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多媒體教學魅力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20 06:35:00
導語:語文多媒體教學魅力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
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在語文教學中比傳統教學手段有著更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它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的綜合作用,創設情景,創設情境,誘發兒童的情感共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證明,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件,對優化課堂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開發右腦,提高教學效率都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
創設情景創設情境突出重點開發右腦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存在著“少”、“慢”、“差”、“費”等現象。這種現象導致了學生不愛學語文,不懂學語文,不會學語文。語文在所有學科中,占有課時最多,可收效卻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課堂效果不高。如果說教學是一門藝術,那么語文教學更是一門藝術了。怎樣上好語文課?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這恐怕是最讓語文老師煩惱的問題。我認為,電化教學的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將電化教學手段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會讓學生茅塞頓開,有種“山窮水盡凝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下面結合本人教學實踐以及在外聽課的一點感悟,談談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中的作用。
一、創設情景,以景激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感興趣,并易于接受,而抽象的語文知識則不容易引起學生注意力的集中,且單調刺激的注意穩定性很難維持長時間,要較長時間地維持注意的穩定性,必須是注意對象有變化,因此,須借助電化教學中的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
如:學習《觀潮》這篇課文,這篇課文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語言文字的同時,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但是學生沒有親眼見過錢塘江大潮,對大潮沒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維跨度和理解難度,由于課堂條件有限,如此豐富的信息僅憑口頭講解是不易表達完整透徹的,因此,我在教學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壯觀場面,讓學生聆聽大潮的聲音,觀看大潮的景象,通過圖文聲像,動靜快慢構造出直觀性、情感性為一體的富有感染力的理想境界,把學生帶入雄偉壯觀的錢塘江大潮。最后讓學生通過感情朗讀把書面語言還原成學生大腦中活生生的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大潮的壯觀,體會作者贊美之情,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無比熱愛,即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同時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學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以此類推,還有很多寫景的文章如:《西湖的綠》、《鏡泊湖奇觀》、《長城》、《桂林山水》、《草原》等,在語文課上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形象的實物聯系起來,將文中的“景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圖片,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課文內容所涉及到的情景。使文章直觀、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夠引人入勝。那么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教學將會起到事到功倍的效果。這也符合兒童心理學的認知規律。
二、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毙蜗笾庇^的多媒體教學在展示的同時渲染了濃濃的氣氛,加上教師的指導性講述和激勵性評價能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同時,音樂也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課文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文章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韻律,達到了“入境始于情”的目的,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們怎能不樂于觀賞和學習呢?如:《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文章描寫的是朝鮮人民與志愿軍在車站依依惜別的情景,文章感情真摯,打動人心。但因為文中描寫的事距離現在時間久遠,學生感到比較陌生,再加上小學生知識面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所以不太容易理解。為了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我是這樣安排的:先讓學生觀看中朝人民分別的實況錄像,然后,配上《離別》這首歌,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在凄涼的音樂中目睹大嫂架著雙拐在送志愿軍,人們淚流滿面地揮著手依依惜別。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分別的場景中。
又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第一次,在本班上,我深情并茂的朗讀,學生聽后沒有引起震撼,可在另一個班,我先播放了朗讀錄音,并配上低沉、凄涼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以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做示范。通過配樂、錄音示范,使學生很快掌握了感情基調。在學生基本掌握讀的技巧上,接著再讓他們跟著錄音試著讀,孩子們很快就讀出了文章的韻味,讀出了文章的抑揚頓挫,實踐證明在上一些情感性足的課文,電教媒體手段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通過朗讀,展開想象,揣摩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無須教師多講,恰當的使用音樂,便能將文中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韻律溝通起來。音樂的渲染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調,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這點是傳統閱讀教學方法所無法比擬的。
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也是豐富學生詞匯的重要環節,但是有些詞句的意義是抽象的模糊的,小學生往往不易理解,然而借助電教手段提供的具體形象的視聽材料,可以使抽象的詞句與具體的事物相聯系,使學生“耳聞其音,目觀其形,心通其義”。如第八冊中的《長城》一文中,描寫長城的詞語:蜿蜒盤旋。這個詞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是“彎彎曲曲地延伸”的意思,可學生憑空想象往往還是想象不出長城的樣子,于是我借助多媒體出示長城的圖片,這些圖片不僅把教材中的各種美的因素直觀地再現出來,而且比課文描述得更鮮明、更強烈、更集中,學生一目了然。再如,第二自然段中描寫的“垛子”、“瞭望口”、“射口”這些名詞,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少,對長城缺乏感性認識,任憑教師“千呼萬喚”學生也是霧里看花,但當長城的圖片活生生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便有“撥開云霧見青天”的感覺。
又如:我在教《詹天佑》關于“開鑿隧道”那一段時,因為學生缺乏基建施工專業知識,而教師又無法帶學生進行現場參觀了解。如什么是“中部鑿井法”?為什么能縮短工期的一半?如果僅靠學生讀課文和教師講解,學生很難理解。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我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中部鑿井法”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文字。又如學生對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鐵路火車運行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都不十分清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用多媒體演示了火車爬“人”字形坡的情景,這樣就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將知識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形象,突破了教師在時間、空間上不易表達的局限,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容易。這樣,教者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開發右腦,均衡發展
我們知道,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吸收信息,而這些,大腦起決定性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在結構上幾乎分為相等的左右兩個部分,“大體說來,大腦左半部分主要起處理語言、邏輯、數學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謂的學術學習部分。大腦右半部分處理節奏、旋律、音樂、圖像和幻燈片,即所謂的創造性活動。”大腦的這兩個部分“將抽象的、整體的圖像與具體的、邏輯的信息連接起來?!辈豢煞裾J,教學中,嚴密的理性分析有助于左腦的發揮,然而,長期下去,右腦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忽視。所以,我們應該在運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同時,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那些直觀的、形象的、活動的而又帶有思辨的現代化媒體引入教學,充分發揮右腦的功能,通過直接思維、發散思維、形象思維,同時開發學生左右腦的功能,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應巧妙運用多媒體,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通過絢麗的畫面,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設情景,渲染氣氛,給學生創設一種愉悅的情境,使學生置身于一種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學習氣氛中。只有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生才會更自覺、更主動地參與學習,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但也要引起警覺,電教容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斕的畫面和賞心悅目的樂海中,絕不能以娛樂而告終。同時,也有可能使學生減少對抽象的語文符號的興趣,缺乏獨立思考精神,從而產生“電教手段信賴癥”。利用電教手段,旨在優化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果,才能使電化教育發揮最佳才能,電化教學始終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幫手。
參考文獻:《語文課程標準》
《論文集錦》
《電化教學在語文學科中擔任何種角色》
- 上一篇:電教媒體課堂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語文教學整合初探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