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干部國慶60周年征文
時間:2022-09-22 11:03:00
導語:退休干部國慶60周年征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欣逢共和國誕生60周年,陽春三月,一位來自井岡山的朋友帶給我一包杜鵑花蜜餞,原本讓我品嘗當地的土特產,卻令我想起了60多年前苦澀的童年。
杜鵑花呀,杜鵑花!杜鵑花的記憶積淀著多少凄涼和辛酸。
大約是1943年秋天,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難的階段,我們全家隨父親所在單位由××向浙西、福建一帶逃難。身患肺病的父親承受不了路途勞頓的折磨,竟亡命于他鄉——福建。我們沒有留在淪陷區,沒有遭受日本鬼子的直接踐踏和凌辱,但是,自我們離鄉背井的第一天,就日日夜夜遭到日本飛機瘋狂轟炸追殺,天天處在生與死的搏斗之間,真是度日如年。戰火紛飛、顛沛流離中的一家人,本來生活就極其艱難,父親的去世,一個家庭失去了主心骨,就更是雪上加霜,哪里還有家可談?
還能生存得下去嗎?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媽媽在父親的墳頭旁哭干了眼淚也難以找到答案。無奈,最終母親只能牽著一個九歲、一個八歲的一雙兒女的手踏進了孤兒院。
這是一所由兩浙鹽務管理局開辦的慈幼院,抗戰初期規模較大,除本院外在浙東、浙西一帶還設有分院,收容戰爭中失去父母的難童達數百名。隨著抗戰形勢日趨惡化,慈幼院經濟拮據,院內生活愈加困難,逐漸縮減了規模,并遷到了福建松溪。我們入院時院址原是一座破廟,荒蕪不堪,經過全院師生們一齊動手將所有的泥菩薩和垃圾清理出去后,才改建成簡陋的慈幼院。
1943—1944那兩年,慈幼院學生生活十分困難,往往一天只能吃上兩頓稀粥。所謂稀粥,正如饑餓的孩子們抱怨的那樣,“三粒米,兩擔水的稀湯”。有時難得見到有煮熟的黃豆,得一粒一粒地分著吃,每人能夠攤上10來粒就夠滿意了。由于營養極度貧乏又缺醫少藥,不少孩子患浮腫病、雞盲眼、瘧疾、蛔蟲病、疥瘡等。年幼的孩子經不起折騰,三天兩頭有人病死、餓死。
為了填飽肚子,孩子們都本能地自找出路,年齡大些的去溪水里摸魚,用自制的彈弓打麻雀;我們年齡小的到田頭挖野百合以及叫不上名字的許多能夠充饑的野菜,或去山坡采摘野果,只要能嚼得動、咽得下的東西就敢吃。但我們從不曾想吃那美麗的杜鵑花(更不曾想到在60多年后的今天,還能嘗到杜鵑花蜜餞)。只有在饑不擇食以至不計后果的情況下,我們嘗到了杜鵑花的美味:澀中帶點酸,酸中又有點甜。于是,春天杜鵑花開滿山坡的時候,便成了我們最快樂的時刻。綻放的杜鵑花的海洋像偌大的盛宴上的佳肴擺在我們眼前。那一瞬間,我們的眼里對她們的美艷已視而不見,只顧對其美味垂涎。我們像春蠶一樣,吞噬著每一朵杜鵑花瓣,吃掉一撮又一撮。飽食之后,滿意得似乎遁入了世外桃源,竟愜意地唱起了山歌: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兒開滿山,癡心的村姑娘,送情哥兒上前線……”但唱到最后一段:“年復一年,哥哥至今未還,杳無音訊……”大家就又回到了現實的苦難,歌聲變得有氣無力,再也沒有力氣喊。我的小伙伴還同情地問:“她哥哥什么時候回來呀?”另一個凄然地回應說:“大概只有她哥哥回來,我們才能回家鄉吧”。一時伙伴們沉默無語,我們的“杜鵑花宴”也就這樣結束了。
然而,杜鵑花的記憶卻銘刻在了我們幼小的心中,她像母親的乳汁一樣哺育過我們,在我們的血管里流淌著像她那樣鮮紅的“熱血”,我們由衷地感激她,終生難忘。
大約在1943年冬,慈幼院里年齡較大些的孩子被安置在縣城的松溪中學學習初中文化。我們所在的慈幼院距松溪縣城不遠,大約四五里地。閩浙邊區是共產黨領導的游擊區,在抗戰后期我黨的抗日宣傳深入人心,在松溪中學學習的孩子常把進步思想、抗戰歌曲等帶回慈幼院。他們在慈幼院還成立了自己的劇團,常常排演抗日的短劇,演唱抗日歌曲,宣傳愛國抗日。當時,我們年幼弄不清是怎么回事,有時國民黨的勢力也很猖獗??h城里常常抓人,殘酷地把人頭砍下來撒上些白灰掛在城門口,見了令人毛骨悚然。聽慈幼院的老師和大同學說,被殺的是共產黨員。更可怕的是國民黨成批地屠殺進步人士。
大約是1944年的春天,縣城內搜捕了一大批農民打扮、頭上系塊白布的人,也有些人穿著打扮很像我的父親。他們都被捆綁著雙手,在溪水灘邊跪成一排。圍觀的百姓,怯怯地議論說:“這些都是好人哪,為什么中國人要殺中國人”。說著,槍聲大作,隨后數個劊子手便開始用大刀砍下他們的頭顱,鮮血四濺,慘不忍睹,不僅當時感到恐懼,至今想來不寒而栗。頃刻間,清澈的溪水被鮮血染紅。岸上正在怒放的杜鵑花,紅得像血又像火,它們倒映在水中,溪水呈現得更紅更鮮,是杜鵑花用世上最美的花朵,為無名烈士們送行悼念。
花紅,血更紅,杜鵑花深深地把這段歷史鐫刻在我童年的心田,是它們引導我走上了紅色的道路,懂得了我們的五星紅旗所以那么紅、那么鮮,是因為有無數先烈的血的奉獻。為了維護這面紅旗的鮮艷、國家的安全,1950年12月我帶著杜鵑花的記憶和思念,毅然決然地步入了抗美援朝的行列。
60多年來,每提到杜鵑花就會憶起我苦澀的童年,也就格外能品味到共和國當今的甜。
- 上一篇:職校兩年制教學體制改革研究論文
- 下一篇:音樂教育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