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型音樂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26 05:19:00

導語:創造型音樂素質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造型音樂素質教育論文

一.更新教育觀念,以音樂本體為核心。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化發展,并重視意識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出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評價機制等嶄新的音樂新理念,給音樂教學提出新任務和新要求。那么我們音樂教師首先必須要更新教育觀念,以音樂本體為核心,構筑新的音樂藝術教學。

二.更新授課方法,改變課堂教學模式。

從“講堂”轉變為“學堂”。長期以來,在課堂上我們都以教會學生學習為目的,習慣地把學生當作教學的對象,卻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嚴重的扼殺了學生的意識,甚至喪失了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角色轉換,到學生中去,扮演“主持人”并與學生結成“合作伙伴”,努力將自己融入課堂中,和學生一起活動,讓他們來當“小老師”,如:小指揮、小導演、小編舞、小理論家等等。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心態之中。音樂教師的責任,不是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音樂家,而是讓學生熱愛音樂,鼓勵學生時時有新的認識,創造一個能自由探索的音樂空間,多為中、差生服務,充分挖掘他們的音樂才能,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從“教死書,死教書”轉變為“教活書,活教書”。傳統機械的教學方法中,學生不是在參與活動中主動掌喔知識,而是在灌輸中被動接受。音樂情感體驗浮與表面,缺乏真情,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對音樂學習失去感知,理解、思維與創造的主動性。我們應該砸碎“死教”的枷鎖,杜絕“死教”的悲劇。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課堂教學要生動、活潑,只有充滿情感才能感染學生,才不會停滯在老師教一句學生跟一句的老套路上;要在誘發和培養好奇,求知的內在動力方面下工夫,根據教學目的,設置一些與課程相關的故事、游戲、律動等如:老師向學生出示一條簡單短小的曲子片段3/4531531學生通過識譜很快學會了。教師便進而再問,如何將這條小發聲曲唱得連貫、圓滑呢?你們可以試著添加我們以前學過的音樂符號。學生通過聯想和視唱,有的同學會想到用“連音線”()把它添加在音符上方。531531這樣一唱,情緒果然優美連貫了。教師再問,我們如何才能使曲子變得活潑、跳躍呢?學生試著唱出跳躍的感覺,馬上就有同學上來,把曲譜上的連線擦去,換上跳躍的斷音記號()531531通過這個小小的創造性嘗試,學生們個個興致勃勃。因為他們創造出了兩條不同情緒,不同唱法的練習曲。產生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他們也從中真正理解了這些音樂符號的作用和唱法,進一步掌喔了有關的音樂知識技能。將教學中的重、難點分散在各個環節中,使學生在教與玩的結合中興趣盎然,在課堂上敢于想象,敢于創造,打破常規,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感受到上音樂課的快樂。使創造貫穿整個教學中。

從“授之與魚”轉變為“授之與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是我們教學的宗旨,但在實際中,往往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唱學生學,教師跳學生跟,教師講學生聽。要想成為教師眼中的“乖孩子”,就必須上課認認真真、規規矩矩地聽老師講,接受老師的每一句話,按老師的的要求去做。而對于在歌唱中隨節奏自由拍手,在欣賞音樂時隨意加入動作表演的學生,就認為是不遵守紀律、不聽話的壞學生,成了老師批評的對象,班上的調皮鬼。誠然,遵守紀律的學生的確得到了老師授之的“魚”,但那些能用自己的情感去體驗、表達音樂的學生卻因為蒙受老師的打擊,喪失掉了學習音樂的熱情,原有的一點創造精神也被磨滅了。他們本能夠經過探索學會“捕魚”的方法,現在卻只能形成概念,只是無條件的接受,形成一種學習上的惰性。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教會他們怎樣織網,怎樣捕魚。教給他們終身受用的學習方法和思維能力。

三.注重實踐,提高教學能力。

從節奏教學入手,變單調為有趣。節奏是音樂的靈魂和骨架,奧爾夫提出了“節奏第一”的觀點。當學生有了節奏意識和一定的訓練基礎后,教師就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學生進行節奏的組合和創作。如:低年級在學習了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后可作如下訓練,教師事先準備好若干張編號序號的節奏卡片1234,讓學生按規定的拍號進行節奏的排列組合,看誰排列的樣式最多,排好后可讓學生進行擊拍練習。使以前枯燥乏味,學生機械被動的節奏練習模式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其創造潛能,調動學習積極性的新型教學模式,深受學生喜愛。在學唱低年級兒歌、童謠式的歌曲時,教師引導學生按語感為歌詞編配節奏。如: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種子種子在說話,在說話。同學們會編成很多條不同的節奏:xxxxxxxxxxxxxxxxxxxx當學生知道他們積極開動腦筋,發揮創造才能為歌曲編配的節奏與作曲家采用的節奏一致時,他們有一種抑制不住的喜悅感,唱起歌來情緒特別高漲,這樣既輕松地解決了教學重難點,也使學生體驗到創造的樂趣。

唱歌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唱歌本身就是“二度創作”,創造離不開想象。在低年級的歌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根據歌詞展開想象,將音樂形象在腦海中描繪成一幅幅畫面,有時甚至拿出紙筆描繪出來。如:歌曲《到小熊家里去》,讓學生根據歌詞展開想象畫出形態各異的小貓、小狗、小雞都帶著自己心愛的禮物高高興興去過節,場面可熱鬧了。這樣的想象,創造過程對幫助學生理解歌曲形象,從而準確的表現歌曲是大有裨益的。再如在教授《小寶寶睡著了》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根據歌詞自己創設一幅畫面,用以表現音樂形象。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了創作,,一幅幅生動有趣的畫面出現在他們稚能的筆下。更重要的是學生從圖畫所創設的意境中感受了一個“靜”字,體會出歌曲應用“輕”、“美”、“柔”的聲音來演唱。這樣采用音畫結合的方法,啟迪了學生創造性想象,創設了歌曲意境,,訓練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讓他們心靈深處不斷涌起創新的浪花。

讓學生給唱會的歌曲增編新詞或改變部分歌詞,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演唱興趣,同時也發展了其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學會歌曲《小青蛙找家》后,啟發學生“你愿意為別的小動物找家嗎”?學生經過討論,很快創編出“幾只小花貓,幾只小山羊,幾只小花狗,要呀要回家”等等新的歌詞。再如:再學會了歌曲《到小熊家里去》以后,提問學生你愿意帶上其他小動物們一起小熊家嗎?學生們很快編出咩、咩、咩(小綿羊);呱、呱、呱(小青蛙)等小動物們都要去。學生的創造熱情被大大激發,唱啊跳啊,直到下了課還意猶未盡。

創造性教學需要創造型教師,要想成為一名二十一世紀合格的音樂教師,就應不斷努力,大膽實踐和探索,去尋求一種全新的適合自身及學生特點的教學之路,這樣就一定能培養出具有創造能力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