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制下建筑人才培養模式
時間:2022-04-15 10:26:00
導語:學分制下建筑人才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安徽農業大學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專業創建于2000年,主要培養具備農業生產性建筑、設施農業工程、農村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2005年,安徽農業大學實行學分制改革,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專業的培養模式也作出了相應的改革。通過對剛剛畢業的2005級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知識結構以及基本技能的深入調查,發現學分制的實行確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但同時也暴露了人才培養模式上的一些不足。如何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是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專業本科教學領域的一項緊迫任務。
1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問題分析
1·1學分制的優勢未能完全發揮學分制最大的優勢在于選修課比例大,選課自由度大,能促進學生選課的自主權和個性的發展,但在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專業教學計劃中,必修課占80%左右,選修課僅占20%左右,雖然開設了較多公共選修課和跨專業選修課程,但學生在大量必修課的壓力下,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選學更多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另外,由于師資、教學實驗設備不充裕,目前還開不出足夠多的選修課供學生選擇,也很難實現同一門課幾個老師同時上,讓學生選,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學分制的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1·2課程體系“重工輕農”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是一個綜合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專業,包括建筑工程和生物環境與能源兩個方向,經過調查統計,2005級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專業的畢業生80%以上都表示會從事與建筑工程專業相關的工作,只有20%的同學表示會從事農業能源方面的工作,這一方面與目前的人才需求形勢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目前培養方案的設置是有聯系的。2005級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中的主干課程與土木工程專業很接近,雖然培養方案中開設了一些生物環境與能源方面的課程,但多是在選修課模塊。大多數學生為了以后就業的需要,選修的課程多偏向建筑工程方向。實際上,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主要培養能在農業建筑與環境、工廠化設施、農村新能源開發與科學利用等領域從事規劃設計、裝備開發與集成、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顯然,目前課程體系中“重工輕農”的課程設置與該培養目標是不符合的。
1·3課程體系綜合性不夠通過對2005級學生的畢業設計過程的調查,發現學生普遍缺乏對所學課程融會貫通的能力,難以做到有效地應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就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目前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專業設置的各門課程過分強調自身的完整性、系統性,整個課程體系的綜合程度不高,課程結構缺乏整體優化;另一方面,學生在選課時,大多選擇簡單的,易通過的課程,忽視了整個知識體系的建立。
2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的措施
2·1優化教學計劃,充分發揮學分制優勢學分制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的個性化、多樣性和復合性。所以,在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的今天,為了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廣泛興趣,加大選修課程力度和廣度,大量設置選修課是十分可行的措施之一。增加選修課學時、擴大選修課比例,通過學生自主選課,學??梢赃m時地了解和分析學生對課程的選擇情況,及時更換那些選課人數偏低、學生不感興趣、不適用、知識內容陳舊的課程,從而促進了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也推動了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現代化。選修課的設置應包括一些學科前沿、研究熱點、發展趨勢、開拓思維等方面的課程,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志愿從中選擇。
2·2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使課程日益綜合化進入21201安徽農學通報,AnhuiAgri·Sci·Bull·2010,16(1)世紀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畢業后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競爭力。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是一個綜合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專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更高,并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實際工作與生產中去。因此,在教學內容上要適當加強實踐應用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引導學生更加“宏觀”的思考問題。
2·2·1強化實驗教學及課程設計教學環節實踐教學改革是長期的、動態的教學改革,不能一勞永逸;要緊跟農業建筑以及能源發展的新技術、新規范、新知識、新標準不斷進行調整,不斷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才能與社會對接,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應適當壓縮理論課時,加強實驗及課程設計環節,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模式;在試驗方法上,多開展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搭建平臺;在試驗內容上不僅僅局限于驗證課本上的理論,更應該鼓勵學生通過實驗進行科學研究,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2·2·2與企業及科研設計單位合作,為學生實習就業構筑平臺在理論課程基本結束后,讓學生去企業以及科研單位實習,對理論知識的應用進行強化訓練,通過實習訓練,使學生掌握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術應用本領,進一步鞏固和應用所學的知識,使學生能結合生產實際,解決一些實際工程問題,防止空對空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實習的同時,學生可以與企業或科研設計單位建立一定的聯系,為學生的就業構筑一個良好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