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性松毛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2:29:00

導語:多樣性松毛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多樣性松毛蟲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調查馬尾松林分中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研究分析物種多樣性與馬尾松毛蟲發生的相關關系,兩者的相關模型為y=4.824-1.808x(r=-0.868)。

關鍵詞: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馬尾松毛蟲;相關關系

馬尾松毛蟲是贛南最主要的森林害蟲。為探討生物多樣性對馬尾松毛蟲發生的影響,筆者通過抽樣調查分析馬尾松林分中灌木層的物種多樣性指數與馬尾松毛蟲年發生率的關系,研究兩者的相關模型。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一、調查林分基本情況

調查林分為信豐、南康、會昌、于都等4個縣(市)的馬尾松林,面積為16732hm2,均屬馬尾松毛蟲常發區,平均林齡15年,郁閉度0.5~0.7,樹高4.0~6.4m,胸徑8.0~12.0cm。喬木層為馬尾松“單優群落”,灌木層物種系指未達喬木層高度的植物,如補植的木荷、楓香等,以及封山育林形成的雜灌,以殼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縷梅科植物為主。灌木層物種確定按此層高度相差不超過平均高的20%的標準劃定。

二、調查方法

1松毛蟲發生情況調查1991~1994年每年調查該林分馬尾松毛蟲越冬代(恢復取食期),第1代,第2代的實際發生面積,統計年均發生率。

2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調查調查時間為1994年8月,林分以集中連片的馬尾松林為單元。選擇林分灌木層物種的表現面積(能夠包括絕大多數的植物種類和表現出來該群落一般結構的最小面積)為樣地。每樣地0.25hm2,按對角線機械抽取5個小樣方(樣方面積為2m×2m),調查統計每樣地物種總數目及其比例,然后計算物種多樣性指數(H),多樣性指數根據下列公式確定:

S為所有物種數目;Pi為第i個物種的個體在樣品(同一層)總數中所占的比例;i=1,2,3……。

三、結果與分析

調查結果見表1。

表1尾松毛蟲年均發生率與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

地名

松林面積

(hm2)

發生面積

(hm2)

年均發生率

(%)

物種多樣性指數

信豐谷山

南康朱坊

南康龍回

于都三門

會昌白鵝

會昌西江

400,0

4666

3333

1333

1400

2000

400

310

213

74.6

151.3

264

2.50

1.66

3.60

1.40

2.70

3.30

1.46

1.73

1.93

1.50

1.16

0.94

從表1可見,預報量即馬尾松毛蟲年均發生率(yi)與預報因子即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xi)之間存在反相關關系。用相關系數法分析xi和yi之間線性相關緊密程度,相關系數(r)為-0.868,說明yi與xi之間存在線性關系,相關模型:

yi=a+bxi

a、b為待定系數,按最小二乘法求出a、b值分別為4.824-1.808,于是得出回歸方程:

y=4.824-1.808x(r=-0.868)

經方差分析(F檢驗),線性相關關系顯著。

四、結論與討論

1由相關模型y=4.824-1.808x可知,若要保持調查林分馬尾松毛蟲在不成災水平(無發生面積),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應大于或等于2.67,從贛南現有馬尾松林分來看,馬尾松毛蟲常、偶發區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很難達到,即馬尾松毛蟲發生不可避免。

2物種多樣性指數反映了群落發展階段和穩定程度,森林植物種類組成多且每種類的個體數量比較均勻分布時,就使各物種隨著群落趨于穩定且保持相對的平衡狀態,抵御馬尾松毛蟲危害的能力就更強。由此說明,馬尾松毛蟲常災區應人為加強或彌補林分的自控力量,如營造混交林、封山育林等措施,以促進森林生態平衡。

3本研究的物種多樣性指數僅以丘陵地區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評估馬尾松毛蟲的年均發生率,對于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地形地勢的林分未做抽樣分析,同時對于喬木層、草本層以及昆蟲多樣性指數對馬尾松毛蟲發生的綜合影響也未全面探索,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東北林學院,森林生態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88~91.

[2]南開大學等,昆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266~270.