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學素養對兒童藝術教育的影響
時間:2022-08-27 09:29:31
導語:傳統美學素養對兒童藝術教育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取得了質的提升,人們已經由原先的“適者生存”初級階段過渡到了“美者優存”的審美階段,與此同時,培養審美素質也已經成為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兒童處于成長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培育其中國傳統美學素養對兒童藝術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鑒于此,本文開展相關探究,希望能為業界同仁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中國傳統美學素養;兒童;藝術教育發展;影響;措施
一、培養兒童美學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兒童具有愛好模仿、探索的特點。在兒童模仿探索時期,往往因缺乏一定的是非觀念而易被誤導,若是兒童經常受到周圍不良信息的干擾,缺乏正確的美學觀念的指導,那么兒童人格的養成則易受到許多方面的影響。兒童時期因審美素養的缺失與審美價值的扭曲,有可能會在今后的整個人生過程中出現審美低俗與暴力傾向,同時,也讓兒童難以在生活成長過程中感受、接觸各樣各式的美。對處于兒童階段的個體積極提升中國傳統美學素養,能使其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健全的人格,獲得正確的審美觀念以致具備高雅的審美趣味。
二、美學素養概述
關于美學素養這一定義,不同的學者對其具有不同的觀點。其中,張冬菊認為,所謂美學素養,即是由審美意識、審美情感、審美能力、審美價值觀等多因素所構成的一種綜合素質體系;張旭萍指出,美學素養主要由個體的審美觀念、審美經驗與審美創造行為三大維度來體現,其是個體在自然成熟與環境教育的影響下,通過審美活動所形成的認識美、體驗美與創造美的能力;杜衛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得出如下結論:美學素養由審美知識、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構成,其是個體在審美經驗的基礎之上所形成的審美素質涵養。和諧之美、協調之美、中和之美幾乎涵蓋了中國傳統美學素養的精華。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認為“人和”即為社會美,道家思想對“天和”解讀為自然美,佛家思想則認為“心和”即為心靈美。從中國傳統美學角度來講,“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審美標準??鬃拥囊簧?,是很注重對中和之美的追求。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是孔子在做人方面的觀點,他強調“中和”是君子的品德。對藝術創作領域的評論來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孔子對《關雌》的評論,這其中即暗示了“中和之美”。
三、發展兒童藝術教育的意義
發展兒童藝術教育,并不是要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藝術家,而在于培養孩子優秀的人格和素養。藝術教育帶給孩子的是創造力和想象力,區別于壓榨童年、死搬硬套的填鴨式教育,釋放孩子的天性。一直從事于中德幼兒藝術教育研究與開發的竇鳳茹老師指出:藝術,不應是一堂堂課、一門門技能,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好、一種美妙的情緒體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山一水,一只只鮮活的動物,都形態各異,它們以抽象的點線面組合成一個個具象的形態,展示著各自的特點,構成自然界優美的樂章。藝術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學習與實踐中對周圍世界抽象或具象的物態進行形象感知和形象思維,讓受教育者去主動觀察和發現身邊的審美元素,在對美的感知和感受中,通過潛移默化的滲透和熏陶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讓孩子快樂地與藝術同行,領略藝術之美,形成更好的比較、聯想和創造的能力,更強的表達和表現力。
四、美學素養對兒童藝術教育發展的影響
中國傳統美學素養在整個發展過程之中具有一定的歷史性與傳承性,在開展中國傳統美學素養培育的過程中,主要是圍繞樂、詩、書、畫四個方面所展開的,而中國傳統美學素養對兒童藝術教育發展的影響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在中國古代,“樂”為陶情養性之本,也是教育的中心內容。在對兒童開展藝術教育的時候高度重視樂教,有助于兒童抒發自身的真情實感,使其性情得到良好的熏陶,并且還有利于兒童從中體會到美的韻味,使其思想意境得到極大的拓展,可以說,對兒童開展樂教能夠幫助兒童構建起藝術欣賞的基本能力。(二)詩教也是對兒童開展中國傳統美學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對兒童進行詩教的時候,讓兒童通過反復研讀詩人經過精細雕琢與千錘百煉的句子,引導其注意仔細體驗蘊藏于詩句中的美的精神,如此有利于豐富兒童對詩歌作品蘊含的價值觀進行理解和欣賞,并且還有利于加深兒童對真理的追求,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加深對美學的理解層次,提升兒童對詩歌、文學帶來的美感的感知力,分別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區別,鞏固美育基礎。(三)書法與詩、樂是互為補充的藝術形式,毛筆書法不但能夠抒發人類的情感,彰顯趣味,提升素養,還能長期陶冶心靈。通過對兒童開展書法教育,能夠提升兒童的審美水平,使孩子沉浸在書法的安靜、祥和氣氛中,在一撇一捺、一點一滴中體會筆法的美學意境,感受自然之道,流動之美,進而使自身的審美情操得到鍛煉。
五、培育兒童中國傳統美學素養的措施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教學為了有效培育兒童中國傳統美學素養,教師應該積極采取措施來不斷豐富兒童的審美體驗,比如說通過積極利用多媒體教學來創設情境,以此來實現強化學校審美教學活動的目的。比如說,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積極加入一些相關的音樂元素;在組織兒童學習課文的時候,可以借助于音樂來促使學生對文章情感的體驗與升華;在讓學生朗讀課文《沁園春•雪》的時候,可以配以激昂澎湃、大氣磅礴的背景音樂,以此來形象地表達同志那種“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情壯志;在學習《孔雀東南飛》一文的時候,可以給學生們播放一些唯美凄婉的背景音樂,借此來表達出情人之間那種“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的生死別離之情;還可以在教學中熟練運用PPT、視頻播放器等,從而達到既生動又形象地講授音樂、舞蹈相關知識與形態的目的,多媒體教學以豐富多彩的畫面和形式感讓兒童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同時刻意加強兒童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提升學習效率。(二)合理評價、科學啟發在培育兒童中國傳統美學素養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做到合理評價與科學啟發。具體而言,就是在開展兒童藝術教育的時候,需要巧妙的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精髓部分融合應用,結合兒童藝術教育思想,面對教學主題,給兒童啟發、引導,在面對多種美的形態的時候,給兒童們提供廣闊的創作自由,避免強制干涉,畫地為牢。在對兒童創造藝術形式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協調與和善的審美理念去贊美、鼓舞孩子們的創作自由,切勿憑借自身的主觀審美趣味對兒童的審美喜好予以肆意的扼殺。(三)豐富教育內容可以說中國的傳統美學素養很大程度上是蘊藏于中國的傳統藝術里的,因此,教師在培育兒童的美學素養上可以更多的借助于中國的傳統藝術,不拘泥于形式,不囿于內容。華夏五千年文明,傳統藝術的種類浩如煙海,多種多樣,如國畫、建筑、書法、篆刻、壁畫、雕刻、戲曲、舞蹈、音樂、詩詞等,在歷史的長河中都留下了璀璨的印記。教育者在過程中要積極篩選,挑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形式,通過提煉,融合兒童日常生活知識經驗及認知水平,選擇兒童易于接受的傳統文化精髓內容,與兒童們一起欣賞,引導孩子們欣賞完后進行初步的解析,以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循序漸進,做好系統的傳統文化啟蒙教育,培養孩子對藝術之美的感知,對藝術之謎的探索,為感知藝術的魅力打下良好基礎。
六、結語
兒童的藝術教育越發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凸顯其重要性,傳承與發展是擺在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難題,如何以自發的和自然的方式引導兒童去快樂的創造藝術,釋放兒童天然的、令人感動的活力和個性,培植好藝術素養的第一抔土壤,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應時刻思考、修正并加以實踐的,并應以中國傳統美學素養為根基,引導兒童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展現個性,為兒童一生的人格、素養、審美的養成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欣.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對兒童藝術教育發展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3,(01).
[2]成宇霞,周曉陽.論社會主義和諧文化[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3]陳望衡.中華文化的美學智慧[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
[4]王田,李昌菊.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兒童藝術教育創新的意義[J].美術向導,2012,(03).
[5]孫明媚.在自然發展理念下美術教育的創新策略探究[J].美與時代(中),2018,(07).
作者:史安華 單位: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 上一篇:微課助力職校一體化課改研究
- 下一篇:小學畢業班數學復習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