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融入高校美術教育的實踐
時間:2022-05-19 09:34:27
導語:傳統藝術融入高校美術教育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當前全面創新、優化高校美術教育課程結構時,要植根傳統藝術的傳承生態,扎根學生傳統藝術學習興趣,通過營造傳統藝術傳承的最佳環境,促進傳統藝術與高校美術教育、校園文化實現深度、一體融合。本文將結合《美術教學指南》一書,分析當前高校美術教育存在的相關問題,探索傳統藝術融入高校美術教育的應用價值與實踐路徑,以期為當前持續改善高校美術教育質量提供有效參考。由邁克·帕克斯和約翰·塞斯卡著,郭家麟及孫潤凱譯,湖南美術出版社于2015年1月出版的《美術教學指南》一書,主要以美術教學為研究對象,從美術內容教學框架,美術與生活、社會需求和其他學科的關系,美術課的基礎概念、考核作業與評定,創造最佳學習環境:課堂管理及其他和美術史、美術審美與美術批評等多個角度對如何開展美術教育提供了詳細論述,提出了建立自己的美術教學原理、美術課的基礎概念:從主題思想著手,美術課堂上美術詞匯的介紹與運用,認知發展理論之人們如何理解繪畫等個性化觀點,為當前從內在規律視角解讀美術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創作啟示。該書具有以下特點:
一、理論詳細,內容易懂
該書研究理論詳細,表達觀點清晰易懂,通過對兒童發展與美術心理、美術素養的基礎概念、美術課的基礎概念、設計課堂管理方式的主要原則等內容進行詳細論述,為當前開展美術教學提供了清晰、完整的研究框架。當前高校美術教育實踐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熱情。高校美術教育多作為選修“小學科”來開展,長期處于教學邊緣化的地位,教學價值與實際課堂影響很難與“大學科”并重,不僅缺少課堂教學的話語權,也很難充分保障課堂教學的質量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二是教師缺乏美術教育創新,影響了學生對課堂美學的理解與認知。當前多數高校美術教育使用的教學語言過于平淡且缺少教學熱情,在開展美術教育時,教師又偏依賴于美術教學素材與大綱,缺少應有的美術教學創新,很難對學生保持較高的吸引力。
二、重點明確,框架完整
該書研究重點明確,通過以美術教學為研究主題,以美術內容教學為主要框架,通過對當前美術教學相關的生活、社會需求和其他關聯學科內容進行詳細解讀,提供了符合教學應用的理念及方法。比如,書中提出了“標志設計”的單元化教學方案、介紹了教學設計的模型和實施要求等。因此,將傳統藝術融入高校美術教育,將實現以下價值:首先,優化了高校美術教育課堂內容結構,補充了學生的選擇項。傳統藝術類型多元,將部分便于美術教學推廣的藝術項目納入美術課堂,改善了高校美術教育的內容結構,豐富了學生的美術學習選擇。其次,豐富了高校學生的美術課外生活。通過發揮傳統藝術的多元優勢,充分激發了學生課下參與美術創作的良好時機。通過發揮高校美術教育課堂的驅動效應,凸顯傳統藝術彰顯的教育屬性與文化內涵,精準探尋傳統藝術與高校美術教育的融合點與銜接點,實現傳統藝術的良性傳承。最后,深化藝術融合,彌補文化差異。在高校美術教育課程中,積極引入傳統藝術,是發現傳統藝術魅力,感受傳統藝術文化內涵與內在審美的重要手段。
三、聚焦實踐,借鑒豐富
該書重視實踐應用,通過對美國美術教師培養理念及方法進行合理借鑒,通過提出“像基弗一樣思考”“調整安德森的模式以適應你的課堂”“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等內容,為當前創新創新美術課堂教學方案提供了科學借鑒。為了發揮傳統藝術融入高校美術教育的最大應用價值,可以從以下路徑進行具體運用:一方面,要重視為學生美術學習提供較大的學習空間,通過為學生參與美術學習提供更為自由的美術學習自主權與學習選項,使學生可以依托個人興趣、學習方向來選擇合適的傳統藝術資源。鼓勵學生發現傳統藝術審美、培育自我美術創作理念,引導學生利用傳統藝術的學習資源,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品質。通過引導學生積極探尋傳統藝術蘊含的精神理念與藝術文化,不斷完善高校美術教育體系。另一方面,在開展高校美術教育時,要以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興趣為基礎,通過融入高校學生審美能力培育目標、學生美術素養培育的相關要求,構建驅動高校學生積極、自主參與審美能力培育的良好教學體系,為高校美術教育向個性化方向發展奠定基礎。該書以美術教學為研究對象,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后現代課程的理念及要求,通過系統論述美術內容教學框架,為讀者了解當前美國美術教師培養的理念與方法提供了有效鋪墊。引入傳統藝術對創新高校美術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教學輔助價值與實踐意義。因此,在當前開展美術教育時,通過對豐富多元的傳統藝術進行篩選、建模,構建相應的傳統藝術學習數據庫,使傳統藝術與高校美術教育實現一體融合,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和審美能力,實現高校美術教育的理想成效。
作者:馮大康 馮默墨 單位:江蘇海洋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 上一篇:企業網絡營銷模式構建策略
- 下一篇:大學生創業教育對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