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學實踐教學論文
時間:2022-10-18 08:56:49
導語:眼科學實踐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以微課為基礎的翻轉課堂在眼科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大連醫科大學2018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一班38人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19人)和對照組(19人)。實驗組采用以微課為基礎的翻轉課堂教學法,對照組采用PBL教學法。教學任務結束后用考試成績和問卷調查結果評價兩組教學效果。結果實驗組考試成績(包括基礎知識、病例分析、總成績)以及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以微課為基礎的翻轉課堂是一種高質、高效、便捷的教學方法,值得在臨床醫學專業眼科學實踐教學中推廣。
關鍵詞:微課;翻轉課堂;眼科學;實踐教學
眼科學教學內容抽象,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學習難度大,眼部解剖結構精細復雜,對疾病的檢查和診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高精尖的儀器設備,這就增加了初學者的學習難度;其次,眼科學對于臨床醫學專業而言是考查科目,課時較少,受重視程度不夠,學生對眼科疾病的相關知識了解較少;最后,眼科學以形態學教學為主,內容枯燥且難以理解,學生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微課是指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精練,集中說明—個問題的小課程[1]。近年來,微課又有了新的定義,即微型視頻網絡課程,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2]。翻轉課堂是指依靠現代信息技術,將課堂教學和家庭作業進行反轉,教師結合課堂講授的內容制作教學視頻,供學生課前自主觀看,課堂則變成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場所。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完成知識的應用,通過對知識傳遞、知識內化、知識鞏固順序的顛倒,實現從“教”向“學”轉化的翻轉改變,是一種區別于傳統授課方法的教學形式[3-7]。我們將這種以微課為基礎的翻轉課堂應用于眼科學實踐教學,旨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以及教學質量。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取大連醫科大學2018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一班38人作為研究對象,該班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大連市中心醫院進行眼科學理論與實踐學習。將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19人)和對照組(19人),實驗組采用以微課為基礎的翻轉課堂教學法,對照組采用PBL教學法。1.2教師及教材。教師均為眼科帶教教師(主任醫師),教材為第8版《眼科學》。1.3課前準備。1.3.1實驗組。設計眼科主要疾?。ㄈ绨變日稀⑶喙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老年黃斑變性、眼外傷等)多媒體課件,插入視頻、音頻、圖片、文字、動畫等,包括病史、臨床表現、眼底照片、OCT結果、FFA結果、視野檢查結果、B超結果、CT結果、MRI結果等靜態數據資料。通過學習這些多媒體資料可以使學生對疾病以及常見臨床基本操作技能有一個直觀清晰的認識。共16學時,分4次授課,每次4學時。1.3.2對照組。將眼科主要疾病(如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老年黃斑變性、眼外傷等)相關知識以文字、PPT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共16學時,分4次授課,每次4學時。1.4教學方法。1.4.1實驗組。(1)微課的制作。建立微信群,收集眼科學網絡課程資源,包括文本、圖像、視頻、音頻、動畫等。(2)翻轉課堂的實施。教師將微課上傳到網盤、云端或微信群,供學生課前自主觀看,學生根據教學任務查詢、討論、整理、分析、歸納,制作PPT演示文件。課堂教學分為3個階段:①學生演示、討論階段:學生派代表進行2~5分鐘的課堂PPT演示講解,闡述對問題的思考及結論,教師通過病例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②教師指導階段: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結合教學重點、難點答疑解惑。③總結階段:學生總結所學疾病的特點,討論該病的診斷、鑒別、治療、預后等,教師結合真實病例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1.4.2對照組。采用PBL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與實驗組相同。1.5教學評價授課結束后對兩組眼科學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和臨床病例分析能力進行評價。發放調查問卷,從基礎理論的掌握,臨床思維能力、臨床技能、自學能力、學習效率、學習興趣、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協作溝通能力以及對本組教學方法的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調查。
2結果
2.1兩組考試成績比較。比較實驗組及對照組考試成績,實驗組基礎知識考試成績、病例分析成績和總成績均優于對照組(P<0.05或P<0.01),見表1。2.2兩組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實驗組對基礎理論的掌握、提高臨床思維能力、提高臨床技能、提高自學能力、提高獨立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對本組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提高協作溝通能力、提高自學能力等方面的認同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以及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眼部疾病已嚴重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社會對眼科專業醫生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眼科學專業性極強,檢查診斷技術發展迅速,且視覺器官結構復雜精細,眼部檢查大多需要依賴專業的儀器設備,治療操作和手術也需要在顯微鏡下完成,學生操作機會較少,從而導致眼科學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成為臨床醫學專業教師關注的問題。3.1微課短小精悍、目的明確、效率高,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優勢顯著。隨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普及,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成為教育改革和信息化發展的新議題。微課最早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首創。隨著通信技術和以開放、共享為理念的教育資源的蓬勃發展,微課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興起。微課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融為一體,其信息交流和傳輸效率是傳統教學模式不能比擬的,有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高級思維的培養,對教育改革與教育信息化發展產生巨大影響。3.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翻轉課堂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還給學生,教學視頻短小精悍,教學信息清晰明確,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重構。“信息傳遞”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吸收內化”是在課堂上通過互動實現的,教師提前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課上給予輔導,同學之間的交流有助于知識的吸收內化。課上,學生專注于主動的基于項目的學習,師生共同研究、解決問題,對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以微課為基礎的翻轉課堂,是一種基于網絡的課程資源,是對傳統教學資源的有效補充,且學習和交流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眼科學知識點相對獨立,適合制作微課,能夠將知識點細化和分解,進行詳細介紹,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眼的角膜異物取出、球后注射、淚道沖洗等內容的教學中,利用微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學生感性認識;又如在學習房水循環通路內容時,可以通過微課的動態圖來展示眼內房水的生成、循環過程,使學生能夠清晰、直觀地了解閉角型青光眼的發病基礎。利用微課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翻轉課堂讓學生帶著課前學習時遇到的問題進入課堂,通過課中獨立分析病例、組間互動、師生互動、教師總結答疑等形式,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提高知識的掌握程度及臨床問題處理能力。本研究探討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眼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實驗組各項考試成績及教學評價均較對照組高。表明該教學模式對于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協作溝通能力及臨床問題解決能力有積極作用,適合眼科學本科教學。眼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專業性很強的臨床學科,實踐教學是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技能的過程,而醫生的臨床能力是其多種臨床技能在診療過程中的體現。采用以微課為基礎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實踐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2]李佩琴,楊少芬,周春輝,等.微課在病理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6(24):202-203.
[3]張婷,張永梅,李睿明,等.醫學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提升途徑探索[J].教育研究,2014(6):57-59.
[4]LiS.Fliptheclassroom[J].EducPrimCare,2015(26):438-440.
[5]GavrielJ.Theflippedclassroom[J].EducPrimCare,2015(26):424-425.
[6]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30(4):46-51.
[7]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作者:白晶 唐瑜 郭濤 單位:大連醫科大學附屬大連市中心醫院
- 上一篇: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論文
- 下一篇:農田水利建設與管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