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22 11:04:00

導語:音樂教育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教育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探討論文

摘要:當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因音樂在調節情感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實施音樂教育對于解決與改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音樂教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小學生因學習壓力等因素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愈發受到學界的關注。據國家教育部的調查,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小學生約為13%,初中生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其中4。5%的人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為此,政府陸續出臺了諸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等一系列規范和指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政策。從心理治療的角度看,情緒改善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礙的重要條件。因在情緒調節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音樂教育作為一味“處方”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試圖以音樂教育為主線,探討音樂教育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諸多問題。

一、中小學生常見的幾種心理障礙

因中小學生處于脆弱敏感的生長發育期,在生活中極易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成長中,中小學生的心靈如一張白紙,又處于發育的黃金時期,往往心理對外界影響“免疫力”不高,同時他們敏感脆弱但又叛逆,因此容易受傷害。一般而言,中小學生常見的幾種心理障礙包括焦慮癥、恐怖癥與強迫癥三種。其具體特征如下:

1、焦慮癥

焦慮性是神經癥中一種較多見的臨床類型,以發作性或慢性情緒焦慮、緊張為其主要特征。在情緒障礙方面,往往因一點小事而苦惱、自責、夸大困難、煩燥、敏感、對自己的健康憂慮重重等表現。

2、恐怖癥

恐怖癥是指對特定的事物或境遇具有一種強烈驚恐為特征的一組神經官能癥。最早由卡特·F·韋斯特法爾提出,當時為“廣場恐怖癥”,意指有人害怕在公共場所集會。對中小學生而言,主要為一些特殊類型的恐怖癥,如學校恐怖癥,他們往往害怕上學,勉強上學就會出現一些諸如惡心、嘔吐、頭痛等睡眠和飲食上的障礙。[1]

3、強迫癥

又稱強迫性神經癥,是以重復出現患者并不愿意出現的某些觀念、意向和行為作為特征的一種神經官能癥。患者為這些重復出現的強迫現象所苦惱,雖努力克制,但無法擺脫。

二、中小學生心理障礙形成機理及音樂教育的攝入

心理學上,兒童心理發展過程是一個連續、漸進的過程,既受遺傳素質和生理發展的影響,又受環境和教育的制約。其中,遺傳素質是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前提,生理發展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而環境和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通常,兒童心理發育表現出一定的階段差異性。少年時期,生理急速發育,但心理發展遲于生理發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整個少年期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的矛盾。青年時期,是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向成人接近的時期,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能客觀地看待和表現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識。同時,該時期對未來充滿理想,但又往往出現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導致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常發生沖突??梢?,青少年時期,心理矛盾的突出、行為的多元化和復雜化是其重要的特征,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多頻發生。

在心理學的啟示下,德國科學家赫爾姆霍茨等將音樂學與心理學結合的基礎上,開創了音樂心理學。其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同時汲取生理學、遺傳學、美學等眾多理論,研究人由原始到高級的音樂經驗和音樂行為。研究中,較多側重于知覺、音樂記憶和音樂想象等方面。在他們看來,人對聲音的知覺包括音高、強弱、音色和時值四個要素。這些要素基于人對聲音的頻率、波形和時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決定某種知覺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單一的,它往往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此外,人對四個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有些人某種能力發展有所偏長而成為某種類型。

由此,針對心理健康問題的中小學生,可以通過分析他們在音樂知覺上的不同類型,給予側重點不同的施教。如針對音調型,可以側重于旋律優美、富于變化的音樂。通過有針對的選擇給聽者最大的知覺共鳴,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樂曲之中。同時,通過對聽者音樂記憶的研究,可以在音樂知覺的基礎上輔以情感濃郁、鮮明的音樂,讓聽者的情緒隨著音樂的起伏而融入其中,漸漸調整心理問題帶來的不良情緒。此外,也可以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誘導,把他們帶入音樂想象的世界,給他們以豐富的音樂體驗,從而培養他們高雅的審美情趣,使他們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

三、音樂教育對治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音樂在調節情緒方面的作用與優勢,這一點古人早就認識到,無論是孔子還是貝多芬,都對音樂陶冶人們心性的功能表示出巨大的贊賞。音樂教育通過美的內容、美的形式使受教者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審美修養,并通過作品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思想內容和生活態度陶冶受教者的情操,啟發他們的心智,從而可以促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由此,音樂療法被視為是有效的心理治療手段,越來越受到重視。

就功能而言,因為“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2],同時,“兒童的發展不是單向的,…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展也是兒童發展的重要方面”[3]。因此,作為教育方式的一種,首先,音樂教育的審美教育功能促進中小學生心智協調發展有重要作用。通過音樂教育,可以陶冶學生精神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有重要價值,在感官和心理的美的教育基礎上,實現心智協調發展。

音樂的治療作用主要是通過心理、生理兩條途徑實現的。心理學的作用機理是通過特別選輯的音樂、語言,最大限度的調動病人的積極性,調整病人的情緒,引導患者將內心的幽怨寄情于樂曲中,以起到移情和疏散的作用。

生理學的作用機理是基于不同的音樂可以對人的生理產生不同的反應,通過利用音樂的節奏達到影響人的行為節奏和生理節奏的目的。例如,音樂可以通過刺激網狀結構,提高或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水平,對特殊、非特殊投射系統、警覺和注意力等發生影響,實現消除干擾網狀結構的不良因素影響。

四、對中小學生實踐音樂治療的意義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對中小學生實行音樂教育治療不僅在理論上可行,在實踐中亦是一種必然。當前,對中小學生實施音樂教育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1、有助于緩解學習壓力,減輕心理焦慮

目前,中小學生學習壓力普遍較重。音樂教育的實施,可以放松大腦,調整情緒,達到有效地緩解學生學習壓力,減輕心理焦慮的目的。

2、有助于情操的陶冶與心靈的凈化

因中小學生正處于心理結構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的教育對他們的影響是深遠的。音樂教育通過選用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于精神情操的陶冶與心靈的凈化。

3、有助于健康心態的形成

因多數音樂取材現實生活,因此音樂教育有助于在聽的過程中達到體驗生活冷暖的目的。同時,音樂教育的一些合唱等集體行為有利于中小學生養成合作與群體意識。此外,優秀音樂的積極、向上的主題對于中小學生正確人生價值觀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貝內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

[2]張凱.《音樂心理》.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3]《中小學教育》2007年各期.

[4]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

[5]王次詔,《音樂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