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禮儀教育的現狀及建議
時間:2022-11-02 08:56:16
導語:中學生禮儀教育的現狀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哈貝馬斯認為:對于任何社會理論來說,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兩個概念———系統和生活世界令人滿意地聯結起來。因此,哈貝馬斯將社會同時構想為系統和生活世界的部分組合,社會不僅是交往結構而成的生活世界,而且也是系統的部分。禮儀教育是社會整合的一種方式,朝著兩個方向進行,其一是著眼于行為者取向的社會性整合,從交往行為出發,來促進社會公序良俗的延續,將社會建構為生活世界;其二是著眼于行為結果的系統整合,它根據自我控制、調節的系統模式來表現,使個人行為的社會化得以發展。中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當今的中學生將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主力軍。加強禮儀教育,能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得以發展,使學校的禮儀工作豐富完善,使我國未來建設有堅實的力量基礎。具體來講,開展中學禮儀教育,有以下真實意義。
(一)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
禮儀教育能夠塑造中學生良好的個人形象。中學生已經開始關注自身和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對與他人交往充滿期待而又有所不安,在此時開展禮儀教育符合人們身心發展規律。在社會交往中,儀表、言談、舉止是人們對他人進行印象管理的必要手段。穿著儀表得體,言談舉止大方,必定會展現良好的氣質風度,給他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獲得首因效應,為和他人建立起友誼、信任關系打下基礎。開展中學生禮儀教育,同時可以讓中學生豐富與完善個人的精神內涵,使中學生在各種社會活動中約束和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塑造和維護自己良好的公眾形象,使當前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體現。禮儀教育能夠幫助中學生樹立人際交往的自信。中學生面臨著渴望友誼、情感交流和“自我封閉”傾向的雙重矛盾,經常會在行為選擇中表現出各式各樣的態勢。這種情況有多重原因,較為普遍是沒有認識到友誼的真實性和不懂得社交技巧。開展中學生禮儀教育,可以促使中學生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逐漸養成自律、真誠的優秀品質,從而在社會交往中增強自信,順利走進自由交往的大門。
(二)促進學校教育內容的完善
在傳統教育中,素質教育往往被忽視,中學生成為分數指揮棒引導下的勞作者,為了考試分數而不斷努力。當前中學生缺乏自信心等方面的心理問題,是禮儀教育缺失的后果,導致中學生自我認同感較差,甚至出現了違法違紀的問題行為。在學校教育中,如果學生不能及時糾正這些問題,等到走入社會,必將出現責任心不強和思想混亂的情況,影響他們的正常工作和前途。學生除了獲取知識和技能外,還應在禮儀修養方面得到發展。禮儀是道德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開展中學生禮儀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德素質,培養健康向上的行為習慣。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是學校教育的目標,更是學生個人健康發展的需要。加強中學禮儀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成熟的社會意識和完善的行為習慣,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交往中,同時豐富校園文化,完善學校的教育內容建設。
(三)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在為總書記的領導下,我國正轟轟烈烈地開展實現“中國夢”的建設活動。這是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繼續,更是我國人民在新時期的奮斗目標和前景展望。社會是人的交往,而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是指至少涉及到兩個及以上具有言語和行為能力的主體之間的互動,這些主體使用言語或言語之外的交往手段,建立起一種人際關系?!鄙鐣暮椭C是由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交際關系構成的,禮儀是社會和諧的潤滑劑,開展禮儀教育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緩解人際交往矛盾,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加強中學生禮儀素養教育,更是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重要意義,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健全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體系。
二、當前我國中學生禮儀教育的現狀
我國歷來重視對中學生禮儀修養的教育,從內容和形式雙重方面來加強中學生的行為養成,同時我國中學生的禮儀教育低效已是不爭的事實。交往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扭曲,從根本上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難以達成一致。哈貝馬斯倡導主體之間進行平等的對話、尊重和理解,他認為交往理性是交往雙方具有平等話語權時開展的對話,因此相對弱勢的群體,要想獲得交往理性的效果,首先需要得到平等的話語權。而我國的禮儀教育存在較大缺陷,未能把教育對象和教育主體放在平等的位置,因而產生較為嚴重的禮儀教育問題。
(一)禮儀教育內容———脫離生活
我國中學生的禮儀教育,始終走在高屋建瓴的空中層面,各地的中學生禮儀教育,去掉《中學生道德規范》的要求,沒有統一的內容和組織方法。各個學校獨自為政,地方之間差距比較大,直接影響了禮儀教育的效果。中學生的課業負擔重,時間緊,在有限的時間里,如何精選教學內容,顯得尤為重要。一些學校在開展禮儀教育時,講究跟隨社會主義主流思想,過于注重形式,對內容的把握不夠,忽略了對禮儀內涵的詮釋。學生在接受禮儀教育時,如同在云里霧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教育結果就是“擺樣子、走形式、沒內容”。長此以往,學生會因脫離生活的“假大空教育”而感到反感,只有在參加活動時,由于外界的束縛而接受,一但融入生活,卻原形畢露。這種脫離生活的教育,很難讓學校禮儀教育有實質性的效果。
(二)禮儀教育主體———工具理性
在以學校為背景的禮儀教育中,教師被我們認為是禮儀教育的主體。在當前的中學生禮儀教育中,教師卻明顯成為教育的工具,體現他們的工具理性。其將工作定義成為了維護現行教育制度的服務,在教學過程中只是遵循學校布置的教學任務,而很少利用手段和目的來達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在禮儀教育課堂上,他們只是現行禮儀教育的傳播者,對于基本的禮儀知識采取全盤接受的模式,并沒有加以自己的理解,只重數量,不管實效,成了禮儀教育的教育機器。
(三)禮儀教育對象———被動接受
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的知識獲取是靠灌輸、被動接受的方式來實現的,這一學習模式被應用到禮儀教育的過程中。無論是學生情感的體驗還是品行的養成,中學生的自身總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缺乏主動參與,僅僅是限于對知識的接受。當前的中學生禮儀教育形式單一,氣氛過于僵硬,導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不多,而中學生的教育對象的差異性也沒有被得以認真考慮,禮儀教育的內容沒有結合對象的個人發展特性,失去本來的教育意義。
(四)禮儀教育效果———反饋片面
在應試教育和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有的學校過分偏重知識的傳授,把學業成績看作是學生工作的首要任務。有些學校在開展禮儀教育,但評價反饋機制不夠完善,忽略了學生的實際禮儀鍛煉。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仍以分數為主,以分數論英雄,“學習成績好的,一切都好;學習成績差的,連禮儀修養都會低一點”。,有些學生對禮儀不夠重視,認為禮儀是虛無的東西,禮儀規范做得好,沒有什么用。他們追求個性的釋放,往往率性而為,因而造成嚴重的后果。
三、哈貝馬斯交往理論視閾下開展中學生禮儀教育的建議
哈貝馬斯將交往行為分成了三個類別:規范性行為;協調行為;表達性行為,交往行為是為了達成交互主體間的共識,促成理解和相互理解。開展中學生禮儀教育,可以增強中學生文化認同和行為習慣的趨同感,豐富中學生禮儀文化的傳播方式和途徑,是當前中學生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精選禮儀教育內容,立足于學生的生活
“集體一致性不是成功溝通的必要共識前提。共識可以是強制的客觀結果,也可以是不會得到主體承認的外界影響或暴力。另一方在接受了其在言語行為中所提供的內容,就必須使得另一方接受他在言語行為中所提供的內容,并對可以批判檢驗的有效性采取肯定或否定的立場?!敝袊菤v史悠久的文明古都,傳統禮儀文化內容豐富,在傳統和現代的融合之中,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多,許多國際禮儀被國人所接受。在禮儀教育中,我國可以發揮文化悠久的優勢,繼承傳統禮儀文化的精髓,同時與時俱進,結合現在禮儀規范,讓禮儀教育走進課堂,規范和統一教材,培養專職教師等,讓禮儀教育能夠得到重視,得到發展。
(二)提高教師和家長的禮儀素質
在生活中,與中學生接觸最多的、是教師和家長,對他們影響最大的也是教師和家長。教師和家長對中學生的發展,起著表率和榜樣的作用,教師和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老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應是禮儀規范的頌傳者。教師嚴格要求自己,一舉一動應符合教師的身份特征,從細微處入手,給中學生做好標榜作用。一個舉止不文明的老師,怎么可能給學生做好禮儀教育工作?一個談吐粗俗的老師,怎么可能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中學生樹立正確榜樣。同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禮儀教育中起著關鍵作用,家長的行為影響著學生的行為選擇。有調查表明,舉止隨意的父母,往往不能培養出彬彬有禮的孩子。學校、家庭要加強合作,學校應多與父母交往,讓家長明確禮儀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禮儀修養,共同參與禮儀教育工作之中。家庭與學校要做到內容一致和時空互補,形成禮儀教育的合力,促使禮儀教育效果長久保持。
(三)調動中學生的積極性,增強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闡釋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實際上就是主體間的交往為取得彼此一致認識而“達成共識”的過程。交往行為的實質是理解。交往的主體是人,在中學生的學生干部評選中、評優評先的方案中,推優入團入黨的過程中,主要應該要發揮民主,讓學生自己來投票產生。中學生們為了自己的榮譽,相應的會反省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溝通技能。同時,在學校的交往過程中,同學之間可以互相指出和糾正對方在禮儀方面的不足。比如:見到老師是否問好,地面有垃圾是否撿起來,在交往溝通中是否適用文明用語。讓大家發揮主人翁的精神和地位,提升中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評價機制,培養學生禮儀學習的興趣
依據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禮儀教育不是為了實現某種生存技能的純粹工具,它本身也應該具有價值性和發展性。把禮儀教育提上議程,就必須通過學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學活動體現出來。學校應完善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制度,通過各種日常行為規范準則,引導和約束學生的日常行為,讓學生注重禮儀,在不斷的實踐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應健全禮儀教育評價機制,定期對學生行為進行考核評估;制定合理的行為管理規范,打破“分數決定論”的思想,把禮儀納入獎懲系統。班主任應從班級層面加強管理,盡早形成良好的班級秩序,引導禮儀教育的落實。禮儀規范要靠人們的自覺來遵守。在現行的禮儀教育中,中學生往往認為禮儀教育可有可無,對禮儀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在開展禮儀教育的過程中,要用豐富的活動形式增強禮儀教育的趣味性,使禮儀教育潤物無聲,潛移默化,被學生自覺接受,內化為學生的自主行為要求。這是學生的“自律”行為體現,對落實禮儀教育的效果有重要作用??傊Y儀本來就是一門特殊的語言,中學生能夠知禮守禮,學習基本的禮儀知識和規范,能夠促進中學生成為一名有修養、有品位、有風度、有氣質,懂得愛己愛人的現代人。也是中學生以后立足于社會,成就事業,獲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技能和關鍵因素。因此,結合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我們應該要積極幫助中學生提高禮儀素養,從教學內容、教育主體、教育客體以及教育評價機制方面加強中學生的禮儀教育。
作者:許名健 單位:長沙市南雅中學
- 上一篇:幼兒教師語言應用的科學性與藝術性
- 下一篇:農村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