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下數控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時間:2022-09-03 08:55:19

導語:產教融合下數控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教融合下數控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一、產教融合的內涵

(一)產教融合是高職專業建設的必走之途

現階段高職教育培養的是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素質技能型綜合性人才,它必須在工作中實踐,在工作中熟練。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不了高素質技能型綜合性人才,無法與職業崗位對接,更不用談實現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結果與企業所需保持高度一致。因此,高職專業建設必須與產業拓展融合,在學習中融進更多的產業要素。

(二)產教融合是企業增效的動力之源

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互利雙贏的前提下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和就業競爭力。企業以提高效益為目的,產業以盈利為前提,人是企業的財富之本,利用學校和企業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崗位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與企業無縫對接,從而間接地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這樣企業產生合作的積極性。不然,便會出現學校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局面。

二、目前高職專業產教融合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教學過程理論與企業生產實踐脫節,課程內容上與企業具體崗位技能與素養相脫離,在教學實踐中沒有將企業真正產品提煉出來,引入進教學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市場理念、成本理念、質量意識很差,不利于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開展產教融合的真正的“雙師型”教師比例低,對于以能力為本的職業教育來講是致命的缺憾。產教融合過程中未形成健全的產教融合的制度體系,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主動性尚待提高,尤其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人身安全、材料消耗、對企業工作效率影響、企業現場管理問題、師傅配備比與教學的參與度等是現階段產教融合難以落實的瓶頸。

(一)產教融合表面化

在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企業無暇顧及學校專業與課程構建。從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體系構建、教學進程安排、教學模式選擇、教學體系評價等缺少企業的參與,沒有真正的崗位任務,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強。

(二)產教融合功利化

目前我國在部分學校曾有實施,一般是企業新建、擴大規?;蚣夹g升級需要大批一線技術工人的時候,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出現,也稱訂單制,或訂單雙元制模式,但學生就業穩定率較低,也并未形成穩定系統的教學模式;隨著企業技術改造及升級換代的完成,企業對一線工人的專業技術要求逐漸降低,由此又催生出一種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產教融合下的高職數控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探索

(一)構筑與行業企業密切“血緣”關系的人才培養模式

緊密圍繞沈陽地區裝備制造行業的龍頭企業(沈陽機床集團、沈重集團、沈陽鼓風機集團、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等)崗位職業能力進行調研,確定專業面向的就業崗位及崗位群的核心能力,每年對遷移崗位進行能力修訂。把行業、企業標準引入課程等的改革和創新,按照具有沈陽職業技術學院自身特色的、的“專業跟著主導企業走,課程跟著崗位能力走,教學跟著生產過程走,教材跟著任務項目走”的校企深度融合建設思路,實現了校企的深度融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訓與28周的頂崗實習環節中,企業安排一線技術骨干擔任學生的師傅,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邊看、邊干、邊學”,形成了密切“血緣”關系的合作模式。

(二)基于工作過程建立的數控專業課程體系

工作過程是“在企業中為完成一項工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課程的設置與定位、目標與內容、教學實施與評價都落實在職業能力的培養上。我們把行業標準、職業資格標準與企業員工崗位能力要求融入了課程標準,構建基于典型企業產品工作過程的數控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通過校企合作與專家指導,及時了解企業的需求,按照行業協會、企業、學校合作的原則,充分利用校內實訓資源,實現課程標準與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課程考核與社會職業技能鑒定、校內實踐與企業頂崗實習的融合,在實踐教學中針對各個實訓環節,基于企業一線數控機床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參考國家數控職業標準,以企業生產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教學過程,并將教學實訓與生產加工相結合,與沈陽鼓風機集團、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探索現代學徒制的最新模式,建立有利于“生產育人”目標實現的運行機制,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三)企業車間班組6S管理的運行機制

在教學中實施“車間班組”的教學與管理模式,采用“分組實施、小班教學”的方法由專任教師和來自企業的外聘教師共同承擔實訓任務,將班級的學生分成小班組,實行小組輪換操作、分工合作保證每位學生有實際操作的機會,老師具有“車間主任、教師、技術主管”三重身份,學生具有“徒弟和準員工”的雙重身份。在教學中實施了企業與學院齊抓共管的教學運行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四)結合教學資源協同平臺,構建自反饋式考核模式

教學資源與專業教學改革緊密結合,依托于我院國家級高職高專學生實訓(師資培訓)基地和長期建立起來的校外實訓基地,構筑教學資源協同共享平臺。以學習者為中心,實現了在全真環境中的實踐性教學環節訓練,不斷引入企業新的加工案例,增加教學錄像,增加實訓指導項目,建立完善的課程標準,學生牢固掌握核心技能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超越自我并真正運用。同時抓住課程及技能模塊的核心技術點,考核結合國家數控職業證書,課程考核采用“學生自查”與“項目評價”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互診互斷、互發互現,進而自我提高。

(五)承接產品為紐帶,以產促教,以教興產

以校內實訓車間為橋梁,把實訓車間承接的加工、試制產品或典型零件的加工程序、工藝方案、工藝文件作為教學單元中的案例和載體,被廣泛運用到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中。通過建設與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對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學生管理、教學評價等進行全面的改革,促進產教融合,提高實習效果。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經之路,必將成為開創職業培訓新局面的持續動力。產教結合的前提是“產”,目的是“教”,必須與教學緊密結合,職業院校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中流砥柱,應不斷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全方位合作,立足于行業和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為高職院校健康穩定的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作者:關穎 單位:沈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