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性回歸與高校人文教育探索

時間:2022-04-07 11:45:09

導語:詩性回歸與高校人文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詩性回歸與高校人文教育探索

摘要:近年來,持續升溫的“中華詩詞熱”折射出國人在新的歷史時期對精神原鄉的追尋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渴望。急劇變遷的社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方式,而當今的詩性回歸順應了時代的變化。鑒于青年學子的思想狀況和在校表現,在高校人文教育中不失時機地開展中華詩詞教育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和必要性,探索其有效的實施路徑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中華詩詞熱”;詩性回歸;人文教育;傳統文化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經濟騰飛,國力增強,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物質匱乏、溫飽不足到豐衣足食、富裕強盛的偉大跨越。這一令世界矚目的現代化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面貌。然而,隨著新時代急劇轉型變遷,人們普遍感到心靈迷惘、信仰缺失,已蔓延成為一種“社會病”。當今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橫空出世,這場文化盛宴圈粉過億、口碑超高,激活了人們心中的傳統文化密碼,引領人們回歸精神原鄉,在“詩和遠方”中守住內心的寧靜,讓心靈得到洗滌和升華。這一詩性回歸在高校引起了較大反響。大學生是高素質的群體,代表著國家的未來。社會上的正能量激勵他們進取向上,社會上的負能量阻滯他們健康成長。高校應不失時機地抓住歷史機遇,高揚中華詩詞號角,發揮“詩教”的培育功能,使大學生滋潤于中華文心詩魂,這將有效地改變高校學生人文精神淡化、缺失和滑坡的現實,也必將有利于人文精神與民族文化的復蘇和振興。

一、“中華詩詞熱”的興起及啟示

(一)詩詞類文化節目產生的社會背景?!吨腥A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節目之所以能火爆起來,甚至超出很多綜藝節目,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古典詩詞那獨有的美;而這種美被平時步履匆匆的人們忽略了,它喚醒了時下人們內心深處的“詩和遠方”。詩意是和煦的春風,激活了沉睡的心靈;詩意是理性的韁繩,牽住了生命的野馬。當代生活渴望與詩同行。時展太快了,太多優秀的傳統可能被丟棄或被淘汰掉。也正是如此,《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所折射出的既是幾千年傳統文化濡養下的中國,也是新時期被各種思潮熏染下喧囂浮躁的中國;既是永不改變的詩心,又是被時代淡化的詩境。這類文化類節目喚起了我們對中國古代詩詞歌賦的回味與珍重,也表達著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崇尚與追求;為這個奔騰激越的時代提供了另一種從容淡定、優雅自然、可供深刻理悟的生活樣式。每一首被廣泛傳誦的詩詞敲擊著人心,蘊含著一種酣暢濃郁的情感;無論是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于謙《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還是陶淵明《飲酒•其五》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中“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種歷經世事的悲壯與雄放、灑脫與明快、氣韻與意境,即便穿越千年,依然激蕩人心,感同身受。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參賽的百人團小到七歲稚童,老到六旬叟媼,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然而每個人都有被詩詞所觸動的個人情懷。最令人感嘆和驚異的是,不是國人重新愛上了詩詞,而是國人從來就詩心不死,詩性未泯。(二)中華詩詞文化的蓬勃發展。文化學者蒙曼在論及全民讀詩的熱潮時,高呼:“今天恰是弘揚詩詞文化的大時代。”[1]據統計,2017年央視播出的10期《中國詩詞大會》累計收看觀眾達到11.63億人次。自此,數以億計的愛好者把詩詞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和精神寄托,甚至許多習慣于手機閱讀的年輕人把“睡前讀首詩”當成一種難以割舍的愛好。不同的人群感受到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詩意和韻味,有著不同的情愫和追求。我們欣喜地看到,海內外華人以詩詞為平臺,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十年來,凡有盛大之事皆有全國性或國際性的詩詞大賽,引人關注和積極參與;每一次比賽都征集到數十萬件作品,其中佳作迭出。目前刊發詩詞作品的不僅是全國眾多的紙質媒體,更是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詩詞網站。于2016年12月舉辦的“華夏杯”全球華人詩詞大賽,更是激發了海內外廣大華僑華人的創作熱情。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中指出,應大力加強對中華詩詞文化的推廣與扶持,構建高校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2]2018年1月12日,“中華詩詞創作學科建設”暨國家重大項目成果會在上海大學中華詩詞創作與研究中心舉行。2019年1月5-6日,由詩刊社、中國詩歌網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在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評論家圍繞論壇主題“新時代詩歌的創新、建設與發展”展開研討,盛況空前。(三)“中華詩詞熱”帶給高校人文教育的啟示。幾十年來的匆忙歲月,人們在欲望之路上狂奔,獲得了極大的物質滿足,然而在精神財富上卻變得貧瘠荒蕪,以至于有識之士大聲疾呼:“中國你慢點走,等一等你的靈魂?!盵3]經濟騰飛,道德滑坡,這種嚴重脫節的社會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深刻反思與不安,造成了社會上普遍的焦慮感??梢哉f,這是當下國人最大的“心病”。詩者,心也,傳承幾千年的中華詩詞無疑是撫慰心靈創傷的“良方”?!吨袊娫~大會》《中華好詩詞》《經典詠流傳》的強勁傳播是時代的召喚和必然,其熱播彰顯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在2014年10月15日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盵4]在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作為民族未來的大學生,以怎樣的人生態度和作為去實現中國夢,是當前高校廣大師生面臨的一個現實而重大的課題。毋庸諱言,發生在當代青年身上的一些不良意識和不端行為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缺失和傳統“詩教”的衰微有著直接的關系。而作為傳統文化瑰寶的中華詩詞在新的歷史時期正展現出日益強大的魅力,其魅力在于提高審美情趣,培育個人品格,升華道德情操,構筑民族精神,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不斷注入正能量。

二、中華詩詞在高校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詩言志,歌永言。一首好詩就是一位良師益友,“一首好詩發揮的精神作用,往往要超過千言萬語的枯燥說教”[5]。一首首好詩有助于培養、造就一個人的品格,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升華,由此可見“詩教”的功能和意義。林語堂在其著作《吾國與吾民》中就非常透徹地闡述了“詩教”與人生的關系。他認為:詩歌在中國其實起著宗教的作用,詩歌教會并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理念,并啟發人們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6]281“詩教”一詞出自儒家經典《禮記•經解》,意為“以詩教化民眾的方法”。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論語•陽貨》中就曾說過:“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也就是說,不學詩,在社會交往中就不會說話;學詩,可以充分抒發個人的思想情感,有助于觀察人生百態和社會萬象,有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國學大師饒宗頤指出:一切學問當以文學植根,詩歌最能溫潤人心,搖蕩性靈。[7]177“詩教”是直入性靈的美育,與時代的道德操守、審美觀念、價值取向密切相關,講究“身入”“心入”“情入”,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實現人格的塑造??v觀我國歷代的文人志士,在其成長和成就事業的過程中,他們無不受過“詩教”的點撥和熏染。他們誦詩、愛詩、寫詩,詩陪伴了一生。在重功利輕情操、重物質輕精神的今天,詩教衰微,造成道德和人格的普遍降低?!霸娊淘谥腥A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塑造過程中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在中國當代文化建設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盵5](一)中華詩詞有助于當代大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做人,要有責任與擔當,這是一種優秀文化傳承和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責任和擔當的缺失,對個人來說,是一種羞恥;對家庭來說,是一種災難;對社會來說,是一種悲哀。人可以不偉大,也可以不富有,但不可以沒有責任。扛在肩上的責任,就是扛著自己生命的信念。無論是《詩經》《楚辭》,還是唐詩宋詞,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強烈的責任意識無不浸潤其中,古代文人墨客一向重視和堅守自己應盡的職責。試看今日校園中,多少學子胸無大志,放縱自己,沉溺于網絡游戲,不屑于學業,甚至逃學曠課。漢樂府的《長歌行》發人深省,“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陶淵明的《雜詩》語重心長,“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李璟在《浣溪沙》中用季節的輪轉警示我們韶華易逝,“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些詩句把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表述得清晰而透徹。品讀這些詩詞會幫助人們更深刻地感悟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思考如何珍惜和綻放自己的青春年華。(二)中華詩詞有助于當代大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反思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現狀,消極的人生觀使得部分大學生陷入“生命焦慮”。他們缺乏目標和志向,迷茫、多疑、痛苦、失落,充滿挫折感和空虛感,找不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而古典詩詞中就有大量對癥的藥方,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燮《竹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等。這些詩句中所抒發出的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與堅韌斗志有助于人們克服抑郁情緒,矯正人生態度,鼓舞士氣,健步于陽光大道。樂觀奮發的人生態度會助于提升人生的高度,也是邁向成功的階梯。面對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是“在樂觀中擷取一份碧綠”使生活充滿活力,還是“在悲觀中摘下一片枯黃的葉子”使生活灰暗空寂,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理性選擇。像蘇軾、辛棄疾、陸游、柳宗元等文人那種不畏艱難困苦、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人生態度,永遠給后人以激勵和鞭策。雖然求學和生活中有困惑,有失意,尤其是“生命焦慮”,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與坎坷,也應該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的攀登絕頂而俯瞰天下的壯志,應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的昂揚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我們看到,蘊含樂觀進取態度的詩句能啟迪人們的心智,增強青年學子的抗挫能力,正確認識人生的失與得、悲與喜。(三)中華詩詞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培育個人品格。中華詩詞能夠滋養人心,培育人格,砥礪民族氣節?!对娊洝芬浴氨鹊隆毙揶o方式頌揚當時社會樸實而厚重的理想人格?!对娊洝分杏嘘P玉的篇目就達30余首,均以玉之高潔比喻人之品德。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衛風•淇奧》),指的是有修養、有文采的君子就像切磋、琢磨后的玉器那般晶瑩典雅。在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稱頌四君子梅、蘭、竹、菊的詩詞,俯拾即是,這種人格,經得起各種挫折和磨難,能夠永葆本色?!氨鹊隆薄氨扰d”對國家意識的培育和民族精神的構筑貫穿于中華文學創作的全過程之中。中華民族史上涌現出的杰出人物,其人品無不與文學經典相輝相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為一代一代人所景仰和銘記,緣于他們胸襟的博大、人格的高尚和抱負的堅定。面對艱難險阻,他們的意志毫不動搖;面對生死,他們心中的信念堅如磐石??梢哉f,中華詩詞不僅對個人品格的塑造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對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懷的濡養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四)中華詩詞有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中華詩詞具有大美,體現于意象美、意境美、音韻美、形式美等方面;而中華詩詞本身就特別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具有恒久的色彩與魅力。倘若生活中沒有詩歌,那我們的世界將變得非常單薄和狹窄,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毫無色彩和味道。如果我們生活中有了詩歌,詩歌滋生了我們的審美情調,那我們所見到的一切就與審美形成了一個彼此融合、相互映照的完整世界。盡管我們在五尺陋室里蝸居,但精神與美感卻在廣闊無邊的世界里徜徉,兩個世界的美妙融合才是人類最崇高的境界。眾所周知,詩詞是文學藝術的精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凝練的表達展現其言語之美,整齊的形式展現其均衡之美,最值得稱道的是中華詩詞那聲音嘹亮、抑揚頓挫、跌宕多姿的音樂之美。格律詩要求平仄嚴謹,措辭講究,粘對恰當,對仗工整,且虛實相映,動靜結合,在字詞句間的匠心設計中體現出獨特的韻味、純真的美感和高度的藝術感染力。詩詞文化能夠讓我們跨時代與詩人進行精神交流,我們為詩人的智慧所打動,被其審美理念和藝術造詣所折服。中國古典詩詞措辭考究,情感豐沛,思想深刻,意象鮮明,音韻和諧悅耳,感染力強,起到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

三、中華詩詞在高校人文教育過程中的實施路徑

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等詩詞類文化節目的興起,詩性回歸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因此,了解高校學生古典詩詞的學習現狀,分析他們思想變化的制約因素,有助于推動高校學生詩詞教育的穩步發展,有效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而全方位探討詩教的實施路徑是保證高校人文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和條件。詩歌是崇高精神和高貴靈魂的顯現,其教學活動及方式也應高雅質樸、生動活潑,促進心靈的凈化和升華。(一)編選詩詞教材,設置詩詞課程?!坝捎跉v史的原因,目前中國大陸高校的詩詞教育和詩詞文化只能說是初步發育,多數高校缺少詩詞師資,多數中文系連詩詞選修課都開不出?!盵8]所以,強化師資力量和科學設置課程是當務之急。學校應集中領導、統籌規劃,安排專任教師選取各種類型的詩教教材或有針對性地編寫教材,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設置詩教的必修和選修課程,將這些課程納入整個人文教育課程體系之中,尤其是理工類院校更應針對其特點搞好這項意義重大的工作。韓山師范學院在這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全國詩教學會會長張海鷗教授評價道:“據筆者所知,目前中華高校的傳統詩詞教育,韓山師范學院是搞得最好的學校之一?!盵8]他們先后開設了《詩詞格律》《詩詞鑒賞概論》《大學詩詞寫作》《現代詩歌鑒賞與寫作》等課程;將《大學詩詞寫作》《中國詩學》《唐宋詩詞鑒賞》設置為專業選修課,將《現代詩歌鑒賞與寫作》設置為全校選修課。其中《中國詩學》與《唐宋詩詞鑒賞》課程重點介紹詩詞學理論知識,奠定詩藝基礎,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大學詩詞寫作》則指導學生學習平仄、粘對、對仗、押韻等詩詞格律知識,掌握近體詩和詞的創作規律,訓練寫詩填詞的方法與能力。[8]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各個高校應深入研究教學規律,完善教學理念和方式,全力實施詩詞教學,并注重與其他人文學科及科學學科整合,以形成“詩教合力”,為大學生提供豐厚的詩詞沃土和新時代所需的精神食糧。(二)舉辦讀詩會、詩詞寫作、詩詞朗誦等活動。雖然“中華詩詞熱”很火,但對詩詞歌賦真正摯愛的學生并不多。究其原因,學生在上大學前已經學習了不少詩詞名篇,但是應試教育使得他們往往只專注于詩詞的字面理解,從內心發出的喜愛并不濃厚。因此,應在校園文化中營造一種詩詞文化氛圍,從而激發大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興趣和摯愛。通過生動活潑、多層次、多視角的方式,舉辦讀詩會、詩歌節、詩歌沙龍、詩歌誦讀比賽、校園詩歌創作大賽等活動來活躍校園詩風,不僅從廣度上更應從深度上培育學生熱愛詩歌、珍視傳統的文化情懷。還應指出的是,不管是自由詩還是近體詩,都屬于中國詩歌的范疇,不可抑此揚彼。雖然自由詩起步較晚,不如近體詩歷史厚重、詩味濃郁,但我們主張傳統詩詞與現代新詩并重,傳統詩詞教育與現代新詩教育可以展現各自的優勢,比翼齊飛。(三)詩詞創作是對詩詞學習與欣賞的升華。從詩詞創作的角度來看,鼓勵學生把對社會和人生的一種獨特的感受通過詩詞這一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是非常必要的。我們應鼓勵他們結合對社會的觀察和自身的閱歷來作詩填詞,引導他們以明快清新的筆觸抒發樂觀和諧的情感,不鼓勵“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更應勸誡學生不應以偏激的態度描述世界。學生通過吟詩、賞詩、作詩,既培養了審美鑒賞能力,又可以在美好的詩田中滋養高雅的人格氣韻,豐潤玉石般的文化心靈,培育詩意安居的精神品質。對于外語專業學生來說,為了詩詞創作,首先要錘煉“詩化”的語言,掌握詩詞的平仄和押韻規律。在創作過程中,學生豐厚了漢語底蘊,促進了思維的發展,而漢語思維結構的優化又為英語學習提供了嶄新、有效的物質基礎。漢語和英語分屬不同的語言系統,但是在表達人類情感上,不同的文學敘事常常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和劉蘭芝的凄美結局,就不能充分理解莎士比亞筆下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切感人的愛情絕唱。漢英詩歌既有鮮明的差異,又有相似的表達方式。所以說,對漢詩的生成特點、表現風格、創造規律及審美觀念的深刻感悟無疑會促進西方語言和文學的學習。這檔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的《中國詩詞大會》,從2016年第一季播出便大放異彩,贏得了全國上下的廣泛關注與好評。2019年第四季的《中國詩詞大會》在春節期間完美收官,再一次引發收視狂潮,把“中華詩詞熱”推向了新的高潮。在此詩性回歸中,高校應不失時機地開展中華詩詞教育,這既有利于拓寬青年學子的文化視野,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和健康情趣,滿足文化渴求,又能激發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愛國情懷,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生活理念。這對于新時代的青年學子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呂汝茵 單位:石家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