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問題與解決路徑

時間:2022-03-04 10:09:38

導語: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問題與解決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問題與解決路徑

摘要:職業教育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民族職業教育面臨著職業資源不足和辦學能力不強的困境。民族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有:繼續加大經費投入,拓寬經費籌措渠道;更新職業教育辦學理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合理設置專業和課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教學改革。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職業資源;辦學能力

一、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雖然一直重視民族職業教育的發展,但是我國的民族職業教育仍然面臨著職業資源不足、辦學能力不強的問題。

(一)職業資源不足

1.職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師資是發展民族職業教育的關鍵。然而,相較于其他地區,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教師學歷達標率較低、數量不足、招聘困難、結構不合理、水平不高以及教師專業培訓不足。第一,教師學歷達標率較低。與其他地域相比,民族地區職業學校的教師學歷普遍偏低,低于國家教師法規定的水平。以貴州省為例,2013年中等職業學校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全國為85.95%,貴州省為81.47%,而貴州省民族地區的比例則為70.23%〔1〕。第二,教師數量不足,專任師資招聘困難,流失嚴重。一是職業教育師資總體數量不足,技能課教師緊缺。以貴州黔東南州為例,按《貴州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發展規劃》的要求,任課教師“雙師型”教師的比例須到40%,實際上“雙師型”教師在中職學校的比例還不到20%。各中職學校不僅教師數量不足,而且專業結構嚴重失衡,教師大多來自于普通中學的文化課教師,導致中職學校處于“非普非職”的尷尬境地〔2〕。二是職業教育師資招聘困難。無論是專任教師還是兼職教師,職業學校的招聘都極為困難,特別是技能型教師和“雙師型”教師。優秀教師特別是專業課教師的缺乏成為制約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及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三是職業教育教師流失嚴重。由于民族地區特定的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職業學校工作條件較為艱苦,教師工資、福利待遇都低于區域內其他類型學校,與外部學校相比差距更為明顯。第三,教師結構不合理。一是學源結構不合理。目前民族地區中職學校的專業課教師大多是工科高校相關技術類專業畢業生,但數量不多,且“留不住”;基礎課教師大多是綜合類普通高校畢業生,存有“得過且過”心態;而文化課教師大多來源于普通中學的“被淘汰者”,他們“懷才不遇”,無心教書〔3〕。二是任職結構不合理。文化課、基礎課教師嚴重過剩,兩者大約占到總數的70%以上;專業課、實習指導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兩者占不到30%。三是職稱晉升困難,高職稱人才較少。如湘西自治州中等職業學校1137名教職工中,有正高級職稱的教師13人,占1.14%;副高級職稱的教師69人,占6.07%;中級職稱的教師345人,占30.34%;初級職稱的教師257人,占22.6%;無職稱的教師69人,占6.07%〔4〕。第四,師資專業素質不高。一是教師對職業教育認識不足;二是教師知識結構與職業技能整體水平較低,老教師技能水平不高,青年教師知識結構不完善,專業教師大多沒有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三是教學手段運用和實踐教學能力不強。第五,教師專業培訓不足,培訓質量不高。當前民族地區的職業院校教師大多只參加過縣、校級的課程培訓,省級培訓和國家級培訓很少,而且培訓的質量不高。參訓教師普遍反映培訓課程設置不合理,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培訓的類型結構也不恰當。由于培訓經費投入不足,培訓機制不完善,在參訓教師普遍缺乏生產一線經驗的情況下,教育主管部門一味追求“雙師型”培訓,導致培訓質量不高,嚴重制約了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的水平〔5〕。

2.職業院校招生困難

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特別是中職學校面臨著生源不足的困境。一份調查顯示:少數民族地區中等技術學校(中專)招生數不斷下降,農業學校尤為明顯;一些中職學校的水分很大,招生總數雖沒有下滑,但這些學校辦了很多面向高考的普通班,而不是面向就業〔1〕。生源不足一是由于招生考試的制度性安排;二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政策導致的普通高校大幅擴招,進一步加劇了職業教育的生源危機;三是“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作祟,上學就是為了當官,當工人不需要上學。

3.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

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經費緊缺,資金投入不足。當前,各職業院校教學條件、教學設施等“硬件”建設落后,實訓設施嚴重缺乏,實訓基地幾近空白。造成經費投入不足的原因一是由于民族地區的經濟基礎薄弱、財政收入困難,不可能有充足的教育經費投入到職業教育中來;二是由于政府教育經費投入的偏好,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更傾向于投資普通教育;三是沒有建立健全經費籌措和保障機制。

(二)辦學能力不強

1.辦學理念落后

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尚未突破封閉的狀態,盲目性和隨意性較突出,鄙薄和輕視職業教育的心理氛圍相當濃厚。一方面,受傳統教育特別是漢族地區教育影響嚴重;另一方面缺乏對少數民族獨特心理與文化的研究,各院校仍以普通教育模式為主,計劃經濟影響仍在,市場觀念不強,不能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2.辦學模式單一

第一,學制安排不靈活。民族職業院校仍然堅持傳統的學歷辦學導向,學制一般設為多為3年或“3+1”年(3年理論學習,1年實習),學生大多住宿,很少面向社會招生,注重對學生正規長期的技術教育,難以滿足本地區人民群眾接受技術教育或培訓的需求。第二,專業和課程設置不合理。當前民族職業教育專業和課程設置問題主要表現為文化基礎課與專業技術課的關系問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問題、職業教育體系知識與鄉土知識的關系問題〔6〕。這些問題的存在一是由于學校工作重心的偏離,大多數院校生源緊缺,招生是學校的重心,有意或無意忽略了專業和課程設置;二是由于學校管理者與教師進行課程開發的動力不足,一般模仿普通高校課程,重理論課程、輕技能實訓類課程;三是學校一般是根據教師“量體裁衣”,而不是根據市場與社會需求。第三,教學內容陳舊。由于辦學條件的制約,職業院校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都過于陳舊,缺乏實用性和有效性,甚至與社會需求相背離。一是大多采用東部發達地區同類職業院校的教材,違背了職業教育的區域性特征,如區域差異、環境差異和文化差異等;二是忽視了民族地區學生的知識基礎,課程內容偏難;三是普遍缺乏對本地區經濟社會狀況的調查,民族地區經濟形態以農牧業、旅游業等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為主,而教學內容偏重于工業,與地方經濟“脫軌”。第四,教學手段和方式落后。目前民族職業教育基本采用普通教育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講授、輕實踐實習,“一張嘴、一支筆”,很少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把職業教育辦成了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壓縮版。相較于其他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的實踐性更明顯,實踐或實習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民族地區各職業院校雖說也有實習,但一般在最后一年才讓學生實習,實習期間并沒有后續管理服務,期滿頒發畢業證了事。甚至有的學校成了某些企業的人力資源部。

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拓寬經費籌措渠道

根據2013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信息,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支出普通高中為2742.01元,比上年增長8.64%;職業高中為3578.25元,比上年增長16.14%;普通高等學校為7899.07元,比上年下降4.74%。從數字上看,職業高中投入增長最快,但是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全國2013年職業高中的生均經費應達到6937.29元。而且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還有學生的學費、贊助費、捐贈等籌措渠道,職業學校則基本上完全靠政府投入。不同于其他教育類型,職業教育需要有專門的實訓基地、不斷更新的教學設施和儀器設備,以供學生實習實訓、教師培養和職業技能鑒定等。要想保證學生獲得高質量的實際動手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滿足高技能人才的社會需求,政府必須繼續加大對民族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時積極引導行業、企業、個體等社會力量支持或參與職業教育的辦學,拓寬經費籌措的渠道,以實現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資源共享。

(二)更新職業教育辦學理念

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首先應加強對本地區經濟社會風俗民情的充分調研,堅持走民族特色、區域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路子。其次,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應走出政府為單一主體的封閉辦學路徑,積極吸引行業企業、社區、家庭乃至個體參與到辦學中來,形成政府主導、學校主辦、社會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再次,完善民族職業教育體系。一是加強職業教育初、中、高層次的縱向銜接以及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橫向溝通,建立教育“立交橋”;二是積極開展崗前、在職、專項培訓教育,建立職業繼續教育體系;三是加強學校與產業、行業、企業間的聯系,提升人才培養的匹配性。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職業院校師資建設的重中之重。政府除加大經費投入外,還要協助學校拓寬師資培訓經費籌措的渠道。一是幫助、協調學校聘用行業企業中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一線企業師傅、高技能人才等擔任兼職教師;二是建立專職教師企業實踐制度,定期選派教師到行業、企業學習和培訓,增強實踐能力;三是建立“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多形式開展職業教育院校師資結對援助。通過內部培養、外部招聘、校企合作培養等方式,擴大“雙師型”教師的比例,真正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集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于一身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其次,加強對民族文化傳承教師的培養。一是根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職業院校專業建設的需要,協調、支持和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技藝大師以及優秀民間藝人等參與教學,聘請他們擔任學校的專職或兼職教師、專業帶頭人、學校顧問等;二是設立民族文化傳承客座教授(專家)崗位,有條件的院??梢栽O立大師專家工作室、民間傳習所,鼓勵民間大師或藝人,如歌師、舞師、工匠、建筑師等帶項目或經費進學校。最后,為教師職稱晉升、學歷達標的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一是對職業學校的職稱評定給予傾斜,鑒于職業學校的特殊性,中等職業學校職稱評定與普通高中分開,高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校分開,評職所需要的入門條件標準適當予以放寬。二是鼓勵職業學校在職教師提升學歷、學位,在規定學習時間內取得學歷學位的,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對那些在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在職人員,給予帶薪脫產去國內知名大學學習深造的機會;積極創造條件,有計劃地組織、選派優秀教師到國家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或國內外一些大學進修和培訓,提高教師素質。

(四)創新人才培養

首先,合理設置專業。民族地區的專業建設必須以國家重點產業、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區域民族特色產業以及文化產業對各類人才的要求為依據,結合本地區的資源狀況及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遵循職業崗位(群)對技術的實際需要,依據市場變化靈活地設置專業,并制訂相關專業教學標準,同時科學地調整專業結構,促進專業建設的規范化。其次,科學設計課程結構。一是文化基礎課必須堅持基礎性與專業性相結合的原則,為學生的繼續教育和專業技術教育奠定必要的文化基礎和知識基礎;二是專業課必須體現專業特點,課程設置必須依據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和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特點,隨時關注地區經濟發展和市場的變化,依托行業企業需要,跟蹤市場需求,適時調整課程結構或設置新的課程;三是加強民族文化傳承課的開發,在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識、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依據本地民族文化特色,適時開發民族文化課程,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再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與本地行業企業支柱密切配合,以“工學結合”“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農學結合”等形式為本地企業和社會提供“訂單式”服務,突出產學研的結合,促進教學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和社會服務的緊密結合。最后,加強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教學改革要緊緊圍繞“育人”這一目標,一是在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基礎上,以就業為導向靈活安排學制;二是緊密結合生產實際,根據科學技術的革新及時刪除冗余或陳舊內容并添加新的內容;三是運用現代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重視現場教學和案例教學,尊重地方文化特色,積極推進優秀文化進課堂。

作者:陳建錄 張菲菲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周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技術教育調查〔J〕.當代教育論壇,2004,(3).

〔2〕關玲,肖亞麗.欠發達少數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問題與對策———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為例〔J〕.畢節教育學院學報,2009,(7).

〔3〕王國超.武陵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困境與路徑———基于教育“三要素”視角〔J〕.繼續教育研究,2012,(8).

〔4〕楊玉蘭,楊琳,謝萌.我國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湘西自治州為例〔J〕.現代教育論壇,2008,(12).

〔5〕段潔.海南省少數民族地區中職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現狀分析及對策〔J〕.職業教育,2013,(5).

〔6〕羅廷華.淺談我省貧困民族地區的職業技術教育問題〔J〕.貴州民族研究,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