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教學中審美教育初探

時間:2022-11-20 04:04:18

導語:古箏教學中審美教育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箏教學中審美教育初探

【摘要】藝術的生命力一直體現在審美的感染力上,這也是藝術的目標,即促進人們的審美發展。古箏作為一門藝術,不僅可以培養人們的情趣、凈化心靈,同時能夠達到情商等作用。因此在古箏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其美的整體性、理化性等多種特質都是必不可缺的部分。所以要在古箏教學中加強對于學生審美教育的完善,改善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幫助學生一方面學會古箏的演奏技巧,另一方面審美能力得到提升,使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古箏;審美;素質教育

作為現代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審美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逐漸體現出它的重要性。在古箏教學中加強審美教育的主要原因是:古箏本身不僅具有美學價值,同時其演奏曲目也十分動聽。所以在古箏教學中引入審美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古箏的演奏技巧,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更好地理解古箏樂曲的精華所在,幫助學生在古箏學習中更好的培養自己的技能,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當代古箏教學中重視審美意識的培養極為關鍵,可以促進古箏教育向著更全面的方向發展。

一、古箏音樂審美教學的作用

什么是審美?審美就是指感受、感知以及創造美,是人類主動追求美的一種活動。德國著名哲學家鮑敏嘉曾經講過:“美學就是Aesthetica,是一種不同于邏輯學、倫理學等的學科,是為了更好的明白人類的感性認知的一門學科?!卑ㄈ毡局麑W者江兆民先生和我國科學家都是將美學取代了感性學最初的含義,一直使用至今。而真正將“審美教學”單獨提出的是德國詩人席勒,在他看來,審美教育是促進健康教育和認識教育、道德教育以及鑒賞力的一種教學手段。同時席勒還強調,審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我們的感性和精神力量整體上的和諧一致,因此審美教學在整個教育體系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什么是音樂?音樂就是指精神產品,是人們對于精神上的追求。作為一門可以培養人們情趣、凈化人的品格和心靈、益智的藝術種類,音樂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音樂審美教學的關鍵就是以音樂為平臺,融入審美教學,以審美觀念的培養為核心的一種教育活動。隨著音樂審美教育的不斷深入,音樂教育形式也會增加,從歌唱類型、知識范圍等均會有所轉變,這樣也有利于音樂教學的轉型,向著素質教育更進一步。這是因為音樂教育是對于真善美三種觀點的一種融合,也是對知情意的一種統一過程,在培養理想人格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樹立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明辨是非,成為內心豐富有趣的人。

審美教學的重要性。與德智體勞一樣,美學教育也是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環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平臺。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我們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美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古箏作為當代藝術發展的主要形式之一,要想更好地發展,擁有更加長久的生命力,就需要進行更加全面的定位,形成全方面、立體的教學模式。在古箏的教學發展中,必須緊密地將教學與審美聯合起來,尤其是與古箏演奏技巧相融合,一方面提高技巧教學水平,另外需要注重學生音樂審美的培養,使學生全面發展,

二、古箏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中國的古箏樂曲主要強調的是一種空靈、優美的意境。所以在眾多的古箏樂曲的表述中,意境的準確傳遞顯得尤為重要,也能更好的突出中心與主題,同時表現出作曲家的心中所想。在古箏的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在練習中不斷去感悟古箏曲中的意境,所以審美教學在此時就凸顯出其重要作用。學生需要在內心勾勒出古箏曲所描繪的畫面,才能更進一步的感受到曲譜所要表現的內容是什么。比如同樣是描述月色的曲子,《月兒高》和《彩云追月》就是兩首截然不同的樂曲,第一首所描述的月色就像是一幅水墨畫,天青色的云,朦朧的月亮從海平面升起又落下,詩意朦朧,一幅美好的中國山水畫就展現在我們眼前;然而第二首《彩云追月》則不一樣,更像是油畫,色彩鮮艷,生機勃勃。音色。音色一直是我們祖先在樂曲演奏上注意的,音色的呈現度可以更好地表現出樂曲所要表達的意義。作為語言的構成要素之一,豐富的聲音色彩以及特性,一方面是在表達音樂的內容,另一方面又可以影響音樂。古箏,古老的中國樂器,因其獨特的音色而被眾人熟識,也因為其美好的音色對樂曲產生了不一樣的影響力。因此在古箏教學中,演奏者需要提高自己控制琴弦的力度以及手法,控制每一根弦所發出的音色的薄厚、濃淡等,同時一首歌曲中的色彩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在演奏過程中更要注意音色的變化程度。加強技巧的使用。韻律。古箏藝術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韻”,比“音”要更高一級,是古箏曲的魂,而演奏中的刮奏、顫音、苦音的使用,更是為古箏曲的魂添上重要的一筆色彩。也正是因為在古箏曲中采用的左手按抑使音色變得裊裊的手法,為古箏聲添加了韻,即“以韻補聲”。例如在古箏曲《東海漁歌》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刮奏,裝飾性的刮奏為我們營造出海浪翻滾的畫面,而旋律性的刮奏則將畫面延展,形成一幅流動清澈的海洋,只見波光粼粼的海面,打漁者揚起漁網,仿佛置身于東海的漁場之上,看海打魚。情感。音樂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抒發情感,所以重視樂曲的內涵也就是注重音樂所包含的豐富的生命力。作為音樂的靈魂,樂曲所表的情是作曲家的創作關鍵,也是藝術家在進行創作的時候的審美思維。在演奏的時候,演奏者需要徹底的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意義,才能夠更好餓去感受到曲目的情緒,如果只注重技巧的使用,而忽視了情的抒發,則會使得這樣的古箏曲失去其藝術價值,變得空洞。

三、古箏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方式

古箏因其特有的五聲音節弦序的排列方式和品位的原因,學習較為容易,加上古箏的音色往往更為古典優雅,所以學生也更愿意去學習和接受。但是如何在古箏教學中引入審美教育,也成為眾多教育學者所探討的問題之一。作為一門可以培養人們情趣、凈化人的品格和心靈、益智的樂器,古箏音樂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在經過長久的嘗試之后,一部分工作者認為,首先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入一些色彩豐富的古箏曲風,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演奏,讓學生真正的了解一首曲子的情感所在,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了解文化背景,然后再強化技巧的使用。同時在欣賞一首古箏作品的時候,口傳教授的方法可能更加利于中國傳統音樂的教程,此外就是情感的培養,在口傳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應當從樂曲內部出發,更好的感受曲子的含義,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多聽多想多畫,畫出曲譜在腦海里的樣子。

四、結束語

古箏是一種可以感知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可以生動傳情的藝術形式,也是凈化心靈的途徑。所以使用音樂,加之審美教育,是古箏教學今后需要加大推廣的教學手段,盡管演奏技巧對演奏好一首古箏曲十分重要。但是美感的體現并不只是技巧,更多的還是在曲子所給人們傳達的情感。因此在當代這個人們內心浮躁的社會中,加強對音色的重視程度、對曲風的把握以及對于樂曲的內涵認識,都可以更好地促進樂曲的發展。同時在演奏時,融入地方特色,了解當時的背景文化,也可以幫助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創造出更好的情感體驗,以及畫面感。古箏作為當代藝術發展的主要形式之一,要想將其更好的發展,使其有更加長久的生命力,所以需要對其進行更加全面的定位,形成全方面、立體的教學模式。審美教育的引入一定會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對于古箏曲中美的追求與感悟能力,真正地掌握古箏藝術。

參考文獻

[1]陸陽秋.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實施途徑[N].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

[2]謝可可.古箏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初探[J].新課程•中學,2014(05).

[3]王妮娜.古箏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初探[J].北方音樂,2015(35).

作者:楊博 單位:山西大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