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09 08:57:46

導語:學齡前兒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齡前兒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論文

一、城市安置小區的學齡前兒童行為習慣的不足之處

城市安置小區居民學歷相對較低,一般以初、高中文化程度者居多,現代育兒理念較為欠缺和落后,對孩子多采用專制型和放任型教養方式,致使孩子在情緒方面容易激動,對待他人比較自私,缺乏同情心和大愛情懷,身邊的小朋友需要幫助時表現得比較冷漠。

二、城市安置小區的學齡前兒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措施

針對城市安置小區的學齡前兒童行為習慣的特點,本園采取了以下教育措施,幫助孩子們養成規范、正確、健康的行為習慣。

1.家園溝通,雙向育人

在孩子入園之前,幼兒園安排帶班教師上門走訪,與孩子和家長面對面談話,初步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脾氣性情,同時也使孩子能夠盡快了解老師、親近老師,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為今后開展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孩子入園以后,在送園和接園時老師每天都應與家長進行短暫的交流,相互通報孩子在學校和家里的情況,細心感知孩子的點滴變化。我園教師還借助校訊通平臺和櫥窗展板向家長們宣傳一些衛生知識,介紹良好習慣養成的方法;經常召開家長會,教師與家長之間、家長與家長之間愉快地聊天,相互討論,談談孩子的優點和缺點,交流育兒心得和經驗,轉變育兒思想。

2.合理要求,循序漸進

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教師向幼兒提出的要求應隨幼兒接受能力的增強而逐步提高。幼兒剛入學的時候,可以向其提出一些學習方面的要求,如上課的時候要安靜地坐好,不防礙別人等。接著提出關于社會行為方面的要求,如待人要有禮貌,看到老師、阿姨要問好,接受人家的禮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幫助要道謝等等。如果教師對幼兒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或者要求過高,難以完成,幼兒就會對自己的能力喪失信心,并且對教師的話產生懷疑,不再信任教師。教師在向幼兒提出每一個要求時,事先都要經過周密考慮,做到要求合理。

3.矯正錯誤,激勵上進

幼兒往往是從細小的過錯中慢慢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情:有些幼兒容易發脾氣,躺在地上拼命用兩只小腳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兒想玩某些玩具時,就要求別人無條件地給他……對這些行為教師不能采取姑息縱容的態度,聽任其發展。如剛上小班的幼兒吃飯不專心,東張西望,吃得很慢,隨著幼兒之間交往的不斷增多,吃飯時講話的現象也多了起來,這時教師不僅要給予幼兒適當的提醒,更要想方設法激發幼兒的上進心,使幼兒變被動為主動,自覺遵守紀律。

4.留心觀察,多加鼓勵

老師與幼兒交流的過程中,要處處留心觀察,努力發現和挖掘他們身上的優點和特長,多組織活動,讓每一個幼兒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當幼兒有一點小成績時,老師要及時、公開地給予他們各種精神和物質鼓勵。每學期結束之時,可以評選優秀寶寶、進步寶寶、禮貌寶寶、勤勞寶寶、能干寶寶等等,通過評獎引導幼兒積極、快樂、健康地成長。

作者:郭云飛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杉灣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