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危機現象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6 04:37:00
導語:大學生心理危機現象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們在工作實踐中看到,盡管大學生是心理危機的高發人群,但大學生本身對心理危機的認識并不明了,甚至存在很多誤解,如心理危機是一種精神疾病,正常人不會陷入心理危機等。那么對大學生進行危機認知教育,及青年學生心理危機防治的有關知識就成為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目的就是要防患于未然。使學生具有正常、健康的心理素質,能自如的應對客觀世界的變化。這首先就要從認識心理危機的成因開始。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1環境不適
環境不適,在大學的新生中反應較為普遍。尤其是初次離家過集體生活的同學都需要經歷一個從不適應到逐步適應的過程。但在這一過程中,從小受溺愛或過度保護的人,性格孤僻。內向或暴戾的人不易合群,就難以適應生活的變化,在孤獨感,無助感的折磨下,個別人容易選擇輕生。
1.2學習的壓力
近年來,青年學生因學習壓力加大而輕生的事例也較為常見。尤其是在名牌大學,這類情況更較為多見。高中畢業后。由于學習成績優秀而被重點大學錄取他們被低年級的同學視為榜樣。榮譽的光環籠罩著他們,反而形似一種桎梏。但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方法的不適應或所學專業與自己的學習興趣,思維方式相抵觸的一些原因,部分同學的學習成績明顯滯后,甚至面臨留級,休學等現實。涉世不深,心理上缺乏承受能力的年輕人,一時想不開往往挺而走險,結束自己本可再度輝煌的生命。
1.3心理障礙的加重
在許多青年學生自殺的案例中,我們稍加注意也不難發現,相當一部分案例是源于抑郁癥,強迫癥等心理疾病。這些疾病的起因很多是在少兒時期形成的,但入學身體檢查中并無心理疾病檢測這一程序。入學后,被嚴重的心理沖突困擾,表現出他們對什么活動都不感興趣,心情壓抑,郁郁寡歡。并常伴有失眠。這些同學為此痛苦不堪;身體上感到疲勞乏力,學習時注意力難以集中;情緒焦躁不安,心情持續抑郁,懶于和人講話,感到這樣活下去,沒什么意思而選擇了自殺。而自殺的時間和方式往往選擇在上午同學們離開宿舍時跳樓身亡。
1.4情感的挫折
失戀是大學生中較為常見的一個現象,多數為初戀。感情過分專注的人,一旦失戀便會體驗到深切的痛苦。當他們感到難以忍受這種精神上的打擊時,便會由怨恨而引起輕生的念頭。其中女同學較為多見。
2學校采取的防范和救助措施
為盡可能避免青年學生自殺的不幸事件的發生,學校為此應采取積極的防范和救助措施。
2.1危機前的預防
早期發現有自殺傾向的人,從而針對性地給予及時援助,是預防自殺行為發生并帶來不良后果的重要措施。但預測人的行為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事,預測自殺行為就更困難了,因為引發自殺的原因很多,常常連與自殺者接觸密切的人都難以覺察其細小的變化。而且自殺行為常常帶有突發性,令周圍的人措手不及。
這就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注意觀察了解,注意前兆。這是早期發現有自殺企圖者的基本方法。如自殺者的共性是其不健康的性格特征,而這些性格特征必然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因此,通過觀察了解是能有所發現的。另外自殺者在行為上是有前兆的,一旦發現這些前兆就應主動關注,采取積極的救助措施。
觀察了解的任務首先就落在了班級輔導教師的肩上,教師應隨時了解和掌握本班學生的情況和心態,及早發現問題,對于自殺事件的預防有很大的意義。
2.2危機中的措施
美國大學生的自殺防范近年來普遍受到重視,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其防范的關鍵就在于開放人們對自殺問題的禁閉,加強人們對其過程的認識,并通過層層設防,來增強人們對自殺意念的控制。而就自殺行動而言,其避免的最有效途徑也就是能夠使人及時將內心的苦惱宣泄出來,以突破它對個人意志的控制。在此當中,能隨時有人交談,有人愿意分擔其精神痛苦,無疑地會有助于使那些企圖采取自殺的學生開放自我,轉移注意力,以最終放棄計劃。這些措施值得我國高校心理工作者的借鑒。
為了使防范工作更好的推廣,在學校就要積極的開展防范教育工作。其中心目的在于使學生突破抑郁時的自我封閉,達觀地看待人生,以增強對自殺意念的抵御能力。圓滿完成成長的蛻變。通過教育來降低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率,提升學生自我了解和自我認識的能力,幫助學生發展溝通能力,學習積極解決沖突和壓力的各種方法。讓學生知道應急情況的處理和求助的技巧。甚至一些開脫自殺念頭的具體方法,實現情緒的自我控制。這是預防心理危機的一大舉措。
2.3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旨在就是為那些有自殺念頭與行動的學生提供及時或長期的精神開脫和支柱,它通過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和學生自助熱線兩個途徑來執行。主要工作就是為有過自殺意圖與行動的學生提供長期的心理咨詢。這個工作和一般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相比較。突出表現在及時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為就成為了成功的關鍵。它主要從幾個方面來進行的,首先,就是要迅速檢查和評估當事人的危機程度,采取適當的方法評估當事人的行為、情感和認知方面情況,以確保當事人和其他人的安全。其次,就是從當事人的角度幫助他探索和確定問題,在進行危機干預時不要批評當事人的行為或想法,也不評價他的行為和處境,而是和當事人進行溝通和交流,以無條件的接納、真誠和尊重的態度讓當事人感到支持和幫助,讓他在有安全感的氛圍中宣泄各種情緒,表達自己,從而使失衡的心理狀態恢復平衡。接著,就是要幫助當事人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當事人恢復到危機前的平衡狀態后,幫助當事人從不同角度和途徑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選擇改變自己應對壓力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使當事人能夠在危機中成長。但在這個時候要注意,這時是要求當事人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實際情況選擇新的方法,而不是別人替他做選擇。在得到當事人的承諾和保證。為了實現當事人所選擇的新方法,要讓當事人有所保證和承諾,否則應對問題的新方法就會失去意義。
建立學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涉及著每一個年輕的生命,因此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從積極方面對待青年學生成長與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危機,并主動地開展預防和干預,必然有助于青年學生的“茁壯成長”,使樂觀者在機會中看到了危機,悲觀者在危難中看到了機會。要讓青年學生真正認識到,走在成長的路上,危機時時與我們相伴,危機是個人成長的伴生物。要自覺地以心理危機為契機,真正發現生命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史占彪,張建新.心理咨詢在危機干預的作用[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4).393~399.
[2]孟慶恩.大學生自殺問題與危機干預的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6).430-433.
[3]李祚山.大學生心理控制感對心理健康水平影響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5).1100-1102.
[4]華道云,詹啟生.大學生危機干預模式與策略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4.19(2):86-89.
[5]馬順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銅仁師范學院學報.2003.5(3):35-37.
[6]張小喬.心理咨詢的理論與操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358-376.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青年學生引發的心理問題也在逐步增多,尤其是心理危機現象表現較為突出。這就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為了更好地完成高等學校的教育任務,促進青年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就要對引發心理危機的原因進行深入的透析,以此尋找到相應的對策。從而對青年學生的心理危機進行積極有效地干預。
關鍵詞:心理困惑自殺心理危機干預心理咨詢
- 上一篇: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 下一篇:青少年網絡迷戀特征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