困縣而言是十分棘手的也是緊迫的任務。

(七)公私并舉,創設良好環境,積極鼓勵和引導私人辦學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貧困縣辦教育一定要積極引導私人、企業等民間力量辦學,如嵐縣偌大的縣域,卻僅有1所普通高中,再建1所高中是嵐縣人民多年來的期盼,嵐縣政府多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到要新建1所高中,但由于財力不夠,宏愿多次落空,時至今日仍不見新學校動工。嵐縣學前教育的情況更為糟糕,縣城僅有1所公立幼兒園、1所私立幼兒園,根本無法滿足群眾接受教育的需求。因此,創設良好的政策環境,鼓勵和引導私人辦學應該成為貧困縣辦教育的一條重要道路。

(八)校企合作,依托產業優勢和本地文化為職業中學發展打開一片天地嵐縣職業教育,依托嵐縣職業中學,由于資金短缺,生源不足,多年來辦學理念一直在普高與職高間徘徊,其辦學質量既無法與普高相比,更無法與城市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相比,因此職業中學的處境十分尷尬,相信這也是縣級職業教育面臨的普遍困境。辦理縣域內職業教育一定要以本地產業和文化需求為主,只有這樣才能辦出特色?;趰箍h的實際筆者認為,應當根據當地產業發展情況,如針對境內的鋼鐵項目、汽配制造項目、焦化項目、煤礦項目、各種鑄造項目等,與縣域內大企業加強聯系,結合企業的需要,與企業共同培養所需人才。另外,針對嵐縣本地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民間技藝等也可以開展搶救性的學習與傳承,加強對民間的八音、剪紙藝術、面塑藝術、紙扎工藝等的傳承。針對近年來一些新興的服務業,如酒店管理、婚慶禮儀、房地產開發等也可以做些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