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教育人文內涵研究
時間:2022-05-22 09:14:58
導語:小學音樂教育人文內涵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音樂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藝術啟蒙課程,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品格、提高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不少小學對于音樂教育還不夠重視,教師也大多重視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講解和傳授,卻忽略了對學生進行音樂本身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的教育。尤其是現在網絡技術快速發展,快餐式音樂傳播迅速,不少浮躁、流于形式的音樂大大地沖擊了經典的優秀音樂的傳播,對小學生的音樂欣賞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音樂教材中新加入了不少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對于提升小學生對音樂的人文內涵關注有很大的幫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音樂教育;人文內涵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人文內涵教育的缺失
目前不少小學學校對音樂教育的重要性還是認識不夠,認為音樂就是一門副科,沒有考試和成績的壓力,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都不夠明確。音樂的課堂教學多是按照教材進行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講解和傳授,教師為學生進行示范,讓學生來進行模仿,學生學唱歌曲、學演奏樂器,都是一些技能型的音樂知識。教師僅僅傳授給學生怎么唱歌、怎么彈奏樂器,卻忽略了向學生傳授音樂歌曲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樂器的誕生故事和所承載的文化精神,學生由于缺乏對音樂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對音樂技能型知識的學習效果也不會特別理想。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音樂人文內涵教育的理念和認知,在本身對音樂教學不夠重視的情況下,教師的音樂教學方式和方法都相對比較刻板和單一,且沒有樹立音樂人文內涵教育的教學理念。教師沒有深刻認識到音樂所蘊含的精神魅力和文化內涵對學生人格、品德和音樂審美的重要作用,沒有認識到音樂課不僅僅應該教會學生唱歌、彈奏樂器、掌握樂理和音樂知識,還應該培養學生的音樂藝術審美情趣和修養,在音樂的熏陶下,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魅力。教育理念的缺乏導致音樂教學人文內涵教育的缺失。
二、音樂教學中人文內涵教育的作用
音樂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下的產物,不同風格和不同時段的音樂作品都蘊含著不同的精神文化風貌和人文內涵。因此,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音樂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頤養性情,對于人格塑造和品德培養方面有著巨大的力量。音樂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可以讓人對于音樂所表達的傳統文化和歷史背景理解更加深刻,音樂里所包含的深厚感情和人文精神可以感染他人、影響別人的情緒和靈魂塑造,對人的價值觀形成和情感方面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激發聽者的審美和創新意識。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傳播方面不受國籍、語言、地域差別的影響,以音符和聲音為媒介和橋梁,讓人們的靈魂相通,精神受到啟迪、情感得到共鳴,從而受到音樂人文內涵方面的影響。在小學音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注重音樂人文內涵的教育,可以讓學生受到音樂豐富情感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深刻理解音樂作品中想要傳達的感情和精神的同時,在心靈上與作者達到共鳴,在人格和品德的形成上受到積極影響,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性格,受到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熏陶。
三、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音樂人文內涵教育的策略
(1)深入挖掘音樂教材,人文內涵教育從點滴做起新課改背景下,音樂教材中增加了弘揚傳統文化、具有民族特色的經典優秀音樂作品,音樂作品中具有多元性和豐富性。新課改強調,不僅僅要注重對學生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傳授,更要注意音樂教學中的人文素養的教育。教師要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根據教材的內容向學生滲透人文素養的教育,從音樂教學的點滴入手,讓學生接受音樂中豐富文化內涵的熏陶。例如在小學音樂“堂鼓、小鈸和木魚”樂器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這些樂器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歷程,以及這些樂器所賦含的人類智慧和藝術價值。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引申古代樂器與人類社會活動的關系、各種樂器的音色的融合。讓學生深入了解樂器的相關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修養。再比如在“獅子舞繡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獅子舞繡球的歷史由來故事,所蘊含的寓意和寄予的美好希望,還可以舞繡球的種類、特點方面向學生們進行介紹,讓學生們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和習俗有一個深入的理解,繼續繼承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瑰寶,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2)靈活、合理地選擇音樂教學的內容音樂之所以可以超越語言、地域等各種差異而讓人們達到心靈的相通和情感的共鳴,就是由于音樂本身具有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音樂表現風格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不僅豐富了音樂本身,更為受眾帶來了更加多樣化的審美體驗。小學的音樂教育在內容選擇方面要注意音樂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音樂教材的編排上精心地選擇了不少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音樂作品,其中包含著多種形式和多種風格,教師要善于使用這些不同風格、不同種類的音樂作品,讓學生通過音樂充分感受中華文化多元性的同時,對音樂和我國的文化瑰寶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現在由于網絡技術的發達,一些不適于小學生聽的流行音樂傳播廣泛,有的對小學生的人格和品德養成有著不利的影響。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不能一味地根據小學生的興趣喜好選擇教學內容,需要對課堂的音樂做到把控,讓學生多接觸優秀的高雅音樂作品。(3)重視課外的音樂教育延伸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要提高音樂人文內涵的教育效果,教師應該組織、安排課外的音樂欣賞和品鑒活動,讓學生在課下自主地去欣賞一些優秀的經典音樂作品,教師可以留下作業,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資料去了解音樂創作的社會背景,以及作者想要通過音樂表達的情感和情懷。例如“紅星歌”的教學時,課堂上的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再去尋找一些與抗日、抗戰期間小英雄故事相關的歌曲,并自己學著演唱,下節課的時候進行小組比賽,看哪個小組唱的歌曲最多,教師會準備一些小禮品贈送。教師要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去學習唱歌,感受音樂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劉秀敏.音樂教育應挖掘音樂文化內涵.青年時代[J].2017年第14期.
[2]劉英坤.談小學音樂中的人文教育.中國校外教育[J].2017年第36期.
作者:盧云璐 單位: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紅軍小學
- 上一篇:信息技術法制教育論文
- 下一篇:鄉村實踐提升學生德育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