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電腦專業軟件教學實踐

時間:2022-06-04 03:16:00

導語:非電腦專業軟件教學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電腦專業軟件教學實踐

《軟件技術基礎》課程包含了軟件工程、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技術、操作系統等多門計算機專業課程的基礎內容[1]。在學生具備基本計算機編程(C語言)技術的基礎上,《軟件技術基礎》課重在為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奠定良好的計算機技術基礎,因此《軟件技術基礎》就成為非計算機專業本科生掌握計算機相關知識與技術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當學生在了解各組成部分的基本內容和側重點之后,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習與自己最相關的計算機專業課程,在本專業領域擁有更高的計算機水平,對日后踏上工作崗位非常有利。但是,高??紤]到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繁重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壓力,分配給《軟件技術基礎》課程的課時很少。面對“如何在短時內教授盡可能多的計算機基礎內容,又讓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這些內容”這樣一個兩難問題。根據教學實踐和學生反饋,本文從以下5個方面入手,初步探討了提升軟件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成效的方法。

1強調思想上的重視

思想上重視,行動(學習)上才能投入。由于本門課程一般開在大1或大2,此時的大學生還不清楚基礎課程的重要性,總想著學了就要看到效果,可是大多數人到高年級時或者在真正使用一項高級計算機技術的時候,都會非常后悔未把基礎打好,做起事來事倍功半。實際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學習的動機、意志、情感、興趣等在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尤其是大1、大2的學生,他們已經從高中的被動讀書、為升學而學習前提下的模仿學習模式,逐漸轉變為自覺的、興趣前提下的理解式學習模式。因此,教師必須培養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使他們從思想上重視,并引導他們參與教學,盡可能地發揮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教學成效更大。

2注重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實用性

大量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內容與稀少的課時分配之間的巨大差距,使教學內容的選擇成為非常關鍵的問題。案例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有別于傳統“菜單式”的教學方法,其特點是將知識點恰當地融入到案例中,是培養學生能力和提高學生素質最有效的教學方法[3-4]。興趣是主動學習的最大動機和推進器,而“如何學以致用”是學生最大的興趣。因此在《軟件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選擇上,教師除了要根據各部分的知識重點、學生的承受能力及對后續課程的銜接等方面綜合考慮外,還要多設計一些與學生學習與生活環境緊密相關的綜合實際案例來串接各知識點。在教學活動中應始終從激活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入手,以案例問題為載體,將知識的理論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以“學以致用”為誘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帶著疑問和解決問題的迫切需求逐步深化地掌握教學內容。

3重視教學方法、手段的多樣化

低年級大學生正經歷著從高中時期的重復講解少量內容、灌輸式教育的教師監督學習模式向大學初期的課上單次講解大量內容、課下自由復習的無人監督學習模式轉變。另外大學課程的教學節奏比高中快,有些學生對艱澀的術語、枯燥的內容的接受度很低,再加上短時間接收大量信息在理解上的困難,使教學成效大打折扣。因此,除了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外,還要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上提高學生的接受度。改變傳統平鋪直敘的教學方法,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動畫式、案例式、類比式、板書式等方法),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案、分組討論、小程序編寫等),使講解內容更加通俗易懂。如對操作系統,則要求學生以了解為主,可以安排學生自己查閱Windows操作系統的發展,寫成小論文的方式完成。而對算法、數據結構等需要重點掌握與運用的知識點,則采取動畫與板書的方式排演算法流程,以表格化的方式來對比各種排序算法的特點、復雜度、使用場合。課后再輔以較小工作量的適當形式鞏固強化這些內容,如布置小項目、分組討論、寫小論文等形式。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交叉運用,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度與理解度。

4強化實踐環節

理論只有聯系了實踐,才能真正轉化為個人才能。由于軟件技術基礎課程包含的內容廣泛,而實際教學的課時很短,因此給最能提升學生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的課程實踐的內容選擇和進度安排帶來了很大難度。實踐環節歷來受到重視[5],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任務驅動法,它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方法[6]。其主要特點就是學習過程與具體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教師通過激發學生探索問題來調動和維持其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獨立完成任務來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特點,正適于《軟件技術基礎》這種綜合性較強的課程需求。

1)在實踐內容的選擇上,教師除了根據教學重點考慮與實踐內容的銜接,還要參考以后學生可能會繼續深造的內容,優化實驗設計。以內容新穎、綜合性強且與實際應用聯系較密切的題目為任務,啟發學生獨立完成,利用學生的興趣和完成項目的成就感促進教學的成效。

2)鑒于機時少、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程度不同,為了提高課堂利用率,我們的解決方法是4個課時連上,并提前講解實驗目的、內容、關聯知識點,使學生可以提前準備上機程序。因此,在上課期間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解答問題,而不是浪費大量寶貴的機時去構思程序和錄入代碼。另外對于相對比較大型的題目,在鼓勵學生自主創新性的想法和實現方式的前提下,針對那些對理解差、無從下手或綜合運用知識能力較弱的學生,我們會給出參考程序(關鍵語句以填空的形式出現,如循環條件、排序算法的排序部分等)。這樣在規定的時間內,在保證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完成任務的情況下,每個學生也會不同程度地鞏固和加深了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另外,在布置必須完成的題目的同時,還布置了額外的參考題目,為那些理解力和動手能力都比較強的學生提供觸類旁通的機會。通過教學實踐,發現這種做法收效不錯。

5組織有效的反饋互動

大學與高中的教學方式不同。高中期間在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經常性監督下,教師很容易得到學生的反饋,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及時解決。而在大學中,任課教師只在上課時間內才會與學生密切接觸,課余時間接觸的機會較少,因此學生的反饋就變得更重要。教學內容是否合適?學生的接受程度怎樣?哪些內容沒有聽懂?是普遍性問題還是個別性問題?教學進度是否合適?這些都要從學生的反饋中得到。激情洋溢的演講會令人熱血沸騰,精力充沛,注意力持久,聽眾的理解和接受度最高。相反,單調乏味的氛圍、平緩無起伏的語調只會讓人昏昏欲睡,思想溜號[7]。學生課堂學習狀態的反饋直接從他們的表情、動作上就可以觀察到。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飽滿的熱情感染學生,以輕松、愉快、抑揚頓挫的語言,營造一種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激活課堂的活力與互動,經常性地通過提問、趣味知識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更容易跟上教師的授課思路和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提升教學效果。還可以通過網絡、郵件等方式加強與學生的課后聯系,了解他們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

6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非計算機專業《軟件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有效地秉承“教師引導,學生主體,問題載體,致用目的”的原則,從思想上、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學方法手段的使用上、實踐環節的設計上、反饋互動的組織上等多個方面進行改善。重點培養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和積極動手實踐的心態,鍛煉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綜合運用知識和應對應用項目的能力,促進和鼓勵他們的成就和自信心,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更大限度地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