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語言特征
時間:2022-10-19 03:51:02
導語:淺析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語言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學語言是在教學過程中傳遞信息、溝通師生的教學基本技能,教學語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作用變得尤為重要。本文旨在通過探究思想政治教學語言的特征,以期對思想政治的教學實踐有所啟發,使思想政治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語言;特征
近幾年在大力推進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學語言研究成為教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教學語言是溝通教師和學生的橋梁。思想政治是集科學性和思想性為一體的人文社會學科,為培養獨立性格、健全人格的學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分析政治學科的教學語言風格是社會發展和教育變革的現實需要,研究教學語言的特征能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更好的思路和經驗。
一、思想政治教學語言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學科自身所具有的意識形態、認知審美、強烈的價值觀導向等特點,使其自身有特殊的教學意義。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一門人文社會學科,而且它還具有強烈的政治思想教育色彩。在2018年施行的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新課程標準的大綱中,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加明顯。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學語言更加嚴謹,同時也要更加貼近生活、社會實際,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滿足思想政治學科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礎上,最有效的教學語言效果是達到學習思想政治科學知識與思想情感的相得益彰、相互結合、相互影響。政治教師教學不僅要以自己獨特的語言魅力客觀的反映社會現實,同時還要與學生共情、引起心理上的共鳴,通過學習思想政治給予學生強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思想政治教學教學語言的定義是,思想政治學科教育者為了完成達到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完成教育教學目標,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結合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學情以及教學場合等條件下,采用的一種邏輯嚴謹、語言得體、思想深刻、語法規范、創新改革的語言手段和方式。
二、思想政治教學語言的特點
(一)意識形態性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性,主要是指政治學科所具有的階級性、政治性。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這就決定了我國的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語言的意識形態性是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教育,兩者聯系密切。而且,意識形態性是思想政治學科教育的核心內容。2018年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核心素養更加注重意識形態的灌輸,通過政治教育核心素養培養中學生的政治認同的獨特價值、理想精神、法制意識以及公共參與,通過新課改的核心素養培養中學生法治意識、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最終為有效的政治公共參與奠定基礎,培養獨立精神的理性公民。因此,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改變教學語言,同時要從學生的學情、認知、社會實踐出發變革教學語言,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需要。
(二)價值導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性,對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具有明顯的價值導向作用。因此,教學語言風格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即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成長規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鼓勵人們追求更高的價值目標,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融合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價值導向作用需要教學語言的完善和與時俱進。首先端正情感方向。意識形態的教育需要借助于一門人文色彩濃厚的學科去完成教育人的任務,因此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多使用尊重、信任等情感的教學語言,而盡量少用批評、辱罵、懷疑等負面的情感教學語言,并清晰地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自我認知、認同社會。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語言風格要實事求是,要做到“務實”教學,教學語言幽默,接地氣,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做事風格,讓學生在追求人生理想的過程中“接地氣”。同時,政治教育需要榜樣力量,諸如“感動中國”等正能量的教育,為學生價值觀教育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提高人生需要層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需要重視對學生的精神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
(三)審美融合觀
教育過程涉及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在新課改的要求下,發揮學生的首創精神是教學的重要原則。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打破常規課堂,做到課堂教學科學性、藝術性、思想性的完美融合,達到教學語言與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效果、學生語言交融、融合、滲透的交織效果。這種交織美的最好效果是完美的學生參與。如今社會思想發展日益呈現多元化、復雜化,而課堂語言也應尊重差異,理解個性,這種不同思想的交織才是真正的教學審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語言風格,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要想使教學風格相互融合滲透,不同的教學風格相得益彰,就需要教學語言的包容性。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盡量避免使用華麗、修飾過分的辭藻。通過教育語言的包容性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語言美也得到提升,最終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變得快樂。教育語言的交織美、融合美更多體現的是語言的風格多樣、課堂形式多變、思想價值多元,而這正是教育語言大發展的基礎。但無論內容、形式怎么變化,思想政治教學語言有個不變的原則,就是追求和諧,要弘揚正能量,引導社會風尚。而追求和諧之美就需要教師接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引導學生接觸正確、和諧的思想和價值,引起學生的共鳴。對此,教師不能用教條化的語言風格說教,而應在教學情境的設計中,將和諧因素貫穿其中,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作者:張俊敏 單位: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
- 上一篇:淺談北元特色企業安全文化
- 下一篇:新媒體時代安全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