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機制構建探究

時間:2022-10-10 10:07:57

導語: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機制構建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機制構建探究

[摘要]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實踐要求,也是2017年1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實施意見的要求。當前,在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存在地位較低、機制設置不完善等問題,人文素質教育尚未達到理想效果。本文通過分析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存問題以及人文素質教育機制構建的影響因素,以教育功能機制為主線構建科學的、協調的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制約機制、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推動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機制的構建和完善。

[關鍵詞]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機制

一、影響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機制構建的多元因素

(一)教育主體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偏差

作為教育主體的教育部門和高校還未完全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人文素質教育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意義,在教學實踐中仍然以科學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為主。教育部門對理工類高校辦學質量的考核多以該校的重點學科和特色學科成果為評價指標,考核方式影響理工類高校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進而影響了教學計劃與教學目標的制定———以專業教育為重心,以培養專業性人才為目的。在“專業教育中心主義”的思想影響下,作為教育主體的高校,從學校領導班子到授課教師都以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為主要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為“嚴抓專業課,松抓人文課”,對學生的專業課學習要求嚴格,對專業課之外的課程學習默許為“及格即過關”。這種教學心理表明,教育主體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還未有正確的認識,一方面未準確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對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未正確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對學校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

(二)理工類高校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一方面,大學生因前期基礎薄弱而未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理工類高校主要生源為全國普通高級中學畢業的理科學生,受當前高考制度的影響,理科學生關于人文素質教育的高中學習階段和大學學習階段出現了斷層,在進入理工類大學后,接受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學習時,因斷層原因部分學生難以接受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有時甚至會出現反感的心理。另一方面,大學生因就業、升學等各方壓力而忽略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當前,以就業為目的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學習后將主要學習精力幾乎全部投入到專業課程的學習中,繁重的課業負擔迫使學生在專業課與其他課程之間做出主次選擇,從而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對自身的重要性。人文知識較為缺乏[1]導致大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學習積極性與認同感的缺失。

(三)理工類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制不科學

第一,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課時數與專業課課程的課時數比例嚴重失衡,專業課占總課時數的90%及以上,人文素質課程占比較小。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重要性的認同度較低,同時,因開課時間不足,導致教學內容不充分,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明顯。第二,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設置過于單一化,當前大部分理工類高校為學生開設的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僅包括教育部規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礎性課程,基礎性文化課程、拓展性文化課程等都未開設,學生接觸的人文知識較為單一,難以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處于學習中的被動狀態。

(四)相關教育政策不夠完善

1998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強調了文化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是人文素質教育開展的具體實施方案等沒有專門的政策給予指導和支持。教育主管部門也未對理工類院校如何結合實際建立人文素質教育機制提出科學、系統的政策方針,理工類高校應當如何開展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開展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指導思想、理論原則等具體問題都沒有明確的指導。

(五)經濟決定論影響人才觀與學校的教育模式

在“經濟決定論”的影響下,社會上形成了片面的人才觀,認為國家和社會所需的就是技術型、專業型人才,以技能或專業知識作為評判人才的標準。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的“人才標準”,高校形成了以專業教育為主導的教育模式;片面地強調專業技能對大學生的重要性,以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為主要目標,在課程體系、教學制度等方面都緊緊圍繞“專業”這個重心,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將人文素質教育放在了輔助性的地位上。企業、事業單位在片面人才觀的影響下,招聘人才時以專業技能作為應聘人員的考量標準,忽略對應聘者素質的全面考察。在就業高壓下,高校學生選擇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來增強自己的專業技能,緩解自己的就業壓力,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的學習積極性并不高漲。

二、構建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制約機制

(一)建立“一條龍”式的行政制約機制

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門主導,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部門執行的文件、檢查監督、評估匯報“一條龍”式的行政制約機制,保證相關政策的落實。教育主管部門將人文素質教育的相關文件傳達給各高校,定期開會傳達文件精神,以統計或抽查等方法檢查人文素質教育的實際開課狀況與人文素質教育的實際效果,定期對考察結果進行評估并及時反饋,評估目的有兩個:一是對上級文件的可行性與實踐效果進行評估,二是對高校的教學實踐進行評估。在高校內部也要建立“一條龍”式的行政制約機制,高校領導班子對各教學單位要定期召開人文素質教育會議,對各教學單位的實際教學情況進行檢查評估及時給予意見和指導,各教學單位要定期向學校領導班子匯報教學的實際情況。高校內部和外部教育部門都要通過運用諸如下發紅頭文件、開會、檢查、評估和匯報等方式參與到教育行政管理當中,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二)完善教育立法建立法律制約機制

當前,人文素質教育未明確到教育法律體系中,在人文素質教育機制方面缺少法律制約。黨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以來,國家法律體系不斷地完善,立法者也應當把教育立法的完善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明確在立法當中是立法者對人文素質教育地位的最大肯定,一方面明確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責任與義務,在法律方面制約高校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行為;另一方面,保障高校學生接受人文素質教育的權利。完善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立法,既是對高校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引導,也對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具有強制作用,從而實現對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法律制約,也是“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加強信息公開形成有效反饋制約機制

學校管理部門應當在學校教務網站加強教務信息公開,及時公示人文素質教育的相關精神與教學實施計劃,教師和學生就其公示內容進行監督,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監督公示內容與實際教學安排的相符程度,學生就相符程度以及教師的教學進行監督。為了保證輿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校園網站以及學校信箱等應當無障礙為師生開通,提供無記名信息反饋與記名信息反饋兩種方式,尊重信息反饋者的個人隱私與意愿。政務公開保證教學實踐的透明化,信息反饋集眾人所言,對教育參與者形成輿論制約監督。

(四)明確教師考核指標形成評價制約機制

第一,在人文素質課教師的考核評價中,以教師的教學成果為中心,輔之以教師的科研成果。人文課教師的教學成果以教學實踐的形式展現,包括人文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課堂質量。通過對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課堂質量三方面的考核對教師的教學成果進行評價。在教師的考核評價機制中,學生評價也十分重要。在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機制中應當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將學生的學習成績按比例規劃入教師的考核中,督促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也加強了教師的責任感;另一方面是學生對教師的問卷評價,每學期通過采用匿名方式的問卷調查,讓學生對自己教師從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課堂等方面進行客觀評價,將學生評價轉化為分數制形式計入教師的考核之中。第二,在非人文課教師的考核評價中,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成果也要列為評價考核標準之一。根據非人文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人文知識的實際運用,對非人文課教師的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成果進行考核。通過對人文課教師與非人文課教師的雙重考核指標形成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師評價制約機制。

三、構建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保障機制

(一)完善相關教育政策

政策是行政部門行政行為的向導,為明確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方向,教育部門應當完善相關的規定,出臺高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明確文件,學習美國ABET基于誠信的原則一切按法律和部門規章進行運作[3],有明確化的規范。完善政策體系,明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原則和行動準則,不同高校應當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的何種目標,對高校開設人文素質課程的規模、數量、形式等做不同分類,高校根據自身實際進行定位,并明確自己的任務。國家政策、制度等通常會影響高校的教學方向,因此教育部門完善的政策是高校教學方向的指南針,對高校教學的開展有指導和規范作用。

(二)建立多元化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機制

建設人文素質教育工程,課程設置和課程教學是最主要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4]教育職能部門要改變單一化的課程設置,實現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多樣化運行機制,包括靜態的課程設置和動態的課程實施。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應該涵蓋哲學、文學、歷史學、法學、經濟學等多方面。這幾個方面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校人文素質教育應當涉及人文素質的多個課程領域,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人文素質課程的機會。突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合理確定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和專業學科課程設置的比例。將人文素質課程的設置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必修課程為人文知識的基礎性課程,學分比例應當至少占學年學分的15%,學生每一學年的學習應當有人文課程,保證人文素質教育的連貫性。選修課程,是指人文課程內部的選修課程,與專業課選修相區分,讓學生充分根據自由意志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人文素質課程,保證其個性的發展。增加人文素質實踐課程,學校應當加強與社會實踐單位的聯系,將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相結合交叉進行,學生在儲備相應的知識后,根據學校安排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理論實際運用到實踐中來,實踐課程不再是輔助課程,應當成為與理論課具有相等地位的基礎課程。

(三)提高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經費投入

2016年,我國教育經費投入達到38866億元,與2015年教育經費總投入相比增長了7.57%,顯示了黨和國家發展教育事業的決心。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隆重召開,在報告中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進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就要加大對教育事業的經費投入,為教育事業提供經費保障。一方面響應國家發展教育事業的號召,另一方面為了人文素質教育機制構建的需要,理工類高校必須加大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經費投入,包括對學校人文素質教育師資隊伍待遇的經費投入,校園人文素質教育設施建設經費投入以及校園人文素質教育活動的經費投入。

(四)完善人文素質教育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人文素質教育基礎設施包括學習和校園環境兩方面。在學習方面,第一,要完善高校圖書館建設,理工類高校圖書館館藏以自然科學類圖書為主,人文類圖書存在館藏不充足、更新不及時等問題,加快圖書館建設,豐富館藏內人文類書籍,保證人文類書籍的種類多樣化、范圍廣泛化;同時應當對館藏圖書及時更新,保證圖書的時效性,保障學生在第一時間學習到最新資料。第二,創建人文素質教育學習交流的專門活動場所,為愛好人文課程的學生提供學習交流的活動地點,相互促進。在校園環境方面,第一,在校園內建立人文長廊或者人文花園,為學生提供人文氣息濃厚的交流環境。第二,增加校園內的體育設施的種類和數量,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是人文知識的學習,更加注重學生的全發面發展,校園內體育設施的完善有助于學生興趣愛好的拓展。

(五)加強基礎性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

人文素質教育分為基礎性教育與拓展性教育兩個方面,理工類高校必須開展的是基礎性教育,拓展性人文素質教育理工類高??筛鶕陨韺嶋H選擇不同的課程,在基礎性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中要調節教師與學生的比例保證教學質量,摒棄傳統的大班制授課方法,實行小班制高質量授課。教師學生比例的調整,要求人文素質教育師資隊伍的數量必須增加。從傳統的人文素質課教學實踐來看,一位教師每學期至少承擔四門及以上的課程,一方面說明師資力量的匱乏,另一方面也難以保證教學的實效性。在人文素質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一要增加教師的數量,二要確保教師的專業性,教師的專業水平是人文素質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

(六)實行多院校合作,建立多院校幫扶制度

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師資隊伍和學生基礎都較為薄弱,在短時間內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困難較大。人文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機制較為完善,實踐經驗較為豐富,在此背景下,實行理工類院校與綜合類院校以及人文類院校的多元合作,建立教師互聘機制與學生交流學習機制。完善課程多樣化機制,必然要壯大師資力量,學校需要聘請更多專業教師或專家。通過理工類高校課與綜合類院?;蛉宋念愒盒C芮泻献?,建立教師互聘機制。理工類院校開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例如文學、歷史學、法學等課程,需要相關專業經驗豐富的教師,一是要達到專業化水平,二是要適應理工科學生基礎薄弱的問題,從人文類或綜合類院校以合同制聘請專業教師到本校進行人文學科的授課,專業性強,實踐豐富,又能達到資源整合的效果。一方面實現教師資源的充分利用,同時又能實現學校多樣化的教學課程設置;另一方面教師的流動性帶動學科的活躍性,學生學習形式不會過于單一化,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提高。通過建立學校之間的合作,構建高校間學生的交流學習機制,理工類高校學生根據學校自身的教學安排在合作方高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深入學習,實現自我的發展。合作高校雙方就學生的課程設置、學分認定等事由進行合理規劃,保證在學生專業課得到充分學習的基礎上,拓展多方面才能。

四、構建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激勵機制

(一)建立院系激勵機制

高校各學院是人文素質教育執行主體的核心,各學院人文素素質教育開展的成效決定了該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成效,因此,高校領導應通過建立院系激勵機制鼓勵并支持各學院人文素質教育教學的開展。通過年終總結,對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成果優異的院系給予政策優惠和資金獎勵,對于人文素質教育教學落實不到位的院系提出批評并限期整改。

(二)建立教師激勵機制

在人文素質教育中,從物質、精神等方面對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實施激勵機制,實現教育的實效性與長效性。第一,舉辦年度優秀人文素質教育教師表彰大會,對教學成果優異的教師進行全校公開表揚,頒發優秀教師榮譽證書。第二,人文素質教學成績優異的教師在教師職稱評聘過程中給予加分。第三,對優秀教師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發放一定金額的獎金,也可以為優秀教師提供更多的機會,如優秀教師可以參加名校相關專業的培訓學習等。通過多種方式激勵人文素質教育課教師的積極性,以人文素質教育課為中心,帶動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整體氛圍。

(三)建立學生激勵機制

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學習中,對學生也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一方面,通過學期考評或學年考評,為成績優異的學生開展表彰大會,頒發榮譽證書,進行全校公開表揚,在學校展覽窗口、校園網絡等平臺上進行優秀學生展示,開展向優秀學生學習的活動;另一方面,學??稍O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單科獎學金制度,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成績優異的學生進行物質獎勵。最后,在人文素質課程方面有獨特才華的學生、對人文素質課程學習積極性極高的學生,學??稍O立學習機會獎勵機制,為這部分學生提供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通過多方面的鼓勵、獎勵機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保證教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眭國榮.構建理工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新體系[J].江蘇高教,2010(06):72-73.

[2]孫綿濤,康翠萍.教育機制理論的新詮釋[J].教育研究,2006(12):22-28.

[3]朱永東,張振剛.美國ABET工程教育專業質量認證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12):54-56.

[4]李秀芳,方合林.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2(03):47-49.

作者:陳志倫 梁曉彤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