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

時間:2022-08-18 09:08:30

導語:少數民族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

摘要:本文以陜西省內8所高校中部分少數民族大學新生為服務對象,通過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兩個量表對部分少數民族新生進行心理問題篩查,調查分析了少數民族大學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結合調查結果,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設計并開展了針對所有少數民族新生而不是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少數民族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服務。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少數民族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少數民族新生調查研究現狀

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已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項常規內容,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兩個量表對全體新生進行心理問題篩查,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到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多種角度,評定新生是否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通過測量有助于學校和老師及時了解問題學生,建立大學新生心理檔案,實施心理健康的動態管理,以便對有心理問題的大學新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減少危機事件的發生。通過本人近六年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了解到,雖然高校非常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并對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的少數民族大學新生進行了提前干預,但針對全體少數民族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服務并沒有開展,這些來自民族地區的學生,由于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緩慢,基礎教育水平比較落后,因此,他們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差,加上學習方式改變,同時由于語言表達溝通能力不好,來到大學后對學校的學習環境不適應等因素都會使他們大部分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大、心理會產生一種無形的自卑感,當他們在學習生活擇業上遭受挫折并感到無能為力時,就表現為情緒低落、心理素質脆弱等心理狀態,更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發生。通過對陜西省內8所高校共300名少數民族新生(涉及維吾爾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滿族、土家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壯族、苗族等26個民族)SCL-90和UPI兩個量表調查結果的收集統計,顯示出少數民族新生心理異常情況占全體少數民族新生52.4%以上,明顯比漢族心理異常新生比例偏高,引導少數民族新生適應新環境,融入大學生活,完成心理適應和成長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少數民族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不容忽視。

二、將積極心理學引入少數民族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意義

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各高?;具€是沿用傳統的病理心理學和消極心理學模式,往往將著眼點只放在出現心理問題的少數民族新生身上,雖然有效解決了他們的心理問題,但缺少從積極視角上關注和拓展他們的心理發展需求,這不能不說是少數民族新生群體研究中的一個缺憾,運用積極心理學全新的視角重新看待少數民族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擴大教育的范圍,讓每一名少數民族新生進入大學階段都能夠體驗到心理健康教育積極意義,發揮出他們更大的潛力和創造力。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積極心理學并非要全然否定傳統心理學,而是對傳統心理學的有效補充,針對少數民族新生心理健康實際,站在更加全面的心理學角度上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少數民族新生既有一般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又形成了一些如認知心理、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獨有的心理特點,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和掌握高校少數民族新生的心理特點和常見的心理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民族地區的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實現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標經過第一階段的調查分析,綜合考慮新生的院系、專業、民族、地域、性別等差異因素,隨機選取50名新生進行第二階段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將積極心理學理念引入他們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三個月后再次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兩個量表進行測量,結果顯示其中的89.5%的學生認為自己得到了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的接納,人際關系轉好,自信心增強,心理健康程度相較之前的測量明顯升高。

三、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指導下高校少數民族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將教育教學目標定位為培養全體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健全的心理品質和幫助個別解決心理問題兩個方面。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下健全和完善三個維度:即主觀上,增加學生積極情緒;個體上,發掘和拓展積極人格品質;群體上,營造民族和諧、師生和諧的積極校園環境。1.增強少數民族大學新生的積極情緒。首先,針對少數民族新生,專門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內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積極心理學,如何提高學生的積極情緒、發掘學生積極人格特質(人的力量和美德六大類24項內容)、積極社會組織系統(國家、學校和家庭等支持)及情緒管理、自尊與自我實現等,幫助少數民族新生找到自信,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其次,以30人為單位,開展如人際交往、新生適應、壓力應對、生涯規劃等內容的團體心理輔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以生動獨特的小游戲為主要形式,寓教于樂,在游戲中滲透心理學知識,幫助少數民族新生樹立學習目標,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接納和應對日常生活的難題,以更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充滿希望地迎接未來。2.發掘和拓展少數民族新生積極人格品質。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積極人格,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幫助其樹立自信、培養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形成積極人生觀,提高社會適應力,進而創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向全校師生展示少數民族的才智和推介不同民族語言、文化、風土人情,既增進各民族之間的互相了解,也增強少數民族大學新生的自我接納、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作為學生工作一線的班主任和輔導員,應該在此時走進適應困難的少數民族新生的內心,給予心理上的指引和幫助,將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方法引入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從積極視角上關注和拓展少數民族新生,幫助少數民族大學新生發現自己人格中的積極品質,不僅可以提升新生入學教育的效果,還可以促進新生入學教育的深化和持續性,在教育過程中,一直保持積極的態度,理解并接納少數民族新生,打造一種溫暖的、不帶偏見的交流空間,使他們放下心理包袱,打開心結,積極融入到學校生活中。3.營造積極的學校環境。利用學校各種資源,發揮專業學習優勢,積極開辟第二課堂,搭建少數民族大學新生和其他民族學生的交往平臺,搭建學校老師、學生干部和少數民族大學生交流的平臺,促進不同民族大學新生彼此的了解,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培養優秀少數民族學生代表,在各方面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建立積極認知,培養和拓展對生活的積極感受性,在校學習期間,校園是其主要的活動場所和生活環境,因此,在開展少數民族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必須要為他們提供活躍、積極的校園環境和氛圍,帶領少數民族新生走出宿舍,走下網絡,參與到室外活動中去,鼓勵他們勇于嘗試,挖掘自己的優勢,參加各項文藝、體育活動,施展他們的才華,體驗成就感,增強自信,讓他們在活動中接受環境熏陶、氛圍陶冶,從而形成人人互信互助,互相尊重的同學關系。

四、結語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為少數民族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拓了新視野、指明了新方向,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營造積極和諧的校園環境,鼓勵學生參與到學習教育活動中,增強學他們的積極情緒體驗,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掘和拓展少數民族新生積極人格品質,讓他們健康、快樂地學習、工作和生活。

作者:陳珊珊 倪娜 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

參考文獻:

[1]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學生心理壓力緩解的作用.文旆.心理醫生[J].2016,22(23).

[2]淺談積極心理學對青少年性格的塑造.劉昊.發現(教育版)[J].2016,(12).

[3]積極心理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實證研究.肖芳.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J].2017,33(1).

[4]少數民族大學生信仰現狀與教育探析——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分析視角.陳銘彬.學術論壇[J].2013,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