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比較研究

時間:2022-06-05 11:31:04

導語: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比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比較研究

心理暗示是一種從心理認知到心理應對的過程。它可以是正向促進作用,也可以是負性消極作用,這與其外在環境及內在身心狀態密切相關[1]。心理暗示對于個體心理狀態的影響可以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評價[2-3]。杜立宏和夏永華等人應用SCL-90量表評價了心理暗示對個體疾病發生發展的正性影響作用,研究結果顯示,心理暗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軀體化、強迫癥狀、敏感性、抑郁、焦慮及精神病性這幾個因子的變化[4-5]。金曉鳳等人研究報道顯示,SCL-90得分情況與積極應對方式存在顯著負相關,而與消極應對存在顯著正相關[6]。因此,分析SCL-90量表中的部分因子得分情況,可以初步探討負性心理暗示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2013年3—4月我們針對甘肅省3所高校醫學專業與非醫學專業大學生,采用SCL-90量表進行抽樣問卷調查,選取量表中的“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精神病性”5個因子得分情況進行分析,初步探討負性心理暗示對醫學與非醫學專業學生可能存在的影響差異,旨在為高校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咨詢、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有效干預手段,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論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來自甘肅平涼醫學高等??茖W校、蘭州大學、甘肅中醫學院3所高校醫學類及非醫學類的學生為調查對象。

1.2方法

1.2.1抽樣方法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抽取甘肅省上述3所高校醫學類及非醫學類一年級學生、二年級學生及實習學生3000人。

1.2.2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于2013年3月第二學期開學后1個月內展開。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五級分法,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9個因子;問卷統一編號,以不記姓名、自評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3000份,問卷調查工作于1個月內完成。收回有效試卷2776份,其中醫學專業學生1369人,男生580人,女生789人;非醫學專業學生1407人,男生768人,女生639人。平均年齡(20.3±1.8)歲。

1.3統計學分析

以EpiData3.1建立數據庫,Spss13.0進行數據統計。本次調查對量表中“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精神病性”5個因子進行分析。統計描述采用-x±s,統計推斷采用t檢驗分析。

2結果

2.1負性心理暗示對一年級醫學與非醫學專業學生

身心健康影響的比較癥狀自評量表(SCL-90)因子得分情況在一年級醫學專業學生與非醫學專業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醫學專業學生“軀體化癥狀”(t=2.38)、“焦慮”(t=3.92)、和“精神病性”(t=4.11)的得分高于非醫學專業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負性心理暗示對二年級醫學與非醫學專業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比較

癥狀自評量表(SCL-90)因子得分情況在二年級醫學專業學生與非醫學專業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醫學專業學生在“軀體化癥狀”(t=5.12)、“人際關系敏感”(t=2.97)和“焦慮”(t=2.54)的得分高于非醫學專業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負性心理暗示對醫學與非醫學專業實習生身心健康影響的比較

癥狀自評量表(SCL-90)因子得分情況在醫學專業與非醫學專業實習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非醫學專業學生“軀體化癥狀(t=-3.94)”、“抑郁(t=-3.29)”及“精神病性(t=-2.88)”這三個因子的得分均高于醫學專業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3討論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應對方式之間有密切的關系,消極的情緒會產生消極的應對,這是產生負性心理暗示的主要原因[7],而應對方式與SCL-90各因子評分呈高度負相關[8]。SCL-90量表的調查結果顯示,甘肅省3所高校不同年級的醫學生與非醫學專業學生之間的因子得分情況存在差異,提示促使他們產生心理壓力、情緒變化的應對方式或外在環境影響因素有所不同。一年級醫學專業學生相對于非醫學專業學生,不僅存在對新環境的適應不良問題[9],同時,剛開始接觸醫學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對于人體健康知識普遍存在認知不全或簡單片面的理解,疑病傾向明顯[10];加之課業學習中,由于醫學專業的課程特點決定了需要掌握大量的識記性內容,心理壓力較大,他們在解決這些問題及困惑的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應對不當,都有可能導致出現負性情緒[11],產生負性心理暗示,最終表現為身心狀態的改變,反映為SCL-90量表相關因子得分的增高[12]。本次調查體現為“軀體癥狀”、“焦慮”、和“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高于非醫學專業學生。二年級醫學生開始診斷學、病理學等理論課程的系統學習。有研究顯示,這一階段,他們對自身健康狀況關注度明顯增高,疑病傾向顯著增高[13]。醫學生課業負擔相對較重,而非醫學專業學生課業壓力相對較小,學習中需要大量識記的內容相對較少,可選擇的課程類型較為豐富,參加各種活動和不同類型學術講座的機會也要多于醫學專業學生。因此,在涉及到人際關系問題的處理上,醫學專業學生的自我應對能力及經驗的積累要低于非醫學專業學生,容易出現消極化情緒,可能會產生負性心理暗示,加劇了交往障礙,這與尹紅新等人的研究相符[14]。此次調查體現為“軀體癥狀”、“焦慮”和“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高于非醫學專業學生。

實習生所面臨的就業問題對心理狀態影響較大,而就業情況好壞與專業密切相關[15]。據調查顯示,就業與專業相關度最高的是醫學專業,達到了89.0%。在本科專業門類中,醫學畢業生半年后處于低就業狀態的比例最低,為6.2%;在高職高專專業門類中,醫藥衛生類畢業生半年后處于低就業狀態的比例最低,為3.1%[16]。因此,醫學專業學生就業預期相對于非醫學專業有一定心理優勢。同時,醫學專業學生通過在實習期間對臨床病案、患者的長期接觸以及與臨床醫生交流,對于疾病的產生和發展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對自身健康狀況的自我認知趨于合理。在此次調查中表現為SCL-90量表中的“軀體化”、“抑郁”及“精神病性”得分醫學專業學生低于非醫學專業學生。

作者:劉一亞 路彬 康姮 李靜雅 文軼 單位:甘肅省平涼醫學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